杨一能 戴仕梅 王小凤 张淑珍 吴琳
摘要:失独家庭是我国独生子女政策背景下的特殊弱势群体,亟待社会支持与关注。对福建省hc25户失独家庭的三年帮扶,社工以生态理论视角为指导,从微系统、中系统、宏系统切入在需求分析、服务介入和成效评估上探索服务模式。实践发现,生态系统服务模式对失独家庭服务工作有积极作用,能够帮助失独家庭逐步恢复社会功能、构建支持网络。
关键词:失独家庭 社工工作 生态系统 实务研究
一、生态系统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帮扶的实务过程
福建省hc计划生育协会积极响应政府关于做好失独家庭关怀和保障工作的号召,于2015年3月以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形式,开展以政府主导的“福建省hc失独家庭关爱服务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本项目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见图1.),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为服务对象分析需求、开展服务、评估成效。
(一)福建省hc失独家庭的基本情况
截至2017年10月,根据福建省hc计生部门的基线调查,目前福建省hc已登记备案的失独家庭有25户,涉及居民39人,占到全区总人口(42.12万)的0.09‰。按照国家制定的领取特殊家庭扶助金标准为49周岁测算,49周岁及以上的失独者为38人,49周岁以下为1人。相较本市其他辖区,福建省hc失独家庭有四大特点:一是户数少,仅25户,39人;二是居住散,1户长期居住在湖南,2户居住本市其他区;三是独居多,共有9位独居老人;四是年龄大,60岁以上共22人,14户。
(二)需求发现与界定
采用定量的问卷调查和定性的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失独家庭的基本生活状况和需求。问卷采用闽南师范大学黄耀明副教授设计的《失独家庭生活现状与需求调查表》(以下简称问卷),从微观层面的心理、生理和经济资料,中观层面的社区融合和居家养老资料,宏观层面的政策影响资料进行调查。接受调查的对象共18户30人(其中7户9人因生活在外地或拒絕服务,未能完成调查)。调查数据显示的总体特征为:
一是从微观层面看,失独者在心理、生理上情况不佳,经济情况尚可。心理上,73%的服务对象心理状况一般,甚至较差;生理上,高达70%的失独者身体状况为一般或较差,部分失独者出现失眠、风湿、白内障等问题,也有“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甚至出现老年痴呆症等;经济上,92.4%的失独者经济状况尚可,有退休金、工资或征地赔偿,有自己的住房(不含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
二是从中观层面看,大多失独者认可自己的生活质量并愿意进行社会互动。生活质量上,高达87%的失独者认为自己的生活质量较好或尚可;社会参与上,60%的失独者有着良好的社会参与和社会互动,他们较为顺利地走出了丧子的悲伤阶段,愿意积极面对生活,这些社会活动包括亲戚朋友之间的聚会活动、常规的社区活动和失独者同质性集体活动。还有17%的失独者因年老体衰或还沉浸于失独的悲伤情绪之中,社会参与状况较差。如有失独者不参与社会活动,害怕陌生人的眼光,总觉得别人在议论自己,后来严重到移居其他市区。
三是从宏观层面来看,所有失独者都认为独生子女政策对自身及家庭产生较大或中等程度的影响。因此,社工应注重宏观政策引导、动员社会组织的力量来帮助失独者。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失独者及其身边亲戚朋友、计生工作人员、一线社工的访谈,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归纳总结出福建省hc失独者的八大需求。微观层面有精神慰藉、医疗保障、家庭关系、经济帮扶的需求;中观层面有社区融合、法律援助、居家安养的需求;宏观层面有相关保障性政策的建立、完善与落实的需求。其中医疗保障需求和社区融合需求人数最多,分别占总人数的63%和40%,而家庭关系帮扶需求最少,占总人数的7%。(如表1所示)。
(三)介入策略
每个失独者都置身于生态系统中,同时受到微系统、中系统和宏系统的影响,各系统之间并非孤立,而是相互联结、相互影响。同理,需求的产生也是多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开展失独者服务介入时秉持全面的系统观,根据不同的需求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开展服务,并且针对不同需求有不同侧重。简而言之,本项目的介入策略(如图1.)就是以需求为中心,社工通过个案、小组、社区的专业方法,有侧重、有选择地从微观、中观、宏观系统开展服务。
生态系统理论对不同系统层面的介入策略有不同的注重点,对微观系统的介入注重为个体解决问题,重塑家庭支持与动力;对中观系统的介入注重帮个体进行社区融合,从团体中获取支持;对宏观系统的介入注重政策方面的解读与实施。在前期的调查分析中发现失独者有8个不同的需求,社工分别对这8个需求进行了不同系统的介入服务。以下以“医疗保障”这一需求为例进行分析。
“医疗保障”是失独者微观系统中的重要需求,主要体现在就医困难和无人陪护,在社工服务介入前甚至有失独者因无独自就医的经验,害怕前往医院就医。社工从微观系统和中观系统分别对该需求进行了介入,并针对失独者不同的资源特点进行有效干预。
微观系统策略,社工以个人能力建设与家庭系统增强为重点开展介入。对个人能力建设,通过对失独者多次陪伴就医,逐步教导其在医院“挂号-买病历本-看门诊-缴费-报销”等步骤,鼓励失独者学会自助解决问题。对家庭系统增强,则通过协调组织失独者亲属陪同就医和看护。中观系统策略,社工以重建社会支持网络为主进行介入,对接志愿者协助就医与陪护、邀请家庭医生上门诊疗等。宏观系统,主要是促进完善对失独者的医疗保障和绿色就业通道等。
(四)介入成效
服务过程中,社工始终从需求出发,对失独者的生态系统进行优化整合。实践发现从生态系统理论出发的介入模式,在不同系统有不同的介入成效,可以细分为三个层面:微观的“解决问题”和“增能”,中观的“构建支持网络”和宏观的“相关政策的促进与落实”。由此发现介入成效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在实际服务过程中,“解决问题“、“增能”、“构建支持系统”和“相关政策的促进与落实”四个成效常常是共存的,但在不同的服务阶段,着重点不一样。
微观系统作为失独家庭最直接接触的系统,在介入后改善成效最为显著。 “解决问题”主要是帮助失独者解决实际困难,重点保障了危机情况的发生与有效处理,使失独者在心理、经济、家庭层面恢复正常生活。心理上,自杀危机干预和心理辅导,打消了失独者的自杀想法,纠正不合理认知,使其真正走出丧子阴影;经济上,爱心单位捐赠、经济困难解决、房屋修缮,爱心志愿者捐赠家电改善失独者生活,生产指导使失独者有更好的从业途径等;医疗上,联接家属陪护就医、邀请家庭医生入户诊疗、对接志愿者解决就医难、无人陪护的问题;家庭上,对接专业的婚姻家庭咨询师解决婚姻家庭纠纷问题,增进了家庭和睦。“增能” 主要表现在失独者解决问题与个人能力的提升。帮助失独者实现“受助-自助-助人”的过程,如曾经接受社工帮助的失独者在自身问题解决后,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能自助解决同类型问题,还能和其他失独者分享成功经验,互相帮助,并组织其他失独者共同参与帮助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活动。
中观系统作为失独家庭不直接接触的的社会系统,对失独家庭的成效主要表现在构建支持系统上。主要形式为通过社区融合活动,增进失独者与同社区亲戚、朋友、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交流与联系,将失独家庭置身于充满社会保障及人文专业关怀的社会支持网络之中。社区律师志愿者满足失独者房产纠纷等法律需求;社区资源整合满足了失独者居家养老需求;同质性小组活动增强了失独家庭之间的交流互助。在自组织中,失独者的资源得以扩展,社会角色得以延续,改变老来无用感,增强社会角色感,实现老有所为。
宏观系统作为对失独家庭产生影响的意识形态,社工介入后,推动相关政策促进、落实与改善。主要服务成效包括建立针对失独家庭的志愿者结对子帮扶制度,协助完善失独家庭的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制度,开展幸福妈妈工程等政策完善与落实工作。同时,社工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和独生子女保险制度,加强独生子女家庭抗风险能力,把失独家庭的救助政策上升到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上,为失独家庭提供强有力的多重政策保障。
二、生态系统理论运用反思与小结
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的失独家庭社会工作介入,比其他取向的介入更加重视环境的改变和人们彼此之间的交互作用。它提醒社会工作者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达成相同的目标,包括个案、团体、社区工作,避免了其他理论在社工介入手法的单一性“烙印”。但是,失独家庭经历的问题不只是系统失衡的问题。如果社工在介入过程中仅仅注重资源系统的联结,而不注重失獨者的个体状态,比如心理情绪等问题,可能会治标不治本。因为并非每件事都是相关联的,在社工关注宏观的议题时,可能会导致忽略微观或个人。此外,生态系统理论并非处理问题的方式,社工关于系统内各个子系统的分析,并不能做到影响系统,因为我们不知道系统各部分如何互动,因此无法在系统中控制干预的效果。例如,社工认为夫妻系统应该重新联结且需要维持,认为夫妻之间的冲突是不好的,然而对于一些原本没有感情基础的夫妻关系,过度重视系统中各部分的整合,可能并不是最利于案主的选择。
当然,在项目的实施过程和课题调研过程中,我们时刻谨记社工的专业反思意识。在生态系统视角下,项目的实施与调研更注重“人在情境中”的基本社工理念,探索从仅仅改变失独者个人的工作模式,到同时改变个人与社会环境,促进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也只有这样,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服务的成效才能明显且可持续深入。
参考文献:
[1]卓彩琴.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脉络及展望[J].江海学刊,2013,(03):113-119.
[2]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