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
[摘 要]
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较为顺利地解决了党面临的主要问题,将中国共产党的远大理想与中国革命的现实任务结合起来,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党领导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引领初生的中国共产党度过了自己的“幼年期”,为党奠定了百年基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全国代表大会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8)09-0023-04
“作始也简,将毕也钜。”在中国共产党的19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早期的一大至四大,正值党的初创时期。这几次大会所制定的纲领、决定的路线,帮助中共完成建党任务,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领导推动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现实任务结合起来,将发展革命联合战线与加强党自身的建设结合起来,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也引领中国共产党度过自己的“幼年期”并实现初步的发展。
一个政党的初创时期,如同一个人的幼年期,充满生机和朝气,却也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充满不确定性,特别容易夭折。中共初创时期的四次大会,面对不同挑战,解决不同问题,完成不同使命,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前途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开天辟地大事变”:中共一大宣告中国
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解决了党“从无到有”的问题
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陈独秀寓所成立。在上海发起组的联络推动下,至1921年春,全国和海外相继成立了8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各地组织以《新青年》《共产党》等报刊为阵地,译介马克思主义著作,积极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时,创办工人刊物,开办工人学校,组织机器工会、印刷工会,在工人中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这些工作,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然而,尽管上海的早期组织一开始就叫“中国共产党”,但它与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一样,并不是一个具有严密组织和统一纲领的全国性政党,这就限制了它实际所能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1921年春,李大钊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他表示:“中国现在既无一个真能表现民众势力的团体,C派(指共产主义派,引者注)的朋友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并注意促进其分子之团体的训练,那么中国彻底的大改革,或者有所附托。”[1]
同时,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工读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社会改良主义等形形色色的新思潮,在中国有着众多拥趸。江亢虎成立的“中国社会党”,号称有52万党员。姚作宾以“中国共产党”名义赴莫斯科与共产国际讨论承认和支持该组织的问题。[2]与这些貌似社会主义、实则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和政治团体及时划清界限,同样是摆在中共早期组织面前的一个严峻考验。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个政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础的、全国性的政党,有着先进的思想、坚强的力量,并且从一开始就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从而为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黨的一大的召开,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的问题,成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3]
二、“打倒军阀,除列强”:中共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
纲领,解决了党的远大目标与现实任务相结合的问题
中共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份决议。纲领提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决议规定,党在当前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党在工会里要灌输阶级斗争的精神”。[4]这些纲领和决议表明,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坚持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它。不过,对于如何实现这样的奋斗目标,党的一大没有给出答案。初生的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目标和中国国情,还认识不清,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能否直接实行社会主义革命,需要经过哪些步骤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还理解不透。
1921年底的华盛顿会议通过《九国公约》,确定了“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和“中国门户开放”的原则。国内,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下,打响了直皖战争、直奉战争,政局陷入极度混乱。1922年1月,萨法洛夫在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强调:“当前的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外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把督军推倒。”[5]受此启发,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开始意识到,必须把“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当作“第一任务”。[6]
1922年7月16日,中共二大在上海公共租界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召开。大会指出,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所支配的半独立国家”,而在“政治方面还是处于军阀官僚的封建制度把持之下”。“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7]因此,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
在进一步强调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的同时,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党的最低纲领,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大会指出,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奋斗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8]党的二大提出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为中国共产党解决了如何将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与民主革命的现实任务相结合的问题,为实现反帝反军阀的民主革命目标、组成“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奠定了基础。
三、“民主的联合战线”:中共三大提出了“党内合作”的国共合作方式,解决了联合革命力量、扩展政治舞台的问题
1922年6月,中共第一次公开发表《对于时局的主张》,指出“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9]党的二大改变一大关于中共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联系、共产党人“必须断绝同反对我党纲领之任何党派的关系”的规定,明确提出,要联合全国一切的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中共对于革命统一战线的态度变化,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外部的影响,一是共产国际对推动国共合作的积极态度。1923年1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根据马林的提议,作出《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二是孙中山国民党的态度。“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鲜的血液。”[10]自身的因素,一是和国民党相比,仅有百余名党员的中共力量和影响都过于弱小,难以独自扛起领导民主革命的大旗。二是自诞生之日起,中共就处于秘密活动的状态,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对其必欲除之而后快,导致党的生存空间和政治舞台十分逼仄。
如何实现联合战线?党的二大决定,与全国的革新党派实行党外联合。但这个思路被孙中山拒绝了。1922年8月,中共召开“西湖会议”,在马林的劝说下,会议同意以党内合作形式开展国共合作,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但大多数同志仍然心存疑虑。然而,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此背景下,1923年6月在广州恤孤院后街31号召开的中共三大,其核心任务就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中共三大的召开,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开创了新局面。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面对国民党右派的质疑,李大钊坦然回答:“我们加入本党是几经研究,再四审慎而始加入的,不是糊里糊涂混进来的,是想为国民革命运动而有所贡献于吾党的,不是为个人的私利与夫团体的取巧而有所攘窃于本党的。”[11]大会对三民主义作出新解释,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大会选举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等10人担任国民党中央执委或候补执委,约占委员总数1/4。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924年5月,黄埔军校开学,第一期学生中有共产党员、青年团员56人,占学生总数的1/10。“当时各省国民党的主要负责人大都是我们的同志。”[12]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影响国民党的政策、推动国民党的革新、利用国民党的组织,发动工农群众;同时,也帮助共产党从小圈子里走出来,在更广阔的政治舞台上接受锻炼,迎接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四、“形成群众党的开始”:中共四大提出加强
“支部”建设,解决了从“小团体”到“群众党”的问题
中共二大提出,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愿望虽好,但此时党的力量过于薄弱。中共三大推动实现国共合作,但在联合战线中共产党仍是相对弱势的一方,从合作中直接获益更多的却是国民党。当年轻的共产党人在国共合作的舞台上初显身手之时,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和分歧也不断扩大。1924年6月,在广州,国共合作落地不到半年,国民党右派即发起《弹劾共产党案》。同年10月,在上海,“黄仁惨案”直接引发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和“红色学府”上海大学“地震”。同月,在北京,直系将领冯玉祥发动政变,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在看似一片大好的国共合作和革命运动幕后,实则暗流涌动、波谲云诡。而此时,历经3年多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仍只是一个党员人数不足千人、政治经验相对缺乏的小党。
面对瞬息万变的革命形势,中国共产党如何加强对日益高涨的工农群众运动的领导,迎接即将到来的大革命高潮?面对国民党右派对革命领导权的争夺,中国共产党如何以正确的姿态予以有力的回击?在坚持和发展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又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壮大自身实力,从而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带着重重困难和挑战,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上海虹口淞沪铁路边的一幢石库门里秘密召开。大会第一次明確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第一次提出工农联盟问题,指出农民“天然是工人阶级之同盟者”。[13]大会强调:“组织问题为吾党生存和发展之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大会决定,党的基本组织为“支部”,“有三人以上即可组织支部”;设立中央组织部,作为“实际上真能指导地方之党的组织”。[14]1925年10月召开的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进一步提出,在极短时间内将党“从小团体过渡到集中的群众政党”,“对于革命的工人学生农民免除入党之手续上的繁杂形式”。[15]
中共四大提出加强党的基本组织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工农群众运动的发展,加快了大革命高潮的到来,也推动了我们党自身的建设。在接踵而至的五卅运动、省港罢工、北伐战争中,党的组织快速发展,党员数量迅速增加。1925年1月四大召开前,全国党员994人;1927年3月五大召开前,全国党员达到5.8万人,增长将近60倍。[16]更重要的是,经过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已从原先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要任务的小团体转变发展成为真正的群众性政党了。“虽然这时只有一千党员,但是在党的政策走到行动的时期了,所以第四次大会是形成群众党的开始的基础,因此在党的历史上有很大的意义。”[17]
五、结语
从理想到现实,从蹒跚到健步,中共初创时期的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顺应了时代的召唤,应对了历史的挑战,完成了各自的使命,不仅将中国共产党的远大理想与中国革命的现实任务结合起来,也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党领导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四次大会,如同四座历史丰碑,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基业,为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历史时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大钊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50.
[2]杨奎松.有关中国早期共产主义组织的一些情况[J].党史研究资料,1990(4):3.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57.
[4]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档案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
[5]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共首次亮相国际政治舞台(档案资料集)[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270.
[6]发刊词[J].先驱.1922(1).
[7][8][9]中共二大史料编纂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65—68.69.77.
[10]宋庆龄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6:109.
[11]李大钊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91.
[12]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12—113.
[13][14][15]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40.75—77.225.
[16]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27年4月29日)[J].中共党史资料,1982(3):52.
[17]中央档案馆.中共党史报告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64.
作者系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
责任编辑:周奕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