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子
大命运都是由小肌理构成的。
不是一蹴而就,也不会彻头彻尾的地覆天翻。
小肌理一笔一笔,在人们数十载的生命白纸上,画出没法预期,也不能掌控笔墨痕迹的长卷。
人们无法窥视大命运的全貌,盖棺才定论。
学心理学是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
有一天听说,社会考试里还有“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就慕名去隔壁的师大报名。
这个学校恰巧有心理咨询师的考前培训,一看师资阵容,嚯,值3000块。
带着平时见不着面的半景仰心态,战战兢兢地买书上课。可是课越上越不对劲儿,一是书本太浅显,老师们都是一笔带过基础知识,划重点式教学;二是看了这几本书,考了证,也确实算不上学了心理学。
于是辗转去了北京,读了中科院心理所的研究生。
心里想着既然学了就不能扔啊,回到长春,开始找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圈子、找小组、找沙龙。
可能是机缘,认识了一个心理医院的医生,把我带进了他们的小组。
2016年元旦,和大家第一次吃饭,推杯换盏,了解到这个小组纯公益性质,邀请志同道合的行业里的治疗师和咨询师,每周一晚上两个小时,读书和案例分享,迄今成立了三年。
小组最初是语晴张罗的,在她家,每周六大家买了水果零食,边吃边聊。
后来她有了咨询室,参加读书会的人也渐渐稳定下来,她也不收钱,依旧给大家提供沟通和分享的地方。
她说有一次在一面墙上看到一句话,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但一群人能走得很远。就因为这句话,她开始想到做小组。也就因为做了这个小组,她更知道了陪伴的力量。
这群人里,不乏业内知名的大咖,也有一些别人见一面都难的高水平心理治疗师。
打酱油的也是清华的、北大的、北师大的、留洋归来的,还时不时会有国外的心理学著作撰写者出没。
算起来,小组成立至今大概6年,来来往往最后稳定下来的十几个人,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无数变化。毕业的、高升的、换工作的、家庭出现变故的、留学走了又回来的、读博的、自己开工作室的……唯一没变的就是——還来。
有一天晚上聊天,我问一个一小时咨询费上千的治疗师为什么能坚持每周都来。他说:“盼。每周就盼着能在这儿呆俩小时,又放松,又能梳理思路,大家聚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比赚钱舒坦多了!”
也有人来过几次就走掉了,他们也常说:“佩服你们能坚持下来。”
但我知道那不叫坚持,坚持是个回望时的提取词,是做成了一件事之后别人的概括总结,而一点一滴在做某件事的人,用的绝对不是“坚持”俩字儿。
仅仅是愿意,并且成了习惯,于是,日复一日。
在整个过程里,我也一样,跟艾瑞克森实验室的丽莲学了催眠,跟儿童和成人双重精神分析师Kim学了精分,跟国内的老师听了经典精神分析的系统课,又看了无数本精神分析、客体关系、自体心理学的书,终于慢慢理清思路,开始主攻精神分析。
如今,心理学占了我整个生活精力的三分之一,这是我在那个心血来潮准备考证的下午,没有想过的。
这并不是一个动人心弦的励志故事,而是一个实实在在捡砖头造房子的故事。
生命里每一个小小的步伐,都是砖头,捡啊,捡啊,总有一天,能在自己盖的房子里歌唱。
其实直到今天,我也仍旧迷茫,仍旧不甚清楚自己要什么、要走向哪里,我只是相信日复一日的力量。
哪怕不知道攒什么,只要攒,就不一样。
纸巾扯着扯着,总有扯完的一天;生命力用着用着,总有衰竭的一天。
时间是看不见的沙漏。
没人提醒你,今天又错过了多少,本该拥有多少。
为了大命运,去搏小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