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
【摘要】STS,是主张在学校教学中强调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与社会(Society)的关系,特别是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根据自然科学的教学特点,在教学中更加适合实施STS教育,特别是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中,能够有效地利用STS教育搭建理科与医学专业学科之间的桥梁.本文将以核能为例实施STS教育实践.
【关键词】STS;理科;核能
【基金项目】2018年吉林省教育学会“十三五”科研规划课题,立项编号:JLXH13550764.
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理科教学中实施STS教育,使学生懂得科学知识的应用,知道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能够以全面的视角审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一、STS教育概述
STS教育在理科教学中,揭示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阐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具有两面性.STS教育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STS教育突出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科学是认识世界的成果;技术则是利用和改造世界的方法.STS教育的实施使学生能够更全面的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价值.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决定了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开展STS教育渗透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自然科学中,开展STS教育更能够发挥出STS教育的优势.
二、教学实践
仅以核能为例,核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具有清洁、高效和储量大的优点,在今后的社会中将占有重要地位.学生非常需要了解核能的相关知识和发展前景.
(一)课前准备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技能,锻炼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所学专业,有针对性的设计信息收集任务单(见表1).
在充分了解中职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信息资料收集任务单,任务单尽量简洁,明确任务,任务量为1-3个,不设定标准答案,给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了解当今社会能源的使用情况和核能的有效利用程度以及核能使用的利弊.在收集信息资料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和筛选技能,提高学生辨别有效信息的素质,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知识内容
1.概念:核能又称原子能,是原子核中的核子重新分配时释放出来的能量.
2.核能分类:重核裂变;轻核聚变;放射能.
3.核能的历史:核能是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从人类开始认识原子结构时就开始研究核能了.在探索核能的过程中居里夫人和爱因斯坦做出了杰出贡献.
4.核能的应用:军事、医学、能源、工程技术以及海水淡化等.
5.核能的利弊:
利:清洁能源污染小,方便运输和储存,地球储量巨大.
弊:放射性危害持续时间长,技术要求高,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三)社会调查
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组织学生做好社会调查,为学生制定调查报告表(见表2).
调查报告表的制定要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尽量简洁,这样使学生能夠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指导学生合理、有效、科学、有计划地进行社会调查.要让学生了解调查过程中观察身边事物和整理调查资料的重要性.向学生讲解调查资料的重要性,调查资料如实记录的科学意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教会学生对信息资料的分析和处理.这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最佳时机.
(四)交流讨论
调查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报告交流.通过报告交流,使调查活动得到较好的总结和延伸.引导学生讨论:
1.建造核电站需要哪些安全措施?
提示:不能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建造核电站,以防核泄漏,但也不能远离人口密集的地方,电能的传输是有损耗的,距离越远损耗越大,会造成能源浪费.
2.核能在医学上应用有哪些?
提示:核能在医学上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核医学其实就是专门研究核能在医学上的应用的.核能在医学上的应用主要有三方面:
(1)医学诊断,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射线来诊断.
(2)级别治疗,对肿瘤患者进行放射性射线照射.
(3)疾病研究,在疾病研究中应用.
三、STS教育实践总结
STS教育实践是课前让学生通过完成信息收集任务单,基本上能了解核能的相关知识.课上教师对核能的知识系统的、全面的讲解,加深学生对核能知识点的理解.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做好社会调查,使学生了解核能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特别要强调核能在医学中的应用,搭建好理科与医学专业之间的桥梁.
总之,STS教育实践体现了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融合.从科学、技术和社会多角度的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参考文献】
[1]王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物理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卫生职业教育,2015(19):49-50.
[2]肖利.STS教育:中学物理教学开展科学教育的有效方法[J].物理教师,2015(4):6-8.
[3]杨明全.STS课程:类型、特征及改革走向[J].教育研究,2007(8):74-79.
[4]陈报南.中学物理与STS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