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地爱着海螺的人
——访海螺集团原总经理助理席河

2018-10-27 02:35韩益春
中国水泥 2018年10期
关键词:水泥厂海螺生产线

本刊记者 韩益春

前段时间,海螺的朋友发了个新书介绍,是有关海螺集团前总助席河先生的著作《三十六载海螺梦》。因为没有看到原书,总是想着有机会一定亲自索要一本,没想到这个心愿很快就实现了。

那天,我陪中国水泥杂志社的同仁到合肥水泥研究院联系工作,办完事后,一同前往海螺。接待我们的集团党群工作部副主任黄勇为我介绍了一个人物——集团前总助席河。这名字我熟悉,一是我在南京水泥设计院工作时负责筹办过一次国际水泥技术研讨会,席河曾在《会议论文集》上发表过一篇论文,因为这个姓氏很少见,所以印象特别深。二是在《水泥工程》杂志工作时,他也是热心作者,赐过几篇稿子。

可能是军人家庭出身的缘故,席河的嗓门很大,笑声爽朗,对人亲和,没有一点忸怩作态的样子。身高一米八二的他,皮肤上明显有紫外线照射的痕迹,一看就是个喜欢户外运动的人。一身天蓝色的T恤,看似随便,但很得体。

席河的父亲是江苏启东人,新四军老战士,抗战时期在江苏盐城一带与日倭周旋,做过师部作战参谋,母亲是安徽无为人,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中学,高中毕业就参军。和所有军人家庭出生的孩子一样,席河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训练,组织性、纪律性强,并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这在他以后的工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席河生于1956年,上小学时赶上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不过还算幸运,他总算是读到高中毕业,然后响应号召到安徽泾县插队落户。在那里,他和那个时代所有的知青一样,接受再教育,参加农业生产,然后回城。1979年,回城后的席河被安排到芜湖白马山水泥厂当了一名电工。

在学习电工期间,席河就是一个优秀的学员,原本安排学习三年,他只用了两年就学成结业,结业考试各科成绩均为满分。

入职

在一般人看来,席河的这份工作在当时应该是很不错了,但他天生就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当宁国水泥厂在全行业公开招聘员工时,他说服了父母、家人,毅然报名参加应聘。经过考核,在白马山水泥厂78个应聘者中脱颖而出,他和另外4个同事被宁国水泥厂录取。而且所报专业与他之前学习的电工没有任何关系,他的工作是水泥工艺,具体点说就是窑操。

这里还有个有趣的插曲,在他应聘报名时,他问一个老师傅什么工种最好,老师傅告诉他:要想当官就学水泥工艺,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水泥工艺专业。

在被宁国水泥厂录取后,他先后参加了上海建材学院理论学习及本溪、工源、小屯等水泥厂的生产实习,后又被安排到江油建材技校系统学习窑操,到冀东水泥厂实习。这段时间,席河接触了至少四种窑型,对他今后的工作很有帮助。

1984年3月,席河完成所有学习,回到了宁国水泥厂,成为一名副窑操。紧接着就参加了系统的整改与调试,先后持续了一年多时间。在此期间,通过和日本工程师共同工作,席河不仅学到了不少专业知识,也学到了日本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这对他以后的工作非常有用。

由于工作努力,肯学习,席河的进步很快。从副窑操做起,他先后被提升为主窑操、工段长、值班长、副调度长、调度长、生产处长。在此期间参加了万年青2000t/d生产线调试、淮海水泥厂技改工程调试、伊拉克苏莱马尼亚水泥厂技术服务和海南昌江水泥厂试生产等工作。从最基层做起,逐步走上了管理岗位,实现了他入职初期“当官”的梦想。

成长

席河从副窑操成长为生产处长只用了很短的时间,这并非是他的运气好,而是基于他干任何事情都肯动脑子、肯学习,并有较强的执行力。

1986年6月21日,中日双方签署了“合同工厂交接验收证书”,至此,生产线正式交由中方运营管理。针对中方人员在管理新型干法生产线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改造过程中发现的进口与国产设备的问题,时任烧成车间主任的郭文叁认识到,必须要有一套适应自身特点的规范化流程,形成适应自己企业的操作规程和考核标准。在郭文叁的带领下,先后编制完成了各种管理制度和规程,这在国内水泥行业是首创。后来,这些制度与规程经过不断完善、修改,形成了海螺集团至今延用的《企业考核管理制度》、《干法水泥操作规程》、《水泥厂安全操作规程》等十几项管理文件。

在郭文叁全面主持宁国水泥厂后,考虑到矿山、物流、生产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席河被认命为调度长,主抓各环节制度建设。如:当时矿山开采和运输存在的问题突出,主要是人员多,效率低,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根据郭文叁的指示,席河在综合考虑了矿山实际情况后,与同事们一起研究,将制造分厂考核机制引入矿山管理,制定了一系列考核制度。很快改变了矿山生产面貌,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生产责任心和积极性。职工人数从初期的360多人减少到180人,而日产量从8000吨增加到18000吨,且矿山开采更加科学合理,延长了矿山总开采年限,各项管理整体上了一个台阶。

时任厂长郭文叁非常重视各项制度的建设,特别是安全生产制度的建设。一般情况下,由他提出大的指导思想,具体细化工作由分管领导和中层干部进行,由于在制度建设中充分考虑了人员管理、设备运行等各方面的因素,所制定的各项制度、规程科学合理,因此一直延用至今。

在新领导班子上任后,执行力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长期的工作中,席河总是能准确把握领导的指导思想,并在工作中有自己的思想和理解,工作积极主动,很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考虑到他的能力,在付调度长、调度长岗位工作了一年后,他被正式任命为生产处长。

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其基本素质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的能力和悟性,以及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二是对事业和企业的忠诚度。席河无论是在个人能力还是对事业的忠诚度方面,都堪称楷模。在为海螺服务的36年来,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不管工作环境多么恶劣、艰苦,他都能不折不扣地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席河打心眼里看不起那些背叛企业后又回头哭爹喊娘要这要那的人。比如前段时间有些离开海螺很多年的人,看到现在海螺效益好了,就回来想分一杯羮。这些人,要么是自我感觉能力强,出去后能闯出一番天地的人,结果在市场搏击中折戟而归;要么是不能适应海螺的工作环境和制度主动离职的。不管是哪种人,当初离开海螺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今天又打着海螺元老的旗号回来提要求,如果不能满足,就折腾上访,实在不是做人的本分。

在生产处长岗位上干了一年后,应国家建材局的要求,席河带队伍到海南昌江水泥厂支援,他在那里整整干了11个月,帮助昌江水泥厂顺利完成了生产调试工作。后来,应安徽省政府要求,宁国水泥厂收购了频临破产的铜陵水泥厂和白马山水泥厂,成立了海螺集团,拉开了海螺水泥T型发展战略的序幕。席河被派往白马山水泥厂当副厂长,主管新生产线的调试、试生产,同时兼管几个由海螺水泥收购的粉磨站的生产调试。这是席河首次以生产技术负责人的身份参与一个企业的管理工作。

业内常说,海螺水泥是全国水泥技术和人才的孵化器,不错,是海螺水泥的技术人员,配合国内大型设计科研单位一次又一次解决了困扰中国新型干法水泥的生产技术问题,他们无愧为这一荣誉。而席河认为,宁国水泥厂是中国水泥孵化器的孵化器,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管理能手和生产技术能手。虽然海螺的经验有时不可以直接复制,但海螺水泥为中国水泥工业快速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这句由西方水泥巨头发自内心的赞美,海螺人当之无愧。海螺水泥走到哪里,就会带动哪里的技术进步。十年前,记者曾与广东一家大型水泥企业的领导交流,他认为,自从海螺水泥进入广东后,当地水泥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也提升了一个档次,虽然有时是被动的。这位企业老总举了一个例子:广东的水泥企业一般每年停窑大修一次,而海螺水泥则每年大修两次,但海螺水泥窑系统的运转率要远远高于广东当地企业,同时,耐火材料使用寿命也远高于当地企业。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水泥市场极度萧条时,海螺水泥仍然能够轻松盈利的原因吧。记者认为,除了海螺的各项制度与规程起作用外,海螺的企业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重任

1999年4月,海螺荻港2000t/d生产线开始建设,席河被委以重任,担任荻港海螺水泥总经理。在那里,他一干就是22个月,从三通一平开始到建成投产。荻港海螺2000t/d生产线的建设及以后的改造(2500t/d),全部采用国产设备,为后来海螺建设5000t/d熟料生产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让席河欣慰的是,荻港海螺的建设有九大创新,其中最让他得意的是:两条2500t/d生产线靠拢设计创新,如两条线共用一生料库;单列预热器并列后成为双列预热器;两条生产线出篦冷机落料点尽量靠拢,并输送至同一熟料储库。这种设计,完全是为后期国产5000t/d熟料生产线建设作试验准备的。

荻港海螺另一个值得骄傲的创新就算职工持股了。集团领导高瞻远瞩、力排众议,首次试验在实体水泥工厂推行职工持股,以极大地激发职工生产积极性,从而激发企业活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实现企业与职工双赢。

但荻港海螺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教训也是深刻的,由于过于强调低投资,国产化造成了一些安全隐患,有部分干部职工因此受伤,公司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为了完善海螺T型战略,海螺水泥于2001年决定在浙江建德市建两条5000t/d熟料生产线和一个80万吨/年粉磨站,这是海螺水泥第一次入住浙江,也是浙江省当时最大的水泥熟料生产线,集团领导非常重视,派席河出任建德海螺总经理,与另外两个同事组成项目领导班子。

回忆起在浙江工作的日子,席河认为,那是他比较愉快的一段工作经历,一方面当地许多领导都是兵二代(原三野南下部队),与席河有许多共同的经历与共同语言,从感情上来说比较亲近,因此沟通起来也比较顺畅。另一方面,浙江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方政府对招商引资项目比较重视,在项目注册、融资、征地、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给予支持与帮助。

浙江建德海螺公司地处江南水乡,针对公司三面环山、单边出水的地形,在工厂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当地常年遭受洪涝灾害的实际情况,顺势而为,疏通水系,不仅确保了工厂的安全,也使当地结束了遇雨必涝的历史,还营造了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环境,深爱当地群众与职工的好评。与此同时,海螺集团卓越的管理水平让当地同行和政府部门刮目相看,有私营企业向建德海螺当时的领导班子伸出“橄榄枝”,价码开到百万年薪+10%干股。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海螺的企业管理水平。2003年4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建德海螺粉磨站建设施工现场视察,对海螺水泥的建设和生产管理、人才培养等给予充分肯定。临别时,习近平同志对席河说:“你有困难给我写信,一个星期内帮你解决”。

在建德海螺工作的两年里,席河收获了友谊,收获了荣誉,同时也使自己更加成熟起来。

2003年6月,席河告别了山青水秀的浙江建德,被调往地处南京的中国水泥厂任党委书记兼副总经理。

中国水泥厂是一个老厂,始建于1921年,距离南京城的距离很近,地理优势明显。但这个厂实在太老了,不仅生产线落后,人事关系盘根错节,相当复杂。

中国水泥厂原有一条1996年建成的2000t/d熟料生产线,还有几条1920年代建成的老生产线,生产区域布局凌乱,设备陈旧且规格繁多,各项指标都很落后。海螺入主后,除在保证现有2000t/d生产线正常运行外,决定原地新建两条5000t/d生产线。

其实,中国水泥厂最难的是人的安置与分流。由于历史原因,这个老国企不仅生产线上人员配置不合理,还有一部分辅助部门沉淀了大量人员,而且长期形成的裙带关系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席河刚到工厂时,有个老同志提醒他,对于不听话的人,你可以打,但不可以骂,因为一不小心你就会骂到一群人。可想而知,那里的工作多么难做。但再难也要做,席河与他的同事们利用新建生产线岗位人员配置的有利时机,成立了岗位调整专项工作小组,多次组织会议进行讨论分析,对各岗位工人的现状、人员结构、新生产线对各岗位的工作要求等作了仔细分析,决定面向全员张榜公布各岗位上岗条件、所需人员数量,让大家自愿报名,公开选拔,择优录用。在各岗位人员调整到位后立即组织培训,考核上岗。对于原先由企业办的学校、幼儿园、各类服务公司等进行了剥离,让企业轻装上阵。

这次人员分流和重新安置工作虽然复杂,但由于大家工作细致,尽可能满足职工的合理要求,基本上未发生大的冲突。有部分职工需要分流到外地工作,开始不愿意,但经过耐心做思想工作,分析利弊,那些员工也愉快地接受了调整。公司该项工作得到了南京市工委和化建局的高度认可。

席河讲了一个故事:他刚到中国水泥厂上任时,按照工厂原来的模式,他被安排在食堂单独用餐,有些不了解情况的职工从门缝往里看,想知道他们的新书记到底吃什么?席河知道后让工作人员把门打开,让对他有怀疑的员工进来看,一下就消除了员工对他的怀疑。

在广西工作是席河在国内担任海螺基层官员的最后一站。2003年春节还没有过完,席河接到通知回集团总部开会。那次会议基本上是集团老总郭文叁的一次动员会,他要决战华南,在广东、广西再复制一个海螺T型发展模式。这次决战华南被海螺人称为二次腾飞。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相当正确的。

结合两广特有的地缘优势,立足广西,接应广东,将两广连成一片,向东衔接浙江、福建,向南整合海南、越南、马来西亚市场,通过无缝对接,最大限度发挥大型熟料基地长周期生产,规避淡季对水泥市场的冲击。

席河再挑重担,被集团委任为扶绥海螺总经理,这一去就是将近九年。

扶绥海螺建厂初期,企业职工人数少,席河的用人原则是人品好,对企业忠诚。别人招聘员工看重专业知识,而他对负责招聘员工的部门(总经办)讲,要优先考虑党员、退伍军人,席河认为,人品是最重要的,专业知识可以通过培训来强化,也可以在工作中得到提高,但人品不好,对企业的后期发展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事情确实如此,那些被招聘进来的党员、退伍军人大多数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后来都成为业务骨干,有的走上领导岗位。

在席河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下,广西区域从无到有,并逐步壮大。截止2007年底,海螺水泥与另一巨头华润水泥在广西的产能已达全自治区的70%以上。而华润水泥虽然工艺装备优于海螺,并拥有多个商混站,但总体效益与海螺相差无几。席河在就任区域主任后,当地领导和一些企业负责人曾问他海螺取得如此好的效益的秘籍,席河认为不外乎两点:一是对市场的准确研判,二是具有海螺特色的内部管理。其中,管理的作用尤其重要。

广西区域远离安徽总部,区域内三个小片区之间的距离也达200到400公里。席河在担任区域负责人时,通过快速扩张,在区域内形成压倒性优势,力争超越竞争对手;在内部管理上,全力强化组织建设,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使区域管理运营很快迈入正轨。从制度上保证了广西区域健康运行。席河作为区域主任,同时兼认8家公司的董事长及其中4家公司的总经理。可以说,广西区域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华南市场立于不败之地,除了海螺传统的管理理念外,与席河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海螺进入广西后,打破了当地原有的销售模式,一是采用款到发货的模式,这在当地是从来没有的;二是取消区域代理制,确保产品直销到用户或门店,减少了中间环节;三是采取当天挂牌价销售,公开透明,客户不用再批条、找关系。当然,这些措施也招至一些不法企业的报复,但最终还是净化了市场环境,改变了不合理的规则。

席河在广西工作了近九年,九年里,他每时每刻都在为企业的发展操心,生怕稍有不慎,为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辜负了集团领导的信任。在他的带领下,区域内各生产企业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截止2012年9月他离任前,区域内项目累计投资53,27亿元,累计实现利润55,45亿元,折旧回收资金11,45亿元,上缴税金25,6296亿元。通过他和他的同事的努力,全面超额完成了集团交给的任务。区域内各子公司先后获得“广西名优企业”、“广西优秀技术改造项目”、“广西百企入桂优秀企业”、“广西利税超亿元企业”等称号。在集团公司中,广西区域产能占比12%,净利润长年超过20%,而且一直保持至今。

广西,是席河值得骄傲的地方。

海外

2012年,在广西工作了近九年的席河回到集团总部,被认命为集团总助。考虑到他曾担任过生产部部长,对安全生产业务较熟悉,集团公司让他同时兼任安全环保部部长。在此之前,集团的生产安全都是由各子公司分别来抓的,集团公司并没有设立安全环保部门。

席河就是这样一个人,不管把他放在什么位置,他都会不遗余力去做好、做精。在他的主持下,一系列安全环保规程、制度相应建立起来。当然,这也得益于他长期基层工作的经历及各基层单位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

在此期间,席河主持或参与了多个海外项目的建设工作。

其实,早在1989年,席河就参加了伊拉克技术服务项目,那是他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去到一个语言、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国家工作,第一次接触到德国先进的水泥生产技术装备。他惊讶、感叹,在那里,他接触了他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德国先进的生产设备及管理理念,工作中,他努力学习,认真研究,这对以后海螺水泥新建生产线及技术改造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在伊拉克的生活则对他以后海外服务打下了基础。

印尼西巴布亚项目是他就任集团总助后海外工作的第一站。该项目系与国投公司合作项目。项目初期他们遇到了许多困难,首先是宗教信仰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征地期间就遇到很大阻力。为此,他们在充分尊重当地信仰及风俗习惯的基础上,深入部落,一家一户地开展工作,告诉土著人,建设水泥厂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他们会如何控制环境污染等,得到土著人各阶层人对项目的支持。

席河在回忆这个项目工作情况时深有感触地说:这段经历让我刻骨铭心,永远难以忘怀。“那是我一生中最困难、最痛苦、最心静的一段日子”,席河说。最难过是因为项目推进工作确实艰难,这在国内工作时从未遇到过;最痛苦是指他在异国他乡两次生病住院,一次是因糖尿病发作,第二次是被蚊虫叮咬后感染疟疾,高烧三天三夜;而最心静则是他利用筹备期间,本地无电视,无网络,静心读完了《圣经》、《古兰经》、《心经》等为本地工作服务的宗教读本。

西巴布亚项目的工作,为他今后海外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印尼南加项目是海螺集团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而推出的海外建厂项目,其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当然,对于项目所在国来说,其经济意义也非同一般。

席河于2014年9月赴任,他的四个总助年龄不足40岁,除胡文钊总助外,均是第一次走上领导岗位,第一次参加海外工程建设,虽然干劲十足,但经验欠缺,在现场工作期间不免遇到很多困难。但在席河的带领下,他们仍然能够按照工作计划努力完成工作。

有了在西巴布亚项目工作的经验,虽然项目同样遇到许多困难,但项目总体进展还是很顺利的。南加海螺两条3200t/d熟料生产线是海螺集团首个海外自营全功能项目,其建成、投产、运营,对海螺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也获得了海外独立建厂的宝贵经验。

此外,席河还参与了其他一此海外项目的工作,不再一一赘述。

退休

2016年,席河正式卸下重担,和所有普通退休人员一样,他也要体验天伦之乐,他也想含饴弄孙。闲时,也到处走走,运动、摄影是他的爱好。但他心里还是惦记着海螺,他要把他的工作经验传承下去,为后来者提供一些参考。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收集资料、写作,他完成了他的愿望。《三十六载海螺梦》是他是倾心之作,也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心血总结。

记者读着这本由时代出版社出版的著作,感觉到满满的爱,他爱海螺,爱他曾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爱所有为中国水泥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猜你喜欢
水泥厂海螺生产线
水泥厂电气设计节能措施
方便小米粥亿级生产线投入运行
海螺
海螺
水泥厂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接地和防雷
勘误
数学中的“小海螺”
水泥厂自备电站烟气脱硫技术路线之探讨
半桥壳冷冲压生产线的设备组成及其特点
Hazelett生产线熔炼工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