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对大脑发育及智力开发的促进作用

2018-10-26 11:30邵志卿
甘肃教育 2018年17期
关键词:要求促进体育运动

邵志卿

【关键词】 体育运动;智力发展;促进;作用;要求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7—0072—01

一、体育运动可促进大脑的发育

1.运动是大脑发达的重要条件

人的大脑是由两个半球组成的。大脑两半球的工作既有明确的区分也有密切的联系。通过研究发现一般人( 用右手的人) 左大脑占优势,在大脑分工的区域里左脑有掌管语言、逻辑、文字、理、推、计算等智力活动的功能,而右脑发育较差。右脑的职能为空间识别、几何图形、音乐欣赏等,在右脑部常形成非语言性的概念。工作时,大脑的左半球提出问题,而右半球则根据接收的信号回答。左脑根据右脑提供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最后做出判断。有趣的是大脑皮质的运动区对人体运动的控制调节是交叉进行的,即左侧大脑皮肤区控制调节右侧躯体。通过大脑的构造我们不难看出运动和大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一侧脑半球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后天造成的。因为用右手工作较多,则左脑便很发达,因为较少使用左手工作则右脑发育较差,右脑的劣势必然会影响大脑工作时反射弧的传导速度。

2.运动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

思维能力表现在思维的高速度、灵活性和独特性,这些能力在激烈的体育运动中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强。如,跳绳是一项全身性的活动,学生手脚协调配合,可促进幼儿的协调性。同时,跳绳时呼吸加深,手握绳头不断地甩动又会刺激拇指的穴位,对脑下垂体产生作用,进而增加脑细胞的活动,提高思维能力。再如,经常骑自行车可以发展学生腿部和足部肌肉的力量,提高学生运动的速度、反应的灵敏度和平衡能力等。体育运动中各项竞赛和游戏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努力去取得更好的成绩。

3. 运动为大脑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充足的氧分和营养是大脑工作的物质基础,而适度的兴奋则是大脑良好工作状态的表现。进行脑力劳动时,或听觉中枢,或视觉中枢,或语言中枢,或文字中枢等分别处于最佳兴奋点,其他中枢则处于相对抑制状态。某一中枢兴奋性越高越集中,其他中枢就可能抑制得越深,注意力的指向越稳定达到专心致志的境界。不过兴奋太高,也不行,兴奋扩散,工作中的错误率就会上升。所以大脑必须保持良好适度的兴奋状态。而体育运动恰恰可以调节或延长大脑的这种良好状态。

二、体育运动对智力开发有促进作用

1.体育运动为智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生理条件

心理测定证明:经常从事赛跑运动的人,简单反应速度一般为161.5毫秒,复杂反应速度为248.7 毫秒;而不从事赛跑运动的人,简单反应速度为217.5 毫秒,复杂反应速度为372.5 毫秒,顯然,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以上事实说明,体育运动能使人的感知能力(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注意力、想象力、思考力及反应能力等智力活动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这些能力的高度发展反过来又能促使人们工作和学习,加速掌握各种知识技能。所以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使神经活动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都得到提高,从而使人能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环境。

2.体育运动对智力开发的良好影响

运动能使骨骼强健,肌肉发达,促进身体健康发育;运动能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为大脑提供高质量的营养,使头脑更灵活,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人在运动过程中大脑会释放某些化学物质如脑啡肽等。这些物质能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愉快,这种良好的情绪可大大提高学习和记忆的效果。据调查目前许多学生( 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初中生13. 76% ,高中生18. 76% ,大学生25. 39% ) 因学业负担过重引起焦虑、紧张、厌学等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导致失眠、烦躁、人际关系紧张、学习效率低下等现象。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能有明显的改善和保护。

三、 合理安排体育锻炼对促进智力发展的基本要求

合理安排科学适宜的体育运动锻炼,是能促进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但激烈过度的体育运动也容易引起学生疲倦,也会影响到文化课的学习。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要处理好运动、疲劳、休息和智力活动之间的关系。生理学家认为:一般人的体育锻炼,应以有氧代谢为宜,重点强度为宜,因此,通常把心率在110- 150 次/ 分钟的心率区间,确定为运动负荷有效价值。把一般人的健康效果最佳心间保持在120- 140 次/ 分钟,每次保持时间占每次体育锻炼时间的2/3 左右为最佳(按体育课50 分钟为宜)。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编辑:王金梅

猜你喜欢
要求促进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体验式旅游”促进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的作用研究
简议小区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使用的要求及其措施
试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