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热衷于“晒孩子”,但并不是晒孩子有多么可爱,而是晒他们有多么厉害:今天背了多少单词,明天又掌握了多少技能……表面上看,家长们为孩子提供了优质的教育环境,实际上,这种“优质”并不全然合适。很多孩子参加的学前班、奥数培训班之类的“培优班”,不外乎是家长们的想法,说好听一点是“铺路”,说难听一点就是“下赌注”。与父母的期望相反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巨婴”,他们跑不动、跳不高、走不赢,把对人生重要的大学问丢得一干二净。
多维解读
所谓“起跑线上的恐慌”,更像是一种焦虑症。原因在于很多家长都担心自家孩子跟不上别人,这种情绪极易在家长群体中传递,甚至形成一种惯性思维。一个孩子一旦降临人世,其家庭就要承受更多的压力,竞争也在这个时候开始。就像马拉松比赛一样,跑在第一梯队的人,依然会向往更好的名次;队伍稍后一点的,会担心自己落后别人太多;而处于最末端的,则会陷入一种“总是被别人甩在身后”的恐慌。
很多家庭把子女教育视为一笔投资。这种观念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现实因素影响。比如,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当中,渲染比较多的是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早慧故事,在这种观念的潜移默化下,中国父母普遍迷信早培、速成和提前教育;另一层原因在于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这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大到一些地方对GDP的追求、官员对政绩的迷恋,小到一个商贩对销售额的渴望,学生对成绩的追求,无不体现着这种“起跑线上的恐慌”。所以,与其说“起跑线上的恐慌”是一个家庭的焦虑,倒不如说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教育恐慌,在其背后,仍然有着深厚的现实因素和价值追求背景。
(宋潇)
从另一个视角看,家长将孩子送进各种辅导班,是试图用经济手段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课外辅导班行情持续火暴,是因为它满足了日渐旺盛的社会需求。如今,社会竞争渐趋激烈,父母总希望孩子能有更多胜算。如果别的孩子3岁开始学英语,自己孩子5岁了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心里踏实吗?有人覺得幼儿园就该玩,但别的孩子都在提前学知识,就自己的孩子不学,将来小学跟不上,他真能快乐吗?当前,教育部门禁止幼儿园提前教授语、数、外等知识,不少老师当起了“甩手掌柜”。从一种极端转到另一种极端,这种教育模式难言科学。有鉴于此,我们在看待“起跑线上的恐慌”时,必须看到这个问题背后的社会现实。相关部门除了在观念上对家长多加引导,还应该做好两项更务实的工作:其一,在小学入学、课程设置等方面确保公平,要让那些没上过辅导班的孩子也能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其二,对于课外辅导班乱象,要进行必要的规范和治理。
(汤嘉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