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8-10-30 07:59李斌赵萍张燕
微型电脑应用 2018年10期
关键词:应用型基础计算机

李斌, 赵萍, 张燕

(商洛学院 1. 教务处; 2.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商洛 726000)

0 引言

应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重要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构建分类体系,进行分类教学,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分析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进行教学改革[1-6],文献[2-3]针对不同的专业应用需求,选择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文献[4-5]依据计算思维的思想,结合当前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文献[6]针对学生的基础差异、不同专业学生思维方式差异等,采用分类分层教学,使得基础不同、专业不同、爱好兴趣不同的学生都能结合自己专业特点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很多专家学者进行教学改革,然而,每个学校的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学生基础等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寻找适合自己学校特点的教学方法。另外我校正在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的转型发展,每门课程教学都应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大学计算机基础也不例外,因此,对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进行教学改革。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当前面临学生差异较大、课时压缩严重、课程与专业结合度小等问题。因此,该次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从专业选择内容、分层次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方法、多元化考核方式、无纸化考试方式等方面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进行教学改革,目的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运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并且在把该教学法应用到地科、人文等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1 问题分析

商洛学院于2014年作为陕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商洛学院每年有2600多名学生,面向26个省市招生,包括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从长期大学计算机教学实践、考试结果、等级考试结果等方面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基础差异较大

商洛学院学生来自全国26个省市,不同省、市、县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同,较多地区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在发达地区,学生从小接触计算机,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甚至获得了等级证书;而在有些地区,或条件不够没有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或由于高考指挥棒导致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等方面较差。如果对全部学生采用相同的内容、相同的难度,会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感觉过于简单而上课提不起兴趣、不爱听课,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感觉太过复杂,不能理解、无法适应。

2) 所有专业教学内容相同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所学内容宽泛,缺乏针对性,理论知识包括计算机概述、硬件系统、软件系统、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数据库、程序设计基础等,实践部分包括程序设计、数据库、多媒体、office、网络基础等,各学院、各专业、各班级的教材相同、教学内容相同,但各专业学生的专业需求、思维方式、理解能力、知识结构等都有所区别,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也应有所区别。

3) 课时不断压缩

为了给学生减压,大学课程总学分有限制,为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时由原来的72课时压缩为56课时,再次被压缩为48课时,最后为现在的40课时,在课时大大压缩的情况下,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无法完成教学内容,更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4) 考试方式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学校先向应用型本科进行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考核方式应该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传统纸质考试方式只能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计算机基础作为工具学科,主要在于操作应用,因此对传统考试方式进行改革。

2 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改革思路

课程教学改革在学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的背景下,立足专业应用需求,以培养计算思维为指导,从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分为课程教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评价反思改进3个阶段,课程教学分析阶段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准备阶段,主要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专业需求、学习者进行调研、分析,针对专业需求、学生特点等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并为后面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改革内容是实施阶段,是针对前面的分析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优化、教学模式、学生分类、上机考试等方面开展改革;评价反思阶段主要是对前面的工作进行评价,确定教学改革过程的经验和不足,然后修改完善,本节主要针对课程教学改革部分进行介绍,如图2所示。

图2 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1)依据专业确定教学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普及计算机文化、利用网络获取分析应用信息、对信息进行管理加工利用、应用专业软件阶级专业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如何选择教学内容达到课程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按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把大学计算机知识分为公共基础、应用基础和专业扩展3部分,公共基础部分各类专业相同,应用基础和专业扩展部分依据具体的专业设定,如表1所示。

2)教学模式改革

由于学生基础差异、课时量的压缩,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现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针对此开展基于项目混合式教学,对于应用的东西结合专业特点,设定应用场景,学生按照小组分析场景、分析所需知识及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学习相关教学资源、应用网络学习资源完成项目,课堂上各小组展示小组作品,并针对作品的优势及不足发表评论、考核,针对文学类专业的课程设计如图2所示。

教学过程结合项目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的优点,开展项目式反转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前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更加有针对性,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学生进行展示作品,讨论作品的优势及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后学生针对所提问题进一步完善作品,并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完善作品,整个学习过程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立足专业应用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表1 分类教学知识体系

图2 文学类专业课程设计

3) 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同的课程、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等应该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所有的教学活动应该以“应用”为导向,课程考核也应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应用型本科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计算机是工具,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因此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采用重过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重过程指学生平时在线学习情况、项目完成情况、课堂展示情况、总结撰写情况等都纳入到学生的期末成绩中;多元化指学生的过程成绩包括组间打分、组长打分、教师打分,期末成绩又包括过程成绩、考勤成绩、上机成绩、期末成绩以及奖励成绩,让学生每次课都与期末成绩有关,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每节课的学习中。

3 教学效果

对16级人文和循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试点,课程教学效果良好,达到改革的预期效果,下面从三个方面介绍改革的教学效果。

(1) 课程考核情况分析

试点班级的期末成绩明显优于未改革班级,对考试试卷进行分析,人文和循环两个班级的操作题评价得分为41.6(操作题总分50),而地科两个班级的操作题平均分为34.9,人文和循环的计算机文化基础部分平均分为42.6(总分50),地科两个班级的计算机基础文化部分平均得分为42.95,试点班级的平均分、优秀率和及格率,也明显优于未试点班级,如表2所示。

表2 考核情况对比

(2) 等级考试情况

对上面4个班级的等级考试情况进行了跟踪,人文和循环两个班级参加计算机二级office考试人数为42,过关率为38.7%,而地科两个班级参加计算机二级office考试的人数为38,过关率为28.9%,可以看到过关率也有明显提高。

(3) 课堂教学满意度

对于人文和循环两个班级的课堂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生也能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交流中,也会指出其它组的作品的不足并提出建议,上课没有人睡觉、几乎没有人玩手机,而地科两个班级由于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效果明显不如改革的两个班级。最后对两个试点的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对课堂的满意度达到81.3%,课件学生也是认可这种教学方法的。

4 总结

对大学计算机的改革以应用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情境为切入进行改革探索,依据对专业需求的调研结果制定课程教学目标、设定项目、创设情境、进行课程设计,然后依据课程整体设计,结合研究性教学法,细化每个场景进行单元设计,最后采用面向应用的、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在历史专业和政教专业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取得比较显著的教学成果。

猜你喜欢
应用型基础计算机
“不等式”基础巩固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整式”基础巩固
计算机操作系统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