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日本特派特约记者 刘军国 李珍 ●本报记者 邢晓婧 ●魏辉 张静
“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当前中日关系重回正常轨道,重现积极势头。这值得双方共同珍惜。”2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时这样强调。安倍表示,希望通过此访,双方能够开启“化竞争为协调的日中关系新时代”。当天早些时候,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安倍进行正式会谈,双方达成重启货币互换、在第三方市场共同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等多项合作。这是日本首相近7年来首次实现对中国的正式访问,一系列协议也是2011年以来中日间达成的最实质性新合作,两个近邻的关系终于从一段低潮中走了出来。对于中日关系的回暖,一些外媒将“美国优先”下的“特朗普变数”视为“催化剂”。然而它更是两个东亚邻国的现实需求。作为全球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中日经济紧密交织,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尽管有不少矛盾和分歧,但两国更需要合作。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网站刊文称,中日关系改善是现实主义的胜利,符合两国各自的利益。
日媒关注“新三原则”
26日下午,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安倍。习近平赞赏安倍近年来多次表明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的积极意愿。他指出,中日是近邻,两国利益高度交融。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是本地区和国际社会普遍期待。新形势下,双方要开展更加深入的战略沟通,开展更高层次的务实合作,充分释放合作潜力。要开展更加紧密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多边主义,坚持自由贸易。
日本NHK电视台报道称,安倍在会谈中表示,希望以此次访问为契机,“将日中关系从竞争转向协调并推向新时代”。会谈中,为了将两国关系改善的趋势稳固下来,安倍认为有必要将领导人间的相互往来固定下来,所以邀请习主席出席明年在大阪举行的G20峰会。日本多家媒体都以“化竞争为协调的日中关系新时代”为题进行了报道。韩国KBS电视台称,面对美国的贸易压力,中日两国领导人都表现出改善双边关系、强化经济合作的意愿。
当天上午,李克强为安倍举行欢迎仪式,并举行正式会谈。共同社称,两国就改善关系和在经济、安全等广泛领域加强合作达成共识。双方一致同意在第三国基础设施开发以及实现朝鲜无核化方面携手合作。双方一致同意为使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而向前迈进,并就旨在避免自卫队与中国军队偶发性冲突的相互通报机制“海空联络机制”尽快开通热线达成一致。两国还就推进新大熊猫租借磋商达成一致。报道称,中方表示将积极研究放宽自福岛核事故以来实施的对日本产食品的进口限制。
“中日重启关系”,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这是安倍在2012年第二次出任首相后首次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双方签署的一系列协议是2011年以来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之间达成的最实质性的合作。李克强表示,愿推动两国关系在重回正轨基础上取得新的发展。安倍称赞这些协议是“历史性转折点”的开始。日本时事通讯社称,日中间主要成果之一是确认了“新三原则”:两国关系从竞争转向协调、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发展和推进自由公正的贸易关系。这将是今后两国相处的一个基础。
“中日时隔5年重启货币互换。”这一消息成为不少外媒眼中中日合作的亮点。26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日本银行签署中日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3.4万亿日元,旨在维护两国金融稳定,支持双边经济和金融活动发展。协议有效期3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日本经济新闻》称,重启后的货币互换协议扩大至2013年失效之前的约10倍。
路透社报道称,日本央行表示,这是日本政府达成的此类双边协议中规模最大的一笔。在与美国贸易摩擦不断的背景下,亚洲两大经济体希望进一步加强关系和互信。日本央行在声明中说:“随着日中经济和金融联系的加强,日本金融机构一直在扩大人民币业务。”
“合则两利”
共同社26日称,安倍当天在北京举行的日中企业相关人士参加的论坛上致辞,提及汉字、佛教、社会制度、城市建设是从中国流传到日本,称“中国很长时间都曾是日本的榜样”。似乎是考虑到两国关系改善的潮流而称赞中方。
中日两国当天举行了“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日本《每日新闻》称,论坛期间,日中双方的政府机关以及民间企业共签署了50多项合作协议,金额超过180亿美元。无论是泰国经济特区的“东部经济走廊”项目,还是“智能城市”开发,拥有高技术的日本和拥有强大价格竞争力的中国的组合,“势必会所向无敌”。《华尔街日报》称,这些关于发展亚洲基础设施的协议可以推进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
在人民大会堂参加“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的日本某大型材料企业代表寺师启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能参加这样的合作论坛感到格外高兴,希望两国能借此寻找新的商业机会。活动中,日本鸟取县知事平井伸治用流利的汉语介绍当地优势,随后唱起了《朋友》这首歌,掀起一个小高潮。
中国国际商会中日韩企业交流中心主任史铭从事对日经贸工作近20年,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第三方市场合作”是中日双方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为契机提出的新合作理念。此次论坛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双方搭建了交流平台,各个企业也都希望借此交换信息、加深了解。虽然在实操阶段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相信经过不断的沟通与磨合,双方一定会在第三方市场找到更多合作机会。
富士电视台26日称,日本政府之所以能够和中国走近,背后是日本经团联等经济界的胜利,同时也是因为在新国际经济形势下,中日有着共同的利益目标,所以很快能够达成合作。中国有一句话叫作“合则两利”,这是今后日中关系的基础。
“我们需要与中国握手”
“日本与中国关系回暖是积极的一步”,英国《金融时报》刊发社评称,两国关系回暖无疑是一个正面的进展。在全球所有地缘政治热点中,东北亚也许是最有可能发生灾难的地区。通过本周的访问,安倍不仅是向特朗普对传统盟国摇摆不定的态度作出回应,而且也是向日本商界日益强烈要求东京更好地利用中国庞大市场的呼声作出回应。而北京则希望阻止日本加入美国孤立中国的行动中。
不少外媒从国际局势变化的角度观察中日两个重要国家的合作。彭博社以“中日峰会具有全球影响”为题称,安倍访华是一个重大事件。两国历来在亚洲为影响竞争,目前却有一个共同的难题:特朗普。中国面临着美国的“关税之墙”,特朗普政府也在恐吓日本,迫使日本进行双边贸易谈判。文章称,中日之间一些地缘政治红线不会改变,如对争议岛屿的争夺。尽管如此,寻求更密切的军事联系,包括建立热线和防务交流,仍值得一试。香港《南华早报》称,特朗普的“美国优先”令日本在内的盟友忧心忡忡。受美国挑起贸易战和美国当局对亚洲兴趣淡化的推动,北京和东京正在彼此接近。但是日本必须在中美之间走好平衡,一名日本官员称,“美国可能会怀疑日本与中国走得过近”。
虽然有外在因素,但中日加强合作更是两个重要邻国的现实需要。1978年日本的名义GDP为1.01万亿美元,中国仅为0.22万亿美元;而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推算,2018年,中国的名义GDP将达到14.09万亿美元,而日本为5.17万亿美元,中国已达到日本的2.7倍左右。1978年两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0.79亿美元;这一数字在2011年达到了峰值的3461.41亿美元,在33年间增至约68倍。中国自2007年以后连续11年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国,自2002年以后连续16年成为日本最大的进口对象国……这是《日本经济新闻》26日“数字里的中日关系40年”中列举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数据,它们也揭示两国加强合作的内在动力。
《南华早报》援引曾担任过参议员的日本学者田村耕太郎的话说,日本政府现在有改善与中国关系的战略和经济动因。“日本应利用当前形势,至少在经济上采取对冲措施”,田村耕太郎说,“对于一个正在萎缩和老龄化的日本来说,与中国相斗是不现实的……我们需要保护自己,但同时我们需要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握手”。▲
●本报驻日本特派特约记者 刘军国 李珍 ●本报记者 邢晓婧 ●魏辉 张静
“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当前中日关系重回正常轨道,重现积极势头。这值得双方共同珍惜。”2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时这样强调。安倍表示,希望通过此访,双方能够开启“化竞争为协调的日中关系新时代”。当天早些时候,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安倍进行正式会谈,双方达成重启货币互换、在第三方市场共同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等多项合作。这是日本首相近7年来首次实现对中国的正式访问,一系列协议也是2011年以来中日间达成的最实质性新合作,两个近邻的关系终于从一段低潮中走了出来。对于中日关系的回暖,一些外媒将“美国优先”下的“特朗普变数”视为“催化剂”。然而它更是两个东亚邻国的现实需求。作为全球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中日经济紧密交织,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尽管有不少矛盾和分歧,但两国更需要合作。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网站刊文称,中日关系改善是现实主义的胜利,符合两国各自的利益。
日媒关注“新三原则”
26日下午,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安倍。习近平赞赏安倍近年来多次表明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的积极意愿。他指出,中日是近邻,两国利益高度交融。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是本地区和国际社会普遍期待。新形势下,双方要开展更加深入的战略沟通,开展更高层次的务实合作,充分释放合作潜力。要开展更加紧密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多边主义,坚持自由贸易。
日本NHK电视台报道称,安倍在会谈中表示,希望以此次访问为契机,“将日中关系从竞争转向协调并推向新时代”。会谈中,为了将两国关系改善的趋势稳固下来,安倍认为有必要将领导人间的相互往来固定下来,所以邀请习主席出席明年在大阪举行的G20峰会。日本多家媒体都以“化竞争为协调的日中关系新时代”为题进行了报道。韩国KBS电视台称,面对美国的贸易压力,中日两国领导人都表现出改善双边关系、强化经济合作的意愿。
当天上午,李克强为安倍举行欢迎仪式,并举行正式会谈。共同社称,两国就改善关系和在经济、安全等广泛领域加强合作达成共识。双方一致同意在第三国基础设施开发以及实现朝鲜无核化方面携手合作。双方一致同意为使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而向前迈进,并就旨在避免自卫队与中国军队偶发性冲突的相互通报机制“海空联络机制”尽快开通热线达成一致。两国还就推进新大熊猫租借磋商达成一致。报道称,中方表示将积极研究放宽自福岛核事故以来实施的对日本产食品的进口限制。
“中日重启关系”,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这是安倍在2012年第二次出任首相后首次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双方签署的一系列协议是2011年以来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之间达成的最实质性的合作。李克强表示,愿推动两国关系在重回正轨基础上取得新的发展。安倍称赞这些协议是“历史性转折点”的开始。日本时事通讯社称,日中间主要成果之一是确认了“新三原则”:两国关系从竞争转向协调、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发展和推进自由公正的贸易关系。这将是今后两国相处的一个基础。
“中日时隔5年重启货币互换。”这一消息成为不少外媒眼中中日合作的亮点。26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日本银行签署中日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3.4万亿日元,旨在维护两国金融稳定,支持双边经济和金融活动发展。协议有效期3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日本经济新闻》称,重启后的货币互换协议扩大至2013年失效之前的约10倍。
路透社报道称,日本央行表示,这是日本政府达成的此类双边协议中规模最大的一笔。在与美国贸易摩擦不断的背景下,亚洲两大经济体希望进一步加强关系和互信。日本央行在声明中说:“随着日中经济和金融联系的加强,日本金融机构一直在扩大人民币业务。”
“合则两利”
共同社26日称,安倍当天在北京举行的日中企业相关人士参加的论坛上致辞,提及汉字、佛教、社会制度、城市建设是从中国流传到日本,称“中国很长时间都曾是日本的榜样”。似乎是考虑到两国关系改善的潮流而称赞中方。
中日两国当天举行了“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日本《每日新闻》称,论坛期间,日中双方的政府机关以及民间企业共签署了50多项合作协议,金额超过180亿美元。无论是泰国经济特区的“东部经济走廊”项目,还是“智能城市”开发,拥有高技术的日本和拥有强大价格竞争力的中国的组合,“势必会所向无敌”。《华尔街日报》称,这些关于发展亚洲基础设施的协议可以推进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
在人民大会堂参加“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的日本某大型材料企业代表寺师启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能参加这样的合作论坛感到格外高兴,希望两国能借此寻找新的商业机会。活动中,日本鸟取县知事平井伸治用流利的汉语介绍当地优势,随后唱起了《朋友》这首歌,掀起一个小高潮。
中国国际商会中日韩企业交流中心主任史铭从事对日经贸工作近20年,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第三方市场合作”是中日双方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为契机提出的新合作理念。此次论坛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双方搭建了交流平台,各个企业也都希望借此交换信息、加深了解。虽然在实操阶段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相信经过不断的沟通与磨合,双方一定会在第三方市场找到更多合作机会。
富士电视台26日称,日本政府之所以能够和中国走近,背后是日本经团联等经济界的胜利,同时也是因为在新国际经济形势下,中日有着共同的利益目标,所以很快能够达成合作。中国有一句话叫作“合则两利”,这是今后日中关系的基础。
“我们需要与中国握手”
“日本与中国关系回暖是积极的一步”,英国《金融时报》刊发社评称,两国关系回暖无疑是一个正面的进展。在全球所有地缘政治热点中,东北亚也许是最有可能发生灾难的地区。通过本周的访问,安倍不仅是向特朗普对传统盟国摇摆不定的态度作出回应,而且也是向日本商界日益强烈要求东京更好地利用中国庞大市场的呼声作出回应。而北京则希望阻止日本加入美国孤立中国的行动中。
不少外媒从国际局势变化的角度观察中日两个重要国家的合作。彭博社以“中日峰会具有全球影响”为题称,安倍访华是一个重大事件。两国历来在亚洲为影响竞争,目前却有一个共同的难题:特朗普。中国面临着美国的“关税之墙”,特朗普政府也在恐吓日本,迫使日本进行双边贸易谈判。文章称,中日之间一些地缘政治红线不会改变,如对争议岛屿的争夺。尽管如此,寻求更密切的军事联系,包括建立热线和防务交流,仍值得一试。香港《南华早报》称,特朗普的“美国优先”令日本在内的盟友忧心忡忡。受美国挑起贸易战和美国当局对亚洲兴趣淡化的推动,北京和东京正在彼此接近。但是日本必须在中美之间走好平衡,一名日本官员称,“美国可能会怀疑日本与中国走得过近”。
虽然有外在因素,但中日加强合作更是两个重要邻国的现实需要。1978年日本的名义GDP为1.01万亿美元,中国仅为0.22万亿美元;而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推算,2018年,中国的名义GDP将达到14.09万亿美元,而日本为5.17万亿美元,中国已达到日本的2.7倍左右。1978年两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0.79亿美元;这一数字在2011年达到了峰值的3461.41亿美元,在33年间增至约68倍。中国自2007年以后连续11年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国,自2002年以后连续16年成为日本最大的进口对象国……这是《日本经济新闻》26日“数字里的中日关系40年”中列举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数据,它们也揭示两国加强合作的内在动力。
《南华早报》援引曾担任过参议员的日本学者田村耕太郎的话说,日本政府现在有改善与中国关系的战略和经济动因。“日本应利用当前形势,至少在经济上采取对冲措施”,田村耕太郎说,“对于一个正在萎缩和老龄化的日本来说,与中国相斗是不现实的……我们需要保护自己,但同时我们需要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