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眼辉煌

2018-10-27 10:56周凡夫
歌剧 2018年3期
关键词:指环众神瓦格纳

周凡夫

香港管弦乐团(下文简称为《港乐》)1月演出了联篇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最后一部——《众神的黄昏》(Gotterdammerung,港译《诸神的黄昏》)。1月18日首场演出翌日,在广州遇上英国伦敦《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特约评论家司马勤(Ken smith),他对首演夜的演出大为赞赏。按常理估计,相隔三天后(21日)的第二场,亦是全套《指环》的最后一场,也就有更高的期待了——在积累了首场的演出经验,加上演员们得到两三天的充分休息后,正常情况会较首晚更上层楼。事实也的确如此。第二场演出于下午3时开场,晚上8时45分,最后一个音符在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落下后,Bravo的喝彩声、热烈的掌声,以及陆陆续续站起来以standing Ovation(长時间起立鼓掌)致敬的观众,为笔者的这份预期提供了答案,亦为《港乐》连续四年打造的瓦格纳全套《指环》四部制作(全部合共八场的演出)完满落幕划下句号。

《众神的黄昏》结局,被下了诅咒的指环物归莱茵河,诸神的瓦尔哈拉宫被火海吞噬。现在《港乐》将四只《指环》打造得金光灿烂,那么,香港的《指环》诅咒是否已没有了?那就先要看看今年这只《最后指环》的演出情况。

四年间投入资源难计算

《港乐》打造的世界级水平的音乐会版《指环》,强调的是音乐的水准,就此而言,前后四年的四部制作要全部散发出灿烂光芒,那是要投入一定的资源的——除邀来具有世界级水平的瓦格纳乐剧歌唱家主唱外,还要自欧美请来铜管乐手(特别演奏瓦格纳大号的圆号手)以增强实力,才能成就其事。其实,以音乐会版本形式演出,乐团从乐池搬到舞台上,乐团本身的实力便更重要,但这虽然是为了突出乐团实力的《设计》,在歌唱家的光芒映照下,不仅作为整场演出《舵手》的音乐总监梵志登(Jaap van Zweden)容易被忽略,乐团的表现也更容易被忽略。

《众神的黄昏》其实是瓦格纳写《指环》时最早创作的一部,就手法形式和创作观念来说,仍保留了不少传统大歌剧的形态,这亦正是《众神的黄昏》是《四只指环》中唯一要用上大型合唱团的原因。由拉脱维亚国家合唱团、班贝格交响乐团作为主力,加上香港管弦乐团合唱团的8位男歌手组成约80人、以男声为主的合唱队,在第二幕哈根(Hagen)吹响号角声,召集吉比孔族(Gibichung Soeiety)时开始登场,同时采用了三支曾于第二部歌剧《女武神》中出现过的牧号(Steerhorns)。合唱团扮演了贡特尔(Gunther)的吉比孔族中的皇家仆人和士兵,由于合唱团的加入,第二幕开始,音乐的戏剧性和张力感亦明显地增加了。

另一方面,《众神的黄昏》悲剧性的基调,灰暗且压迫性很强的色彩,甚至带有令人感觉悚然的音乐,都突显出瓦格纳独创的主导动机,永无休止的旋律和独特的配器技巧的特色,但仍可以听到传统大歌剧的二重唱、三重唱手法。其中最突出的是在第二幕回归人间的女武神布伦希尔德(Brunnhilde),与哈根及贡特尔的《复仇三重唱》(Revenge Trio),手法与效果仍有传统大歌剧的影子,而这首三重唱在第一幕将气氛铺垫起来,掀起一个充满震悚感的高潮,同时亦展示出在男主角齐格弗里德以外,三位主要角色的歌唱家的实力。德国女高音古恩-布利特·巴克敏(Gun-BritBarkmin),美国男低音歌唱家艾瑞克·哈夫维森(Eric Halfvarson)和中国的低男中音沈洋,三人都能凭着歌唱的声音、面部的表情及有限的肢体动作,演活了顽强的布伦希尔德、阴险的哈根和懦弱的贡特尔三个不同性格的人物。

在《众神的黄昏》中,这三个角色的戏份和唱段,分量最重的,仍是巴克敏所饰演的布伦希尔德。这位从未演唱过《众神的黄昏》中布伦希尔德的女高音,外形纤瘦(与传统瓦格纳女高音的庞大体形大异其趣),但声音的可塑性、力度感和穿透性却很高。她那股罕有的、具有爆发力的歌声,完全漠视了强大的乐队音墙!这种强大效果,在她于全剧告终前所唱的、长达十四五分钟的《自焚殉情场面》(Immolation Scene)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气呵成的唱段,结合强大的管弦乐,建构出宏大壮丽的景象,亦为瓦尔哈拉宫被火海吞噬、诸神消失的结局带来震撼性。同时也为《港乐》连续四年的《指环》制作的最后一场演出划下历史性的句号。

要创造这一完满的历史纪录,《港乐》在这四年间投入的资源,除了可以计算的金钱,更有大量难以计算的心力和压力。以这次《最后一只指环》来说,不仅要自德国和拉脱维亚飞来共计七八+人的两个合唱团;观众亦可在节目单的乐队名单中发现额外增加了25位客席乐手,除来自香港本地的,还有十多位来自欧洲各大乐团。《众神的黄昏》乐队编制可真不小,单是圆号便要用上八把,其中四位乐手(三位来自德国)还要兼奏瓦格纳大号(Wagner Tuba);竖琴更多达六架(主要在第三幕三位莱茵河仙子出场后发挥作用):定音鼓与打击乐合共六人,若非有此强大实力的乐队阵容,相信最后一幕,犹如一首交响曲的《葬礼进行曲》(Trauermarsch),从沉着到无比宏大的大幅度变化效果定会大打折扣。由此,亦通过澎湃的铜管音响、轰然而起的打击乐和持续不断的弦乐音流,为整个演出提升震撼效果,也为布伦希尔德的《自焚殉情》场景做出很好的铺垫。

实力平均然欠英雄色彩

这次《众神的黄昏》的歌唱家阵容,实力相当平均,更重要的是,采用的虽然只是音乐会版本,但各位歌唱家基本都有一定程度的眼神交流,亦有面部和肢体表情,这与去年《第三只指环》很不一样,给观众带来的感染力亦较强。开场序幕,饰演三位诺恩女神(Norns)的歌唱家——新西兰女中音莎拉·喀斯特勒(Sarah Castle)、美国的女中音斯蒂芬妮·侯泽尔(Stephanie Houtzeel),和美国女高音耶奴发·格莱克(Jenufa Gleich)携手合唱的《命运之绳》(Ropes of Fate),分量不轻,三人以强而有力的声线表现,将观众带入剧中气氛。

第三幕登场的三位莱茵河仙子,正好是与序幕三位诺恩女神呼应的设计,这次邀来的三位歌唱家:日裔女高音中村惠理,是这次演唱阵容中沈洋以外的另一位亚洲歌手。她连同两位女中音——法国的奥赫丽娅·娃拉克(Aurhelia Varak)和奥地利的赫敏·哈塞尔博克(Hermine Haselbock)携手登场,中村惠理的声音发挥着推进三重唱的作用,并没有因为资历相对较浅而失去了主导作用;至于三人合唱时,中村惠理的声音显得较为突出,是好是坏,则见仁见智了。

除了六位仙子,《众神的黄昏》中还有三位重要的女配角,都有出色的表现。只在第一幕第三场登场的美国女中音米歇尔·迪扬(Michelle De Young)演唱的瓦尔特劳德(Waltraute),与同是女武神姐妹布伦希尔德的对手戏长达20多分钟,既有充满感情的独唱,亦有一如传统大歌剧般的二重唱,都能唱出富有戏剧性的张力:匈牙利低男中音彼得·卡尔曼(Peter Kalman)所唱的阿尔贝里希(Alberich,哈根之父),一段七八分钟的对唱《我儿哈根,你已睡觉了吗?》,唱出了深刻饱满的情感:另一位美国女高音阿曼达·玛洁斯琪(Amanda Maj-eski)饰演贡特尔的妹妹古特鲁妮(Gutrune),这位在三幕戏中都要出场的公主,在不同场景中经历了各种情感的变化,玛洁斯琪都能以歌声表达出复杂的情感,是位演唱歌剧的高手。

至于和布伦希尔德一样,自序幕开始便要登场,直到终幕才落场的男主角大英雄齐格弗里德(Siegfried),担纲演唱的美国男高音布伦纳(Daniel Brenna),可说是13位歌唱家中唱段最为吃重的一位。尽管他并没有布伦希尔德那样的、压轴式的《自焚殉情场景》唱段的重大压力,但要持续唱出那股大英雄式气概,也确实不容易——那已非音量、力度的问题,而是英雄男高音的色彩问题。就此而言,布伦纳的表现仍有可提升的空间。但毕竟是《众神的黄昏》如此大型的音乐会,现场表演难以十全十美。姑且待日后拿索斯(NAXOS)推出《指环》全集的现场录音,看是否可以通过现代录音科技对此有所《补救》了。

是时候打破《指环》魔咒了

无论如何,《港樂》在梵志登的带领下,以世界级的音乐水平,完成了全套《指环》前后四年的旅程,为香港乐坛写下了一段值得记录的历史,是值得大力鼓掌的事。瓦格纳《指环》是较歌剧更强调音乐与戏剧结合的《乐剧》(Music Dramas),音乐会版本无疑更突显乐团的实力水平,与全舞台制作相较,对乐团甚至歌手的要求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乐团)。而对观众而言,虽然《指环》中另一重大的戏剧性元素完全被剔除了,但更能专注于音乐的表现。

所以,在《港乐》金光灿烂的《四只《指环》都已全部打造出来后,很自然便让人联想到:《指环》的诅咒在香港是否已消除?香港舞台上,何日才会有完整的全套《指环》演出呢?

瓦格纳的《指环》诅咒当然和维多利亚港无关,只因至今仍未能将完整的全套《指环》搬上香港舞台。尽管曾有很大机会实现,但最终仍是《擦肩而过》。或许有人认为,香港迟迟难以将完整的全套《指环》搬上舞台,并非诅咒的问题,而是因为香港的《指环》市场狭窄,加上制作成本太高所致。

事实上,这次压轴的《众神的黄昏》只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出两场,仍未能将门票售罄,似乎证明了香港没有足够的《指环》观众。但不可不知的是,纯粹《栋笃唱》(编者注:独栋,即一个人直直地站着不动)的音乐会版本,《每只《指环》的演出时间往往长达五六小时,在并无舞台视觉效果的情况下,还要兼顾字幕,对观众而言挑战性同样很大,对不少人而言更是《花钱买难受》之事。那么,又有谁能说得准,如果是有丰富舞台视觉效果的全舞台版全套《指环》制作上演,香港的《指环》观众是否会大大增加呢?

当周边城市都已先后将《指环》搬上舞台,香港要打破《指环》诅咒,要突破《指环》的瓶颈,已并非《追求虚荣》之事。这四年来,《港乐》的《四只《指环》都配合出版了深入浅出、中英双语的《导赏手册》,与《周生生》合作推出的、特别配合《指环》设计的限量版戒指(收益全捐增《港乐》),还有一系列各种各样用来《造势》的纪念品,以及演出时在音乐厅大堂举办的小型展览(展出瓦格纳大号、《指环》的各种指挥手稿、分谱、总谱等),等等,这看来都是能聚合成打破《指环》魔咒的《正气》!离香港上演具有国际级水平的舞台版全套《指环》的日子应该不远了!

猜你喜欢
指环众神瓦格纳
祈 祷
专著《众神狂欢》节选(评论)
当代文化视域中的瓦格纳及其超越
“遇见”瓦格纳(大家拍世界)
众神归位
祈祷
指环“寻亲”记
指环百搭
名人相册 歌剧巨匠:瓦格纳
《圣经》与瓦格纳歌剧《唐豪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