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陈立雯结束在北美的学业回到国内后,决定到乡村从事垃圾分类工作。2017年8月,她只身一人来到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南峪村,开始逐梦垃圾场。
看电视访谈,变身环保公益人
陈立雯出生于河北省沧州市献县西城乡西蔡村。2006年春节,在家过寒假的陈立雯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了一期有关环保的访谈,一下子被节目中主人公非盈利性质的环保行为震撼了。看完那期节目,陈立雯沉默良久。她联想到村里河道上漂流的垃圾和垃圾堆散发出的难闻的异味……也就是从那时起,陈立雯开始关注环保。
大学毕业后,对环保甚感兴趣的陈立雯,不再满足于只从事环保公益活动的外围工作,而是选择组织发起加入环保公益组织“北京零废弃”。她开始做垃圾污染、分类、回收处理情况的调查,成为一名专职环保公益人。
海归硕士,进乡村做垃圾分类
对陈立雯来说,不管走到哪里,美好的故乡印象成为她永远抹不去的记忆。2017年5月,陈立雯从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地理系硕士毕业。回到国内后,她决定到乡村从事垃圾分类工作。
经过深思熟虑,陈立雯首先选择了保定市涞水县南峪村进行垃圾分类工作。到达南峪村,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撤掉村里公共场所的垃圾桶,推倒垃圾池,将山坡上一块地方铲平作为堆肥场使用。她专门给村里带来了环保组织出资购买的垃圾分类车,还为每户送去两个垃圾桶:一个是绿色的“厨余垃圾桶”,一个是黑色的“其他垃圾桶”。
陈立雯到南峪村之前,村里每天200多公斤的垃圾混在一起都扔到垃圾池里,再由村里负责清运垃圾的老张运到镇里的垃圾清运公司,混在一起进行处理。陈立雯在南峪村的垃圾分类实践活动启动后,南峪村每天只有大约50公斤的“其他垃圾”需要运出村外处理,其余的厨余垃圾全都可以在村内堆肥。
意外之喜,垃圾房捡百双新鞋
2015年后,浙江金华农村地区垃圾分类模式风靡全国,陈立雯也一直想找机会去金华实地走访。2017年11月中旬,她利用去上海开会的机会,如愿去探访了在那里参与垃圾分类的伙伴,为此受益匪浅。于是,2017年11月末,她决定到金华永康市西城街道下面的马宅村做垃圾分類工作。
马宅村垃圾分类工作启动前,在怎么发动村里人参与和提升对垃圾分类的认知问题上,陈立雯绞尽脑汁。思来想去,她决定通过和大家一起观看垃圾题材电影的策略,来提高大家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度。
2017年12月17日晚,陈立雯在马宅村村委组织放映纪录片《垃圾围城》。电影放映后,参与观看的人对《垃圾围城》中出现的混合垃圾成山感觉触目惊心。“观影启动模式”大获成功。
2018年1月1日,陈立雯在如愿达成马宅村堆肥场地建设方案的同时,还收获了一份意外之喜:在垃圾房捡到百双新鞋。原来一村民儿媳从温州批发来大量鞋子,后来儿媳怀孕生子,鞋子就没人卖了。因为春节要回老家,出租的房子得腾出来,他们本来是想卖给卖鞋的人,但对方几乎想白拿,一气之下,他们把花了几万元钱批发来的鞋子全倒进了垃圾房。
陈立雯解释说:“我之所以坚持要把这些鞋子捡出来,一方面因为这样做是极大的浪费,另一方面是这些鞋子当成垃圾燃烧会产生极大的环境危害。”
追着垃圾跑,计划在全国建6个试点
经过南峪村和马宅村的垃圾分类实践后,陈立雯总结道:“在乡村搞垃圾分类,困难远比城市大得多,但只要用心去做,乡村同样可以做好垃圾分类。”
目前,陈立雯成立了“农村垃圾分类基金”,她计划筹集60万元资金,在全国范围内选6个村庄建立垃圾分类试点。为农村未来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