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巧巧 冀凤全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合肥 230011
绿道作为兼备生态、旅游、社会文化等功能的廊道,是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1-2]。乡村绿道依附于原有水网、林网,路网耦合连接的线性廊道,能够提升道路的景观性、社会性,有效整治乡村污染、促进产业经济发展。随着乡村绿道建设进程的推进,绿道理论与实践研究日益成熟,而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绿道的旅游开发、规划设计、技术评估等方面[3-5],对绿道建成后使用者的体验满意度研究相对较少。对绿道的满意度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指导绿道的规划设计,更好地发挥绿道的作用。目前,关于绿道满意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绿道和小区段乡村绿道的使用[6-8],研究内容还相对单一,亟需更多不同地域绿道的系统化评估研究。本文以黄山市徽州绿道为例,对建成后的整段乡村绿道使用情况进行系统的研究,基于SPSS平台,通过相关性分析、回归性分析等方式,探讨绿道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提出优化建议,为今后绿道的规划设计研究提供借鉴。
徽州绿道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区内自然景观优越,古村落等文化遗产众多。绿道将文峰公园、新四军旧址、潜口民宅、西溪南、呈坎、灵山、蜀源、唐模、丰乐湖、冾舍、富溪等站点连接起来,优化利用205国道、潜歙旅游公路等由村庄向田园、山脊延伸建设为步道网,集休闲娱乐、农业观光、文化展示功能为一体,为游客提供了新的游憩方式。徽州绿道总长达128 km,沿线建有具备自行车租赁、维护及医疗救助、旅游商品服务等公共服务功能的驿站。
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行为测绘、实地走访的方式对绿道沿线使用者进行数据收集。问卷通过运用已有研究成果,结合本研究特点,选取20个影响满意度的观测因子,由交通组织、景观规划、沿线环境、配套设施、维护管理5个维度组成。问卷选项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法进行测量。根据绿道的类型特征选取新四军纪念馆、文化公园、潜口、呈坎、唐模、西溪南、灵山、富溪8个重要站点,对使用者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研时间为4月27日至5月30日,总计22天。共发放问卷414份,回收405份,剔除45份无效问卷,有效率为87%。
基于SPSS19.0,对满意度问卷的5个维度进行信效度检验,采用克隆巴赫系数,表示样本信度。定量研究方法中克隆巴赫系数值一般要求高于0.6,问卷除景观规划维度接近0.6以外,其他都大于0.6,问卷总体 a系数为0.922,问卷信度较好,信度信息如表1。
表1 问卷信度分析
通过计算各变量的平均变异萃取量值(AVE)来测量问卷的聚敛效度和判别效度,一般研究中AVE值在0.5以上被认为聚敛效度较好。问卷除配套设施的AVE值为0.49,其他均高于0.5,问卷聚敛效度较好。AVE的平方根值都高于0.7,说明变量间的辨别效度显著,问卷判别效度较好。
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测试20个影响因子与整体满意度的关系,并通过线性回归测试出显著相关的4个影响因子如表2和表3。
表2 各因子均值、标准差、与总体满意度相关系数
注:*.P<0.05,**.P<0.01,***.P<0.001
表3 单项因子与总体满意度的线性分析
注:*.P<0.05,**.P<0.01,***.P<0.001
总体满意度的均值为4.18,单项因子总体满意度为3.72,说明徽州绿道总体建设比较成功。由表2可见,单项因子满意度平均值较高的因子包括自然景观、遗产景观、生态景观、环境卫生、景观设计等,说明徽州区基于良好的自然和文化基底,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促进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但是各因子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大,外地游客及本地居民对于满意度的认知差异也较大,说明乡村绿道使用对象情况较为复杂,年龄、地域等都会对绿道的认知造成影响,今后应针对绿道的复合使用人群适当做功能性调整。科普教育设施、自行车租赁系统、周边停车设施、休憩设施、健身设施等因子满意度相对较低。其中科普教育设施、自行车租赁系统、周边停车设施3个因子变异系数较小,大众对这几方面认知相对统一,说明乡村绿道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应重新对停车场进行优化设计,适当增加自助式、智能化的配套设施,加强物质和技术建设,否则绿道将等同于“绿色通道”,直接影响使用率和服务价值。
由表3可知,交通便捷程度、机非混行道设置、自然景观、环境卫生(农业景观濒于临近值)与徽州绿道的总体满意度显著正相关,说明交通、自然环境、环境卫生3个因子对绿道的体验感受影响较大。
交通是绿道的基本功能,徽州绿道交通主要包含3个层面:1)交通要道,连接各站点之间的交通,多为机动车行驶;2)环景点通道,以游览为目的,多为自驾车、观光车及自行车骑行通道;3)游步道,主要为行人休闲、游憩、驻留等慢性游览活动提供场所。3个层面的良好衔接有利于提升道路环境的舒适性。徽州绿道整合了省道、村道、田间道、山道、水道,在宽度、连通性、弯曲度等方面造成丰富变化,为游客提供多角度游览视线,激发道路活力。
自然环境是乡村绿道的基本依托,乡村绿道与城市绿道的明显差异在于其自然景观肌理,包括山、水、林、田、湖、草。天然的景观基底能够维护乡村自身以及城市的生态安全。自然景观具有一定美学、科学价值,以及天然性、地域性、科学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乡村自然景观地域特征明显、类型多样,必须全面、合理、科学地对其进行规划和开发才能保证其持久的旅游吸引力。因此,需要对绿道进行合理规划,最大限度保留自然脉络,为游客呈现健全的生态景观体验。
环境卫生整治是乡村绿道建设的首要内容,是城乡共同发展的必然需求,卫生条件的改善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绿道沿线的卫生直接影响游客对乡村风貌的视觉感受。因此,应全局、系统考虑乡村卫生建设,降低生活能耗,完善卫生管理,统筹美丽乡村建设。
由于乡村绿道范围较大,不同区段的绿道使用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应对绿道进行针对性建设。1)应重点考虑绿色慢道交通的组织,设置较少干扰的空间,完善骑行道和步行道,加设健身和休憩设施,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休憩健身场所。2)强化配套设施建设,形式上融入乡土景观元素和符号,通过材质、色彩等展现主题。3)重点考虑村民的使用需求,在村民上山采茶路段及连通学校路段,增加遮阳避雨的休息点等,提高村民的参与性,充分发挥绿道的社会服务作用。
尽管生态景观满意度平均值较高,但变异系数较大。实地调查发现,由于虫害、火灾、单一物种过量繁殖等原因导致自然山林大面积枯死,生态景观受到破坏,严重影响绿道沿线的可视性景观。因此,对沿线破坏的林相应通过封育保护、疏伐套种以及沿途荒坡裸岩复绿等方式保护生态环境,营造优美的林相景观。同时,要考虑景观各因子的生态敏感性,对于绿道两侧林带适当增植防护林,加强隔离、安全防护作用。
古村落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和旅游价值,其文脉的传承应作为旅游开发的首要目标。然而,徽州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偏重商业发展,主要采用封闭形式供游客游览,将所有文化遗迹尽揽墙内与外隔绝,绿道沿线仅能看到一隅门墙,不利于绿道文化价值的体现。应进一步开放古遗存空间,进行合理地规划引导,将其建设为开放、包容的文化遗产型廊道。
徽州绿道沿线的农家乐、产业园等旅游服务促进了农民就业、创业,然而,当地居民对绿道的经济带动功能认识还比较薄弱。乡村绿道主要从强化城乡之间自然人文资源的有机连接和发展产业服务项目带动乡村发展。乡村绿道是产业集聚的环境基础、展现方式、空间构架、路径保障。应鼓励村民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一步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绿道的绿色集聚功能,引导农村灰色基础设施向绿色产业转变,实现由单一的“游步道”向功能完善的复合网络体系转变。推动农、林、渔等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升绿道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致谢:衷心感谢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潘明、王鸽、任燕对本问卷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