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营造中的自然观探析

2018-10-29 08:51袁梦卢山陈波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林景观园林

袁梦,卢山,陈波

(浙江理工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师法自然”这个概念在风景园林学科中是根深蒂固的。不论古今中外,园林都来自对自然的模仿,只是模仿的自然原型有所不同,所形成的景观表现为自然式、规则式等。风景园林的源头是自然本体,古典园林是人们对大自然追求与渴望的结果。令人满意的园林必定是源于自然,凭空捏造出来的设计是不会为人所接受的。

对自然本体的模仿是最初的园林营造方式,这种方法背后的自然观是以原生的自然为自然,而对于“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中国园林来说,仅仅模仿自然本体只是一个很肤浅的层次,正确地认识自然是科学改造自然的前提。“自然”等于“原始生态”,是长久以来园林营造所遵从的自然观的核心,但日益显示出不足与缺陷。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园林领域从“私有”变成“公有”,园林的功能也从服务私人转变为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从以景观美为主发展为兼具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风景园林的内涵与外延也随着科学与社会的发展而越来越多元化,单具有原始的自然美与生态性是远远不够的。

本文通过查阅当前对自然观的研究文献,归纳出当前自然观的现状,总结出其背后对自然的认知,提出园林的未来发展方向是营造近自然园林,并从近自然园林的角度指出当前研究对自然的认知存在哪些不足,并对自然的认知进行补充,形成风景园林“立体自然观”,为今后近自然园林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和借鉴。

1 自然观的概念与内涵

自然观是人类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存下所形成的观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这一自然历史过程的核心。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表1)。这种关系根据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程度动态变化,朝着人与自然互利共生的方向前进。人类通过经验总结,将人对自然的认知总结为自然观,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引导和启发人类对事物本源的思考和对事物未来创新发展规律的摸索。自然观是人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它反映了经济文化进程,也反作用到当前时代各领域的发展中。

历史中人类自然观以神话、宗教、科学技术、人类价值观等呈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以及风景园林的发展。如西方自然观经历了希腊自然观、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自然观,到现代自然观,是基于时代价值观的革命和人类对自然需求的改变。社会形态变化带来自然观的改变,在园林景观上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希腊自然观影响下的园林被赋予了宗教和神圣的色彩,景观本身具有叙事性,表达了人类对世界、对宇宙的认识。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时期的自然观主张自然是机械的,于是在风景园林领域里,理性的分析和奇巧的设计成为主流,以人的意志为中心,对自然进行摆布。现代自然观包含生命概念、现代物理学和现代宇宙论,是建立在生物学、生态学和系统论研究上的自然观。现代自然观是一种系统论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由不同层级的子系统组成的复杂适应系统,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等特征。全球生态环境和地域特征日益得到重视,前卫艺术、高新科技多层次地深入到园林中来,园林的设计理念和手法愈加多元化。由此可见,自然观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影响着人对自然的选择与改变,而人类对于自然观的探索从未停止,随着社会形态变革与各领域的发展需求增加而深入。

表1 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关系

2 园林景观营造中自然观的演变

早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生态思想,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理论来源。随着生态学的迅猛发展,经济发展带来的人与自然矛盾的加剧,生态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人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面临全球化的生态危机,生态自然观的发展是人们对资源短缺、人口激增、环境破坏等生态问题的反思。在园林的范畴内,生态自然观主要集中于生态景观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景观营造,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景观不再以视觉享受、功能满足为最终目的,而是上升到平衡生态系统、改善人类生存居住环境的高度。

生态自然观是工业时代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觉醒,是应对全球生态危机而提出的宏观自然观。而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进程中,新的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涌现,不同的改造角色有着不一样的自然观。风景园林师与建筑师是自然的直接改造者,他们对自然有着最直观的认识,关于新自然观提出的需求也在实践过程中日益彰显。沈实现[1]在《新自然观视野下的风景园林学》一书中提出风景园林范畴内的新自然观,将自然分为四个层面(图1),涵盖了现存景观的所有类型,对园林景观的设计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导。刘海龙[2]的《多态一体——我理解的自然与设计》依据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等要素,将当代自然观大致分为三类:经验主义自然观、功能主义自然观和表现主义自然观;提出在“多态”的自然面前,人不应该被单一的思想局限。风景园林的核心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设计师的自然观应视野宽广,认识到当前人与自然的矛盾,及时丰富调整自然观,并能引导大众的自然观。杨锐[3]的《中西自然观发展脉络初论——兼论我的自然观》一文提出其自然观为“12事自然观”(图2),其中“事”代表过程。他认为,自然是众多“过程”的动态集合,而不是客观的空间占有。他的自然观将自然分为“天”“地”“人”,也就是抽象的情感、客观存在的大自然,以及人的思维与实践。文末提出了不同的自然观会如何作用于城市、建筑与园林,反之城市、建筑与园林又会对人们自然观造成怎样的影响的疑问,呼吁大家全面探索自然。胡颖芝[4]的《基于自然观视角下的园冶·相地篇》,从物质利用观、生活观及审美观综合角度上,提出具有多重概念和丰富维度的自然观研究具有现实性的意义。造园者应该提前审视当下的自然环境及已受影响的人造环境,做到心中有数地“师法自然”。赵梓如[5]在《基于文化概念的现代建筑自然观研究》中赋予自然四个层次,分别为大自然、事物本质(Nature)、自然规律以及和谐的境界。基于这四个层次提出他的自然观,并依据该自然观对现代建筑做出了分析。麻响箭[6]在《基于自然观的博览建筑空间研究》中所提到的自然观分为三个层次,原始的自然与自然关系、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精神升华。

图1 自然的四个层面

图2 “12事”自然观

在风景园林发展的进程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动态发展的,关于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是驱使新自然观形成的重要因素。朱建宁[7]在《阐释自然观的技艺——风景园林学科的社会定位》中认为,为了实现风景园林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风景园林在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此,有必要重新审视风景园林理应表达的自然—文化关系,树立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自然观,一方面继承天人合一观崇尚的自然思想,主动地适应自然和欣赏自然;另一方面又要发扬天人相分观崇尚的科学精神,能动地利用自然为社会服务,避免传统的天人合一观流于玄虚。于冰沁[8]的《寻踪——生态主义思想在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中的产生、发展与实践》对生态主义自然观的产生背景与意义做出了论述,整理了生态主义思想的进化,归纳了不同时期景观生态设计相关理论和方法。赵晨洋[9]在《生态主义影响下的现代景观设计》中对生态主义与景观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唤起人们对生态景观设计的认识与理解,并通过分析、归纳、总结,丰富生态景观设计的内容和手法,使城市景观成为具有生态性、保健性、美观性、有科学内涵、文化底蕴、艺术结构的新景观。李慧希等[10]在《文人园林——迈向第三自然的中国式“乌托邦”尝试》中通过解析文人园林,提取推崇自然山水、师法自然的核心原则,气韵生动的重要品质,结合作为理想生活环境——乌托邦的构建基础。顾天明[11]在《探析中国传统自然观审美观对景观设计的影响》中将中国的哲学自然观总结为“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道尤表象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由该自然观指导得出景观设计的三条原则:亲近理解的外部形状;结构要严谨而完整但肖似自然;删去不必要的元素,保留必需的元素。贾荣香[12]在《自然观视角下中美城市建筑文化对比研究》中认为自然观就是感知其背后的文化核心。

从上可见,园林范畴内自然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多元内涵,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在实践或历史研究中总结出适应当前大环境的人与自然的相处模式,并以此形成自然观,指导该领域未来的发展道路。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变化促使风景园林学丰富其内涵,其范畴下的自然观、对自然的认知日益全面。自然观指导着风景园林未来的发展之路,发展中所遇到的挫折与矛盾促使自然观内涵的拓宽。因此,当前学者对于自然观、自然认知的研究越来越趋于具体化、学科化,从不同视角对自然进行解析,丰富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根据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不同方向的学者眼中的自然具有不同的属性,包括结构的、美学的、生态的、精神的等,不一而足,但大多数观点只是由于文章结构需要一带而过,鲜有学者能在研究范畴内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自然观,供该领域的实践者借鉴学习。当前国内对于自然认知的定性研究少之又少,但从众多学者文章中对更全面看待自然的呼吁来看,自然认知研究的重要性已引起园林行业的重视。王向荣于2007年在自然的含义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自然的认知,将自然分为四类,并一直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基于这一自然认知提出了中国本土地域性景观改造理念。表2是王向荣及其学生对风景园林自然认知相关的研究成果。

由此可见,目前对自然的认知已不局限于“自然=大自然”,各学科的发展赋予了自然多维度的含义,以应对人与自然日渐复杂的关系。从古至今,自然观随着社会形态的改变而进化,生态自然观是如今生态文明时代的主流自然观。风景园林是一门时刻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学科,在发展进程中督促着自然观的更新与变革。

生态自然观,受损的生态系统,应用对象处于危机状态的全球生态环境,涉及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当代园林学者,对自然认知的总结,自然具有多重属性,可依据科学、艺术、人文研究的标准进行分类,应用对象园林景观营造中面临的人与自然难题,涉及生态学、景观设计学、园林规划、美学、文学等。当代学者对自然的认知是基于生态自然观发展的,两者拥有共同的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表2 王向荣及其学生对风景园林自然认知的研究成果

生态文明时代的自然观发展逃不出“生态”这一概念,生态文明贯穿着整个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局限在“生态”这一范畴,当代学者对自然的多元解读代表着人类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更多可能,追求生态平衡不是终点,不断地更新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含义,促使着未来风景园林道路上更多新自然观的提出。

3 近自然园林与“立体自然观”的构建

风景园林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学科,旨在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保护自然的同时,为人类生活提供满足生理、心理、文化等多方面需求的环境。风景园林要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属性,融入自然,在自然中可持续发展,这一系列的诉求要求我们营造近自然园林[21-2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风景园林学科的不断深入,自然所涵盖的领域越来越多,保护自然不仅仅是保护原始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而地域性特征、自然原有属性、人类对自然所产生的情感、自然对自人类所产生的影响等因素日益为人们所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复杂,同时也扩充了近自然的概念。近自然园林强调的是模仿自然、顺应自然、科学地改造自然。如前文所述,随着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不断发展,自然观也一直动态变化,可见,近自然园林的营造需要人类以更多元的角度看待自然,持有更新的自然观。模仿怎样的自然,营造怎样的近自然园林,将是未来风景园林学科必须关注的问题和研究重点(图3)。

图3 新自然观与近自然园林的动态发展

丰富自然的内涵有助于具体学科的发展,使人类有意识、有计划地对自然做出改造。新自然观不是凭空提出新颖抓眼球的概念,而是基于当前的自然观,结合新时代的要求,为未来园林发展提供新的自然观基础。笔者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创新提出风景园林的“立体自然观”(图4),将自然分为四个类型:第一自然为原始的自然(天然景观),第二自然为改造的自然(乡村与农业景观),第三自然为再现的自然(城市园林景观),第四自然为想象的自然(文学作品与虚拟景观)。

图4 指导近自然园林营造的风景园林 “立体自然观”

从图4可见,在风景园林“立体自然观”中,在前人谈到的天然景观、农业景观、城市园林景观之外,人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位置,人的需求、人的想法受到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在近自然园林景观营造范畴内,想象的自然也是自然新含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是自然中的生命体,是最具有智慧以及改造自然能力的生物。在人类仅仅几百万年的发展历史中,对存在几十亿年的自然进行了无法磨灭与逆转的改造,发展出前所未有的先进社会。自然也对人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是人类生存的依托。人是属于自然的,不论是人类本体,还是人类社会与文化艺术产物,都是自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对自然的构建不仅仅存在于现实当中,还存在于文化以及人类的思想当中。不论是书画、诗词,还是现代园林中已建成的景观,都能看见人类对自然的憧憬与想象。想象的自然是人类对美好人居环境的不懈追求与表达。原生的自然虽具有平衡的生态、优美的景色,但现代人类无法居住在其中,人类的生活还需要生产性、社交性、文化性、便捷性、舒适性等。因此,人类对宜居环境的向往与追求体现出现代园林景观的不足与缺陷,解决这些缺陷也是新时代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重要目标,想象的自然的提出也更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4 小结

2000多年前,中国哲学家管子对人与自然的看法“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指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农耕时期,粮食产出满足温饱,可视为人与自然的初级和谐。在中国古代,模仿自然山水,将园中景布置成自然一角,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可视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工业时期,自然为人类提供生存原料,人类将自然改造为适应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应视为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如今,在生态文明的大环境下,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法则,改善人类生存与居住环境视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马不停蹄地向前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平衡点也不断改变,认清当前生态形势,把握人类对自然的需求,更全面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当前面对的环境危机形势严峻,风景园林学的实践不应停留在“面子工程”上,按部就班地搬运景观符号只会复刻出没有特色、缺乏生机的画面式景观。无视原有基础、千篇一律的造园手法以及机械式的“美化城市”只会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风景园林师不仅仅扮演着美容师的角色,还应该具有灵敏的专业嗅觉,捕捉到当下时代人们对风景园林的需求,根据当前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及时地反思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及时地更新对自然的认知并应用到实践中去。近自然园林是未来园林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建立一个生态性、文化性、社会性并存的系统,将“近自然”整理明确为一套园林设计体系,指导着园林景观营造走向更科学的新纪元。

猜你喜欢
风景园林园林景观园林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探讨
景观构思在产业园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园林景观康体作用研究综述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