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分水油纸伞工艺现状口述实录

2018-10-29 11:00熊娟
中文信息 2018年9期
关键词:制作工艺油纸伞历史

摘 要:泸州油纸伞所采用的民间技艺,至今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早在1882年的《泸县志》上曾有记载:“泸制桐油纸伞,颇为有名,城乡业此者二十余家,崇义分水岭亦多此业,而以分水岭所制为佳,近又有美美伞,工作益精巧”。作者于2016年7月和2016年9月分两次前往泸州分水岭,采访了油纸伞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油纸伞第六代传承人毕六福,通过毕六福大师的口述和对现场观摩后对油纸伞工序的参观了解,以写实的方式记录下了以下文字。

关键词:油纸伞 传统 历史 制作工艺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9-0-02

引言

分水油纸伞是目前油纸伞行业中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仅存的唯一保持桐油、石印传统工艺生产的油纸伞生产手工技艺,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是四川泸州汉族民间代表性工艺产品。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油纸伞特殊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喜欢油纸伞的人们逐渐增多,泸州分水油纸伞开始走向复苏。2007年泸州市江阳区政府把“泸州分水油纸伞制作工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现在分水油纸伞每年生产约10万余把,年销售额达上千万元,这些产品除了在全国各地销售外,还销往英国和东南亚等地。所以说分水油纸伞除了历史悠久外至今仍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由此可见对泸州分水油纸伞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一定的社会效应的。

采写:熊娟

时间:2016年7月——9月

地点: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社区泸州毕六福伞业有限公司

熊娟:毕老师,您好,我想先请您谈一谈分水油纸伞的历史以及发展至今传承的脉络。

毕六福 大师:油纸伞在分水这个地方做伞有几百年的历史,我们家族做油纸伞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因为我们是康熙戊午年从湖广的宝琴湖邵阳县移居到这个地方,移居到这个地方来不是做油纸伞,来的时候开始做的是蔑匠(就是编背篼之类的匠人),然后才开始做伞骨,到了民国的时候才开始学做油纸伞,在泸州市的小市五峰顶跟一个姓王家的学的,就是我的天天(族谱上推第五辈)那辈开始学做油纸伞,所以我是第六代。天天那辈过了就是我的祖祖,祖祖过了是我的爷爷,爷爷过了是我的老人(父亲),老人过了就是我。从清朝末年到明国初期,我祖祖和我爷爷他们就在泸州的后河街开了一个伞铺,那个时候在泸州不是我们姓毕的一家在做,比较多,是几十家,包括大河街,中码头,观音嘴到凝关门一带的河边上有很多人做油纸伞,我们家那时候就算做得比较可以的,招得有徒弟,我们做的油纸伞主要銷得是云南贵州少数民族一带比较多,那个时候关键是基本上家家户户老百姓用的都是油纸伞,还有就是油布伞,油布伞我们也在做,油布伞也是出口的,也要上桐油,包括油布伞和油纸伞都在做。

因为真正说伞,在过去为什么少数民族喜欢,最主要是红白喜事都要用,结婚、生小孩、搬新家这些都要用,因为结婚一般讲究的是油纸(有子)、早生贵子,这个油纸伞搬新家的时候放在家里就是镇宅辟邪,包括在这个五零年的时候报纸上都登了的(报纸不晓得我还找得到不,以前我都捡都在)抗美援朝的时候我爷爷奶奶、我父亲他们,当然也不只是他们,也有别个,一共几家一起做军伞,我们泸州的志愿军到抗美援朝每个人都背得有伞,这是上了书的,讲我父亲那辈的话最有名气的就是抗美援朝做了军伞,那个时候的伞基本上都是供不应求,我们这个地方,包括云南的威信这一带都要用我们这里的伞,还有就是贵州的安顺、凯里、贵阳包括习水这一带,还有毕节,甚至辐射广西一带都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都要用我们的伞。然后解放以后公私合营一直做伞,公私合营是五十代,一直到六十年代生意都相当好,那会儿的伞都供不应求,还要排队来买,到七十年代中期,洋布伞就出来了,油纸伞就慢慢地淡化了,钢骨伞出来以后有些城市里面的人就不打油纸伞,要打布伞了,那个时候的钢骨伞没有折叠式的,都是一根骨架,要用手来撑上去,到七十年代末才出现了自动伞、半自动伞。到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我们油纸伞的生意都好,那会儿一年都可以卖到一二十万,一直到八十年代末,油纸伞生意下滑了,基本上那个时候用自动伞,半自动伞,布伞那个时候就出来了,出来的价格比不得油纸伞那么便宜,少数民族地区很多人就汉化了,他就不用油纸伞,用自动布伞,所以我们的油纸伞就慢慢退出了遮风挡雨的市场舞台,布伞把它代替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拿着油纸伞认为它容易被损坏,自然地就改成用布伞,在九十年代这一段时间,油纸伞是相当萧条的,那个时候做油纸伞一年就买过几千万把块钱,为什么我要坚持一直到97年下半年我父亲过世的时候,他说你还是把这个油纸伞好生点做起走,因为我们中国人自然地一天天在富裕,富裕了这个手艺一样地能招得到钱。最早我做油纸伞的时候我父母不要我做,他们说做了那么多代饭都吃不起,就反对我做油纸伞,偏偏我又喜欢做油纸伞,从小几岁就每天帮父母亲干活路,自然就学会了,跟我姐姐整楠竹蔑片这些就学会了,几岁就做得来这个油纸伞,我对这个始终有着深厚的感情,想着我们一家都做了几代人了,手艺失传了就可惜了,那个时候根本没有谈非遗啊这些,只是自己各人在想象,拿回中国人开始富裕了,那会儿伞厂一年可以买这么多,如果我们一家人来做恢复传统的做法,把它做得更好的话,一样地找得到钱吃饭,我一直都这样想。

然后我又出去考察,考察了全国各地的油纸伞,考察了以后就把人家的好的经验包括我们的这个好的(经验),大家综合拢来做了好多异股异样(奇奇怪怪)的伞,后头微微子才有点好转,好了以后在零六年的时候,江阳区旅游局的陈局长,他原来是泸州医学院的一个教授,他懂这个文化,他来找到我的时候他来招待我吃饭,他说你那个东西好生整啊,在2006年2007年的时候,才有那个政策可以申遗,申成市级非遗,后头到零八年,教科文组织也来考察,他们找到的最古老的就是我这个地方,然后才申成国家非遗,申成国家非遗以后当时报传承人没有报名,因为我就是领导好像报名不好得,后来报得其他的姓许的许学明报得他当传承人,因为他又看不起这个组撒,报他的时候他又出去开木厂,结果人家来考察的时候说你报的传承人都不做伞呐你报来有什么用呐,后来市里面的领导来请问说你这里是多少代了,我说我的天天那辈开始做了六代油纸伞,他说你才是正宗的传承人,一直没有中断过,几十年,从几岁到现在都没有中断过,才喊旅游局的叶局长重新把材料拿去写过,重新把我拿去批,批成国家级的,开始是省级,后来是国家级的,一下就过了。我在想做这个伞并不重要,最主要的是要坚守、要喜欢,始终机遇往往留给要坚守的人、吃苦耐劳的人,如果我不坚守就不可能有今天这个地位,我一直都这样说。

熊娟:谢谢您,说得非常好,另外想问一点就是分水油纸伞流传到今天,要继续传承和发展会往哪个方向?

毕六福 大师: 是这样子的,要讲发展这块,首先这个油纸伞的品牌是一个关键,现在我已经把我这个名字做成了品牌,叫做毕六福油纸伞,包括文化部,四川省文化厅都晓得的,有了品牌,你要发展,发展要更新,拿着传统的整你也不行,拿着现在的整你也不行。要土洋结合,但是始终离不开这个传统的记忆。这个为什么说很好发展呐,因为我们中国人一天天在富裕了,怀旧的人比较多了,先前我讲了为什么九几年到二零零零年前后我的伞卖都卖不出去,我自己想的是九十年代,我们中国人很多温饱都没有解决,花个几十、百把块钱买个油纸伞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这几年(卖得比较好),一个是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宣传,包括中央电视台来拍了我七次,湖南卫视,江苏卫视还有凤凰卫视都拍过我,专门专题报道过,因为离不开这个宣传,我们中国人富裕了,比如说像我们这么大的岁数六十岁左右的人,他自然有怀旧的心理,他想到童年的时候要买把油纸伞放在家里面,一个是镇灾辟邪,二是闻下这个气味,本身这个桐油闻了是有好处的,桐油是祛风除湿的,他自然的再贵都要买一把来放在家里闻下这个味道,这个是跟一个国家富不富裕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像以前那样饭都吃不饱,打盐巴的钱都没有,那就不可能花那么多钱来买个油纸伞,如果说发展,根据G20会上看来的话也算是金砖国家了,国家会越来越富裕,那么对于老祖宗传下的技艺也会越来越喜欢。自然地,结合传统的技艺和现代的图案发展只会越来越好,加之自己的品牌走这样的路,从发展的眼光来说,我还想建一个小小的分水油纸伞的博物馆,把油纸伞所有的工序和技艺用一条线摆出来,一样一样的,大家在参观的时候就很好看,一目了然就把这个事情正得很清楚,作为油纸伞的宣传,自然就有发展,所以以前分水就只有我一家,现在分水就有很多家做这个伞了,原来跟我卖伞的,原来做伞的,他们都自己做,找得到钱吃饭了,我心里想的是要让大家来做,大家来传承,大家来发展是最好的,不可能生意你一个人做,那个是错误的,我经常都跟我儿子说,人哪没有钱不行,钱多了也不行,没有钱他知道自己去奋斗去找钱。发展是没有问题的,我儿子他全部都会做了,我孙女央视来拍的时候她才四岁,她就会穿小伞的线,现在上学去了。现在北京、井冈山、G20那边都是我的徒弟,发展是没有问题的。

结语

分水油纸伞发展到今天,已经孕育出了独特的伞文化——伞的繁体字中在人的下面,還包含这四个小人,意思是五人共伞,小人全靠大人遮,以前16岁以下的男孩称为小人,十六岁以后他可以结婚生子,变成大人,大人就要承担起整个家族的一切重担。泸州分水油纸伞被定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技艺和神韵得到了传承和保留, 更为可喜的是我们在采访过程中还看到了许多年轻人,包括毕老师的儿子毕原绅也在熟练地用手工技法制作油纸伞,这打消了我们此行之前的顾虑,分水油纸伞已经或正在以它特有的方式默默地进行传承。

参考文献

[1]李妍捷. 非遗寻踪[J]. 四川党的建设, 2015 (9).

[2]彭煦. 泸州分水油纸伞活态传承路径探析[J]. 中华文化论坛, 2016 (4).

猜你喜欢
制作工艺油纸伞历史
盛开在烟雨江南中的花——油纸伞
泸州油纸伞
“80后”理工男与油纸伞的不解之缘
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特征
过山瑶“鸡公鞋”文化初探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