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铁欢,孙永媛,时荣荣,孙 强,吴凤训,高广居,曹金峰*
(1.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1;2.河间市农业局,河北 河间 062450)
2011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燕山-太行山地区被列为集中特困地区之一,主要涉及河北省的张家口、承德和保定地区[1]。该区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要素匮乏,是开展扶贫工作的主要障碍因素[2~5]。《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指出,要以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有选择地开发各类产业,通过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发展优势特色农牧业进行脱贫致富[6~8]。就目前形势而言,农业依然是特困地区的贫困农户脱贫的重要途径[9~11]。大豆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2],也是河北省主要农作物之一。因此,研究河北省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大豆产业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作者通过对特困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座谈与调研,分析了特困地区大豆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特困地区发展大豆产业的具体措施。
河北省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具有革命老区、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合一”的特点,地形地貌复杂,以山地居多,有小部分平原地带,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要素匮乏。太行山区与华北平原过渡带、坝上地区、燕山丘陵区气候差异明显(表1)。
2016年对研究区域有代表性的13个县进行调研与走访,调查对象主要涉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大豆种植大户、种子市场、经销商、加工企业以及龙头企业;调查内容主要涉及种植方式、种植面积、种植品种、栽培方式、用途等。通过对获取的47个有效样本进行汇总,结果显示,大豆种植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2%,平均产量为1 650 kg/hm2,其中水浇地平均产量达到3 000 kg/hm2;以一家一户种植为主,大豆与玉米、果树等作物间作较为普遍。种植品种存在种类杂乱、更新滞后、退化严重等问题,种植技术落后,大豆产业链不完整。
表1 研究区域的气候特征Table 1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arch areas
保定地区大豆常年种植面积为667~1 333 hm2;品种主要有行唐青豆、冀豆12、中黄13、荷豆15、冀豆10以及科丰6等推广多年的老品种和部分农家种,其中行唐青豆具有早熟特性(生育期60 d),因此备受当地农户青睐;种植方式以人工穴播为主,部分地区采用畜力耧播;生育期内不浇水不施肥,人工打药、除草、收割和脱粒;生产的产品主要满足自家需求;当地的农贸市场的黄豆主要来源于黑龙江、吉林、安徽等地区,无粮商收购黄豆;整个大豆生产还处在低级的全人工作业阶段,种植成本高,综合效益低。
张家口地区的6个样本县大豆种植面积均为667~1 333 hm2;品种主要有农家种(大黄豆、二黄豆、601、602)、选育品种(承豆6号、蔚黄1号、蔚黄2号) 和经销商推荐用种(王中王、九农十五、铁丰18、中黄1号、东北高油大豆等),以自留种为主,其中宣化县80%种植户到市场购买种子。一般采用点片种植方式,在蔚县和张北多秋季表土作业,春季播种前再进行旋耕;阳原、宣化、万全春季播前旋耕,结合整地施底肥(复合肥),生育期不追肥。每户种植面积≤0.13 hm2,密度多在1.2万~1.8万株/hm2,人工除草2~3次,人工收获。生产的产品一部分自留消费,一部分作为商品出售,一部分留种。该地区的加工企业主要分为3类,分别是对大豆进行筛选、分级、包装后供给超市;对大豆进行去杂、除尘、色选等处理后供给加工企业;将大豆加工为豆制品的加工企业。
承德地区各县大豆种植面积大约为1 333 hm2,其中隆化县的大豆与水稻间作,种植面积较大。该区大豆春季播种(一般在5月上中旬),9月中下旬收获,为一年一熟的耕作制度。大豆大多零星种植自给自足,主要种植品种大多为辽宁省品种,如铁丰29、铁丰31、开育10、开育12、8157和铁豆48等。
研究区域生产上普遍应用的大豆具有品种老、串种、更新滞后,品种退化严重等问题,导致产量低、病害重、综合农艺性状较差;并且外来引进品种大多没有经过品种筛选,盲目种植现象严重,导致引进品种无法正常成熟或病害严重,甚至绝收。
研究区域大豆生产仍然以一家一户种植为主,田间管理粗放,农机农艺不配套,导致生产成本较高(6 000元/hm2),虫草害发生严重。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妇女或老人年龄在50~70岁,对新技术的接受与使用能力较差,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
该地区的大豆产业没有良好的种植环境、收购加工环节,产业链条不完整;生产的大豆主要用于当地食用及加工豆腐、饲料原料,以手工豆腐坊为主,缺乏大型豆制品深加工企业。目前,没有专门的大豆深加工研究开发机构,加工设备及加工的技术、工艺都较为落后,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大豆产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拉动力。
综上所述,研究区域的大豆产业发展需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1)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筛选。(2)适宜该地区的小型或超小型田间作业的农机农艺配套机械的研发。(3)适宜该地区的配套栽培技术的研发。(4)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技术的研发。
(1)开展筛选、培育适宜该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抗旱大豆品种。根据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引进或培育适宜该地区的大豆品种,重点要兼顾抗旱性和熟期,春播、夏播生育期分别为120和90 d。可以适当发展高蛋白大豆、菜用大豆以及无豆腥味等特色大豆,如黑豆、青豆、毛豆等。
(2)推广高产栽培与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展品种高产配套技术及全程机械化研究,解决农民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降低生产成本。并对大豆生产环节的土壤耕作技术、施肥种类、肥料利用率、农药种类与使用时期进行研究,并建立示范基地。
(3)建立有机绿色大豆生产加工基地。应充分发挥山区地理优势,开发绿色有机大豆产品。实行规范化栽培管理、标准化生产、质量化供应,实现大豆生产的高产、高效。育、繁、推一体化,打造科研、生产、推广、监管服务、种子企业、良种繁育基地一体化产业体系。制定优质高产的“绿色”“有机”大豆生产技术规程,创建名优品牌,并建立大豆产业化示范基地。
(4)组建燕山-太行山大豆科研队伍,开展联合攻关。以目前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为主体,完善区域性的大豆育种及配套技术协作网络,促进资源共享和协同攻关。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问题,以高产、优质、抗旱、高效为主攻目标,开展协同攻关,筛选培育推广优良大豆新品种、新技术。“十三五”期间,确保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完成一次品种和栽培技术更新。
(5)实施大豆良种补贴工程。在研究区域实施大豆良种补贴,通过良种补贴等措施,鼓励种子企业建立良种繁育和统一供种的市场机制。
(6) 政府引导,建立大豆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政府职能部门和各级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协调,建立以科研机构为技术依托、良种供应为源头、专业化规模生产为主体、企业收购为龙头的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针对有实力的公司或集团,通过对公司的政策扶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科技”四位一体的农业产业经营模式,积极发展“订单农业”,由公司与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协议,解决农民生产农副产品的销售问题,同时也保证了公司农副产品的收购数量和质量。完善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是区域大豆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