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与坚守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鹿鸣》杂志创刊500期”座谈会会议侧记
2018年,是我们的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周年,2018年,包头《鹿鸣》也迎来了出刊500期的重要时刻。《鹿鸣》创刊于1959年,从最初的《钢城火花》到《包头文艺》,再到茅盾先生亲笔题写“鹿鸣”二字,到如今,《鹿鸣》已经走过了近60年的风雨征程。历经白手起家、物质匮乏的初创时期,万象更新、激情澎湃的白金时代,鹿鸣人将对文学的热忱与坚守代代相传。作为具有国际国内双刊号的地市级文学刊物,《鹿鸣》牢记使命,立足本土,面向全国,培养出了一大批文学作者,推出了全国各民族优秀作家数百名。
2018年6月29日,《鹿鸣》杂志社召开“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鹿鸣》创刊500期”座谈会。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鹿鸣》杂志主编武燕,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家协会主席白涛,市评论家协会主席张伟,《鹿鸣》资深编辑丁晓实、马宝山,作家赵剑华、白峰等二十余位作家、文艺家,及《鹿鸣》杂志社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了座谈会,老中青三代鹿鸣人欢聚一起,用他们的文字诠释了文学与期刊的初心与匠心。座谈会由市作协主席白涛主持。
白涛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鹿鸣》创刊500期座谈会,希望大家为我们广泛提出宝贵建议,在座的有以丁老师为代表的老一辈编辑作家和以张伟教授、赵建华等为代表的第二代作家编辑、还有几位“80”“90”后的第三代作家编辑们,希望三代人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为我们《鹿鸣》的500期做点评、提建议。
丁晓实
在《鹿鸣》100期到300期这一阶段,我有幸在《鹿鸣》工作。我深深感到,文学事业就是代代相传的,我1980年到杂志社,亲眼目睹了我们老一代编辑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那时候我们不是电子办公,邮局每天要将几十份稿件送到这里,由我们登记后,分类处理,工作量大,且很琐碎,编辑们都有详细分工。编辑老师们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深深感染了我,也让我时刻铭记,编辑工作需要足够的认真和细致,马虎不得。我从一个业余作者到熟悉编辑工作,是与老师们的教导与提携分不开的。
如今《鹿鸣》已经出刊500期了,现在的《鹿鸣》,从编排形式到选题,都非常灵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我深感欣慰。希望鹿鸣能够越办越好,为培养本市作者,繁荣本地区文学创作,为我们国家的文学创作发展增砖添瓦。
马宝山
我的第一篇小说在《鹿鸣》上发表,投稿十几天后就收到了方溦老师的回信,当时的兴奋之情难以言表,后来,我参加了文学创作的学习班,跟当时较有成就的作者们一起,在这种浓厚的文学氛围中,培养起了我对文学的敬畏,也鼓舞着我坚持创作。我的文学道路是从《鹿鸣》启航的,我从作者到后来《鹿鸣》的编辑,现在又回归作者,我对《鹿鸣》是非常尊重和感激的。地市级文学刊物要承担繁荣本地文学艺术事业、培养作者的责任,如果包头没有《鹿鸣》,我想,包头至少有一半的作家是成长不起来的。我认为,刊物不在大小,关键在于编辑方针、编辑的眼力和编稿水平,提升刊物的身份。另外,我建议重视小说的来稿,对本地作者的小说创作也应该注重,可以尝试发一些较好的小中篇小说。
一转眼,《鹿鸣》已经500期了,时代变迁,文学的热度下降了,作为一个写作者、一个老编辑,我希望我们的文学能够后继有人,多出年轻作者,也希望《鹿鸣》能多发现、扶持青年创作者,引领他们走上文学的道路。我会一直坚持我的文学创作,也希望《鹿鸣》能出现更多好作品,培养更多作家。
杨挺
我的后半生都在《鹿鸣》渡过,对《鹿鸣》有很深的感情。500期,是一个节点,他标志一个刊物走了漫长的成长和发展的道路,也达到了一定的成绩和高度,但同时,在一定高度之上往后走往远走,将面临新的选择。对于鹿鸣,我有一些建议。
首先,选题的设定应该更有时代性。现在,人们对于纸质文学期刊的阅读量不够,可能与我们的选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有关。只有具備时代性,才能让人们在世俗沉闷的日子里打开《鹿鸣》。其次,《鹿鸣》作者队伍中的中青年作者比例不高,我们在选稿时,应当允许在写作的技法上有新的、非常规的技法作品出现。在平行的角度来看,文学是这样,从声乐作品上来说,舞台的演唱和传统的演唱技法已经慢慢被新技法覆盖;从绘画上来说,一些新的技法,又将一些传统的经典绘画技法进行变更;甚至于影视剧作品,从以前的现实主义环境、场景、表演、故事等贴近生活的部分,逐渐被非像的东西所取代。说明,现在的艺术品,一定要有创新。而创新和坚守这两个问题要平衡,首先,要坚守,不要否定自己;其次,创新不等于蛮干,要在坚守中适当调整。
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更广泛的意义,《鹿鸣》作为一个地方性文学期刊,我们要照顾地方作者的培养和提升,但是也要防止地方保护主义的思维模式。
赵剑华
我作为一名作者,始终追随着《鹿鸣》,走过了改革开放这40年。82年开始,我的诗歌变成铅字发表,但是在《鹿鸣》发表却从87年才开始,其实,当时我和《鹿鸣》的诗歌编辑已经是很好的朋友,但要发一首诗并不容易。这恰恰说明,《鹿鸣》的选稿标准一直非常严格,始终秉承作品质量至上。《鹿鸣》从1959年创刊至今,走过近60年的历程,作为一个地区级的纯文学刊物,走到现在,相当不容易。客观来说,纸质文学的发展很难,尤其是地区级的纸质文学更是难上加难。80年代,《鹿鸣》是全国青年文学的四小名旦,如今,好多和我们相同的地市级刊物都已经停刊,文学杂志的坚守至关重要,文学既不带来名,也不带来利,而抛却浮华依然坚守文学的人,才是真正热爱文学的人。《鹿鸣》自2012年改版以来,从封面制作上,显得舒朗大气,初具大刊的模样,希望在内容上要不断坚持进取,文学是关乎心灵的,要有触动心灵的作品。
作为一个地区性文学杂志,必须肩负对本地作家的培养。作为一个作者,我知道,若是一个年轻作者能在《鹿鸣》这样的刊物发表文章,也许会触动他一生的文学追求。对特别好的稿子,可以不惜版面,重点推出。如今,新型传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文学的门槛,但我们真正追随文学的人,一定要葆有对文学的敬畏感。《鹿鸣》500期正是旺盛之期,明年是《鹿鸣》创刊60周年,是一个很好的节点,我期待着《鹿鸣》的辉煌。
白峰
应该说,《鹿鸣》是看着我们成长的。我在《鹿鸣》第一次发文章,兴奋得一晚上睡不着。
现在的《鹿鸣》和当年的《鹿鸣》是有很大变化的,我有《鹿鸣》90年代初的合订本,当年《鹿鸣》页码很少,只有48页,现在的《鹿鸣》,从排版上讲,端庄大气;从内容上看,《鹿鸣》立足本土,面向全国。现在,不仅有本地作者压分量的作品,还有外省市的,甚至是在全国范围内较有名气的作者作品。
《鹿鸣》其实是伴随着这个城市成长的。作为《鹿鸣》的读者和作者,我们每次提到《鹿鸣》都很自豪。在未来的办刊过程中,我希望《鹿鸣》能再接再厉,各个方面更加完善。
愿我们的《鹿鸣》越办越好。
徐彪
从2007年和《鹿鸣》结缘,我就觉得离文学更近了,有种找到家的感觉。我在《鹿鸣》投稿、发表作品,得到编辑老师和其他作家老师的帮助,在这期间,我也参加了《鹿鸣》举办的很多活动,拓宽了视野,这为我的文学创作也带来了很大的提升。所以,我觉得《鹿鸣》真的是一个文学之家。我能参加《鹿鸣》500期的活动是我人生的大幸。
近几年,《鹿鸣》杂志可以在第一时间投放到旗县,影响很大。对我们本土作家很关心,很爱护,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下一步,我希望能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同时,我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固阳地区发掘培养新作者,充实到《鹿鸣》的作者队伍来,也希望《鹿鸣》能加大力度扶持基层作者,比如举办创作讲座等活动,使我们从思想和创作技法上有一个提高。
在《鹿鸣》500期来临之际,我希望《鹿鸣》越来越好,作者队伍越来越强大,作者层次越来越高。虽然现在文学受到一些新媒体的冲击,此時坚守更重要,我希望《鹿鸣》可以一直办下去并办得更好。
张伟
90年代时,《鹿鸣》封面上有六个字是“青年文学月刊”,我觉得这个定位是准确的。地市级的文学期刊,它的第一使命就是培养青年作者,《鹿鸣》在过去的这些年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工作,以后也还需继续。我觉得地市级文学刊物不仅是文学创作的发表园地,也是文学教育的园地,肩负着文学教育的使命,因此,评论是不能缺席的。除了评论,还可以增设文学辅导类的栏目,请作家们谈自己的创作。我建议应该开一个实验性的专栏,人文社科的研究与自然科学一样,也应该允许有尝试和失败,鼓励各种探索。
郑利通
我是在上高中的时候接触到了《鹿鸣》,因为一直喜欢文学,所以我就开始了尝试写作并给《鹿鸣》投稿,现在家里还保存着那些年收到的《鹿鸣》的退稿信,其中编辑老师给我的建议,对我日后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也由此培养起了我对《鹿鸣》的感情。那个时候,对于一个文学青年而言,能够登上《鹿鸣》是非常荣耀的事情。《鹿鸣》对于我们这一代热爱文学的人们来说,分量很重。希望《鹿鸣》以后多举办各类交流活动,促进作者与编辑之间的联系沟通。
丁鼎
我觉得包头有《鹿鸣》,对于包头做文字工作的人来说是非常幸运的事。现在,手机等一些传播媒介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是,我觉得纸质传媒不是边缘化的,以后的纸质传媒应该是稀缺资源,是收藏品。《鹿鸣》要成就精品、做出品牌,要培养年轻作者,积极寻求途径,为年轻人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王存喜
我与《鹿鸣》20年风雨同舟。我第一个小说《灰色隧道》就是在《鹿鸣》发表的,小说原名是《黑色隧道》,郭老师和马老师在下班回家的途中,边走边聊,想起了后来的名字,也从而启发了我,可谓一字之师。《鹿鸣》编辑这种认真敬业的精神,一直持续至今。我这几年创作的较少,马端刚老师经常督促我,鼓励我坚持下去,其实很多作者的稿子就是编辑的支持下出来的。
最后我想说,我相信《鹿鸣》500期以后的路会越走越好,在不断创新变化中,继续成长。
寒焱
能够参加《鹿鸣》500期座谈会,我感到非常荣幸。我和《鹿鸣》非常有缘,80年代,我在钢院学习时就读这本杂志,同时也写点东西。但是,《鹿鸣》选稿的标准非常高,一直到2000年左右,我才在《鹿鸣》发表第一组诗,同时还登上了卷首语,特别激动。所以,今天我最想表达的就是感谢,看到老一代的编辑和作家头发已斑白,感觉到我们这个城市有一种文化气息在,我能在《鹿鸣》发表作品,和各位老师的鼓舞和提点是分不开的。
《鹿鸣》可以说是鹿城的文化名片。祝《鹿鸣》越办越好,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李亚强
我是《鹿鸣》的年轻作者,在今天的与会作家中,我也是年龄最小的一个。
首先我想说,《鹿鸣》这些年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第一,《鹿鸣》的定位就是立足本土,面向全国。近几年,在扶持本地作者方面力度非常大,尤其是改版以后,好多的本土作家在《鹿鸣》发稿,同时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第二,在扶持文学新人方面力度也较大,我们这些年轻作者基本都是从《鹿鸣》起步,其中一部分已经走向全国,《鹿鸣》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的。第三,《鹿鸣》和外地一些刊物,以及外省市作协形成了良性的交流态势,包括主办一些活动,请一些名家,搭建起了本地作者与编辑以及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桥梁。第四,主动对接新媒体,《鹿鸣》曾在博客阶段,就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鹿鸣》做微信平台,起步早,影响大,现在不但推纸刊的作品,还定期推出一些《鹿鸣》星座,顺应时代潮流。第五,主题性刊物的特性,从某种程度上避免了一稿多投。近年来,又推出了一些差别化的专号,对主题性刊物形成了补充。
接下来,我说一些我个人的建议:
第一,多举办各类活动以及评奖,可以提高刊物的影响力。第二,应增加一些重磅作家的作品。第三,小说方面需要加强,尤其是中长篇小说,可以加大版面比重,推一些有影响力的中篇小说。可以考虑特稿特酬,实行差别化,弹性稿费制度。第四,在保证稿件质量的前提下,和外地刊物保持沟通联系,可以互推作品小辑,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第五,和选刊保持良好沟通建立起联系,长期向他们推荐《鹿鸣》刊登的优秀作品。第六,包头现在存在青年作家断层的现象,8090后屈指可数,《鹿鸣》除了在扶持以外,希望可以深入大学校园,做讲座,举办活动,吸引爱好文学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充实包头本土青年作家的力量。
贾海雁
2013年,我有幸接到了《鹿鸣》的一个采访任务,后来陆续在“鹿鸣星座”中发表了几篇文章,也参加了几次笔会活动,非常荣幸也很感谢《鹿鸣》让我能有这样一个学习提升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我才一点点地成长起来。《鹿鸣》的笔会以及采访的各种方式,对于一个刚起步的创作者而言是很重要的,给我们文学创作的信心。对文学崇敬的心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性,包括为人处世的方式。希望《鹿鸣》能越来越好。
万巧娇
今天能参加这个座谈会我感到特别荣幸也特别感动。
这么多年,《鹿鸣》带给我最多的就是感动。
在我上高二那年,学校成立了文学社,邀请《鹿鸣》的编辑老师和文联的作家老师去举办讲座,17岁的我坐在台下,看着各位老师,所感受到的那种文学的震撼和力量是不能用文字表达的。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的心里就有了一个想法,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够像老师们一样,用文字给别人带去一点力量,这会是特别幸福的事。那次活动结束之后,学校里举办了一个现场征文比赛,我特别幸运地获了一等奖,当时的奖品是一个笔记本,上面有几位老师的签名。
那是2002年,这么多年我一直珍藏着那本笔记本。2010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是《鹿鸣》让我文学的种子一直发芽,成长。今天,我终于可以通过自己的文字,为别人带去一些力量和改变,同时我也改变了自己。文学让我变得更加从容淡定,从一个青涩小姑娘,变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我希望《鹿鸣》能够越办越好。
王唯
正逢《鹿鸣》创刊500期,在前面几位老师的发言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情怀”二字,老一辈的作家编辑对《鹿鸣》的热爱之情,年轻作者对《鹿鸣》的感恩和寄予的希望,这些都是作者对一本刊物的情怀。
我接触《鹿鸣》很偶然,是经身边的朋友推荐,我才投稿并发表了文章,这是我第一次在纯文学期刊上发表文稿,并且我的文稿后还配发了评论。现在看来,我的那篇文字还很稚嫩,但这些对一个刚入门的作者而言都是莫大的鼓励。后来,通过《鹿鸣》,我参加了很多活动,对我的写作帮助非常大。对于《鹿鸣》,感谢的同时祝福她能够越办越好。
杨建中
与《鹿鸣》结缘是在大学时代,那时候就知道《鹿鸣》是一本很出色的杂志,觉得在这上面能发表文章是自己的荣幸。一个作者对刊物的崇敬之情正是对文学的一种虔诚。今天是《鹿鸣》出刊500期纪念日,我们应该重拾这份对文学的虔诚,在创作上能够有进一步的提升。今天参加这次座谈会对我也是种鞭策,今后,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我也会给自己更高的要求。最后,祝《鹿鸣》多出新作佳作!
郭盛
我與《鹿鸣》的感情非常特殊,我最初是业余作者,坚持看每期杂志,我把作品拿给丁晓实老师看,丁老师非常认真地给我修改,并给了我很多关于今后创作如何进行的宝贵建议,若干年后,我的作品在《鹿鸣》发表,我的六个短篇一次性在《鹿鸣》的头条发表,后来,经马老师推荐,我又参加了《鹿鸣》举办的笔会。《鹿鸣》在我的生命里非常重要。我想起了在《鹿鸣》的很多故事,成为《鹿鸣》的编辑后,我跟丁晓实老师马宝山老师学了很多东西,我们竭尽全力想要办好杂志,经常整晚讨论稿件,付出很多辛苦,但无怨无悔。我想强调的是,作为一个编辑,要甘于寂寞,一本杂志,也要甘于寂寞,不凑热闹,坚守自己,立足本土,面向全国,在培养地方作者、挖掘新作者方面下大功夫。
马端刚
我来《鹿鸣》有20年了,对这本杂志非常有感情。我也是从《鹿鸣》成长起来的,我发表的第一篇小说,郭老师是责任编辑,在卷首语中还专门提到了我的作品,这对我的文学创作是莫大的鼓励。文学创作就是薪火相传的事业,《鹿鸣》的作者也是一代一代传承而来,这本杂志已经500期了,对它的感情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包头一代代的作家包括我自己也在《鹿鸣》成长起来,办好这本杂志,是我们最迫切的希望,但同时,在现在的形势下,办好一本杂志,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我们既要学习先进地区好刊物的办刊优点,同时又要坚持我们自己的特色,今天大家欢聚在此,共同庆祝《鹿鸣》出刊500期,同时也请老中青三代作家为我们下一步发展把脉,为我们提出宝贵建议,使我们的视野和胸怀更宽广,更包容,使《鹿鸣》走向更新的辉煌。《鹿鸣》走到今天,要感谢支持《鹿鸣》的领导同志,和一代代的编辑作家们,也希望以后我们还能加强联系,能经常为我们出谋划策。谢谢大家!
苏煜
回顾《鹿鸣》的历程,作为正在编辑运营杂志的第五代鹿鸣人,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走过了这么多年,风风雨雨,辉煌也好,艰辛也好,都过去了,感谢各位老师的陪伴与支持。各位作家老师从作者的角度谈了《鹿鸣》杂志作为文学阵地的作用。我来的晚,见证了从400期到500期之间《鹿鸣》的发展,也参与推动了当前这一次的改版。这一百期的路,变化是很大的,回头看八九十年代文学的红火时期,文学刊物的生存,而我们当下文化市场的大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站在这个历史的门槛,我们应该思考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八九十年代的辉煌已经过去,我们如何看待当下,如何走好500期以后的路,是我们现在运营团队的担子,也是各位老师继续陪伴支持我们的一个方向。
与会编辑、作家们踊跃发言,回顾过往、展望未来,为《鹿鸣》带来了中肯的建议和美好的祝福,会议结束,由白涛主席对本次座谈会进行了总结。
白涛
大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比如评论内容的增加很有必要,因为我们包头有自己的评论家队伍,增加本土作者和青年作者的培养方面,可以专设栏目,建立起与选刊之间的关系,增加与作家作者之间的联系,多举办文学创作活动,大家都提到了坚守文学的理想与信念,这是与《鹿鸣》紧密相连的话题,作为编辑,胸怀一定要大,要宽广,与作者主动保持良好联系。最后,我代表文联主席团、代表《鹿鸣》的老中青三代编辑们向前来参加座谈会的作家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