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小心“夺命蜱”

2018-10-26 02:24杭苏
科学大众(中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皮肤疾病患者

杭苏

据2018年7月4号搜狐网报道,家住江苏省盱眙市铁山寺附近的宋先生一家可谓是祸不单行。先是2018年5月底6月初,小舅子和岳母被蜱虫咬伤后因为在当地医院迟迟未能确诊,多器官发生衰竭而病重不治,令全家沉浸在巨大的悲伤之中。可谁知6月9日,宋先生在去铁山寺处理岳母的丧事时,感觉右小臂被什么虫子咬了一口,后来到乡镇卫生院简单地进行了消毒处理。由于家里人接连去世,宋先生心里有点担心,6月11日他又到县医院做了检查,身体各项指标都正常。6月12日下午,他开始发烧、头昏、浑身乏力。6月13日,宋先生身体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并有咳血、血小板下降、凝血功能障碍等一系列问题。家人带他到南京鼓楼医院挂急诊,被确诊为蜱虫叮咬产生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医护人员立即对他进行针对性治疗,经全力抢救和精心护理,宋先生脱离生命危险。

致命一小口

小小蜱虫咬一口怎么还会致命?原来,蜱虫体内有一种可怕的病毒,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也称新型布尼亚病毒),该病病死率高达30%。这种病毒可以通过蜱虫叮咬而传播给人类,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病首先是在中国发现的,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仅有对症支持治疗。老年患者、合并基础性疾病者、治疗不及时的患者往往到院后病情偏重,预后较差。但大多数患者经早期、及时、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据统计,全世界已发现蜱虫约800余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仅存于欧洲)。中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蜱虫属蛛形纲,成虫有8条腿,毫无疑问地,这些腿能够帮助它们完成特殊的“探索”行为。根据琥珀化石显示,蜱虫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9000万年,也就是说即使是恐龙也没能躲开它的“毒手”。蜱虫在没有吸到血之前非常小,如果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蜱虫需要吸血以完成其复杂的生命周期,爱尔兰有句谚语: “爱尔兰人只要还能抓住一片草叶而不跌到地上,那他就还没有喝醉。”似乎蜱虫也是这样的,它们怎么样也喝不够,往往会附着在宿主身体上吸食数小时至数天。它们通常爬到草叶最顶端,或者是一片长得很矮的叶子的最边缘处,用最后一对或多对后腿抓住叶片,而前面的脚则向外边伸出,当有动物或人类经过的时候,它们就牢牢地抓住动物的皮毛或衣物,疾病传播通常发生在吸血之后。

虽然蜱虫大量寄生在哺乳动物上,并随着哺乳动物而分化形成很多不同的种类,但寄生在蛇类、鸟类和蜥蜴身上的蜱虫也是有的,人们甚至曾在一只鳄鱼身上发现了蜱虫。虽然有些蜱虫只出现在某些特殊的鸟类身上,但其他的蜱虫对寄主的专一性就没有这么高了。很多硬蜱对寄主就没有什么特殊的偏好,所以极易造成危害。这些吸血的蛛形纲动物被孵化后,通常寄生在鼠类身上;完成脱皮后,寄生到鹿身上;到达性成熟以后,会寄生在人或者是与人接触紧密的宠物身上,从而使这些吸血昆虫成为各种可怕的传染疾病的完美载体。蜱虫能传播如莱姆病、落基山斑点热、昆士兰热、回归热、脑炎病毒、巴贝西虫病、兔热病等很多传染性疾病。

曾经带来巨大恐惧

19世纪前叶澳大利亚内陆开发时期,蜱虫带来的威胁还不仅仅是各种可怕的疾病。史书上记载着这项危险的事业中的各种挑战,以及那些夸张的故事。1824年,探险家汉密尔顿和霍维尔从堪培拉出发,到墨尔本进行为期2个月的陆上徒步旅行。他们11月时返回了堪培拉—一这在当时可算是一次步行的壮举,但现在也许不到2周就可以完成这次旅程了。霍维尔在旅行日记中写道:“蜱虫会钻到肉里,如果不及时取出的话,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会被它毁掉。”这个故事听起来不太像是真的,在这个以各种毒蛇、毒蜘蛛出名的国家也过于夸张了点,但霍维尔的警告是很有先见之明的,很快人们在大分水岭甚至更远处开发了广阔的牧场。一开始是长角牛,接着是牯牛,特别是小牛,很多牲畜出现了麻痹的症状。这些动物一开始出现后腿走路不稳、容易跌倒的症状,接下来就是全身性的麻痹,最终死亡。多数死亡的牲畜身上都会发现一只完全钻到牲畜后腰部或是肋部的蜱虫。

一只還没有玉米粒儿大的蜱虫居然能击倒比它自身大干百倍的动物,人们对这样的事抱有一些质疑的态度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到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发现全环硬蜱的毒性的确强大到可以完成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值得警惕的是,这些致麻痹蜱不仅能够杀死牛、马和狗,还会导致儿童死亡。那些林立在澳大利亚库克敦的墓碑,无言地讲述着这些蜱虫曾经给早期到这个地方定居而毫无防备的人们带来的巨大恐怖。

到了今天,蜱性瘫痪在全球范围内还时有发生,涉及超过60种硬蜱和软蜱。蜱性瘫痪不仅在野生动物中发生,也在家畜中发生,从索马里的骆驼到澳大利亚的狐蝠,无一幸免——除了有袋类动物以外。到20世纪中叶,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发生了十几起人蜱性瘫痪,受害者多为女性和儿童。目前蜱虫唾液中所含毒素的化学本质尚不清楚,但是蜱性麻痹的一些特征人们已经研究得非常清楚了。蜱虫一生之中寄生在1个到多个动物身上,多的可以寄生在3个寄主身上。蜱虫(尤其是成年雌虫)把口器埋进受害者的肉里,并且可以保持这种状态长达数天甚至数周,吸食大量血液。最多的时候,一只蜱吸饱血以后体重是没吸血之前的500倍以上。正是这个漫长的吸血过程让蜱能够将足量的毒液注入寄主体内而导致寄主瘫痪。

蜱虫开始吸血之后的5天以内,寄主就会逐渐出现瘫痪的症状。刚开始受害者会有虚弱感,手脚不能协调活动,蜱虫的毒素似乎能够阻断神经对肌肉支配所使用的刺激信号。最终瘫痪发展到躯干部,受害者在感到虚弱后几天内,最终由于呼吸衰竭而死亡。虽然预后很差,但是蜱性麻痹的治疗却非常简单:只需要找到钻入体内的蜱虫并将其取出,95%的蜱性瘫痪都能够治愈。

难以确诊的“莱姆病”

1975年,医疗人员首次记录了在美国康涅狄格州老莱姆镇爆发的这种疾病,所以叫“莱姆病”。莱姆病是由携带一种特定细菌的蜱叮咬人体后引发的。这种疾病很难确诊,所以不易治疗,每年美国国家卫生部会向疾控中心报告约3万例莱姆病,而疾控中心透露真实的数据会是这个值的10倍还高。莱姆病会影响到很多器官,其慢性形态还可能诱发自体免疫性疾病。因此在用抗生素治疗前,对该疾病的诊断非常重要。

2016年6月,150多名莱姆病患者聲称要控告相关制药商销售有效性不足的诊断产品。然而莱姆病在人体内的非典型表现充满了不确定性,且疾病筛查检测手段的可靠性令人置疑。一些医学专家认为,这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被严重低估,其发病率正在呈爆炸式,实际上全世界每年新增病例呈几何数增长,是官方数字的10倍以上。另一些医学专家则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该病的诊断比较混乱。病例数看似确实有所增加,但很难分清到底是更多的蜱虫叮咬导致更多的感染病例,还是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导致了更高的检出率,而“真实”病例数多年来基本保持稳定。

为何诊断莱姆病如此困难?首先,它有许多症状,如发烧、重度疲劳、关节肿胀、面瘫、认知障碍、精神问题等,而这些症状均可以归因于其他疾病。由于病症过于宽泛,因此许多出现有关症状却未能得到诊断的患者认为这便是他们所得的疾病。自以为得了莱姆病而上门求诊的患者常常令医护人员应接不暇。其实,唯一可以帮助确定莱姆病的迹象,是患者皮肤上碑虫叮咬处周围的红晕。感染莱姆病的人中有一半人会继发为“慢性游走性红斑”,看起来就像是一圈牛眼状皮疹,外圈是一个逐渐扩张的红色圆圈。如果被叮咬后立即就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就是感染了莱姆病。不过,这一痕迹的出现并没有规律可言。而诊断的正确与否至关重要,因为对莱姆病的治疗必须大剂量使用抗生素。为此,患者需要接受生物医学测试。只是目前采用的验血筛查法得出的结果并不可靠。与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一样,医生对患者进行2次血液检验。第一次是查找专门攻击致病菌的抗体。假如血液中有一定数量的抗体,则表明患者受到了感染。如果测定结果为阳性或虽为阴性但接近阈值,医生就要采用免疫印记法实施第二次血液检查,以查找构成致病菌的特蛋白质。如果测试结果同样为阳性,则认定受检对象为被感染的患者。不过,目前的检验系统给出的结果仍存争议,在针对出现明显症状的89位患者参试的8个类型的检测结果,结论令人震惊:8项测试结果全部为阳性的仅16人,有35人全部呈阴性,余下38人则有些呈阳性,有些呈阴性。恐怕要想全面掌握莱姆病,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所以在林间散步时,最好避开草木茂盛的地方,同时穿着长裤长靴。

蜱虫正确的取出方法

蜱虫伤人绝大多数发生在5-11月,5-7月为主要高峰期,9月份为次高峰期,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蜱虫的口器像2排倒钩一样可以紧紧地抓在皮肤上,不会因为麻醉而松口,甚至等它死了以后“倒钩”也不会“松口”。不仅如此,蜱虫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也能存活整整1年!可以说是一直潜伏在树叶或草丛间等着咬你。因为蜱虫传播的一般是细菌而不是病毒,所以蜱虫在你身上的停留时间,对于是否感染有决定性的作用。简单的说,蜱虫咬在你身上至少24小时后才会比较危险。发病的早期症状出现在1-2周以后,被咬的地方会出现一个红圈,有的情况下全身会红肿。如果没有这些症状,恭喜你,你的免疫系统赢了这一仗!被叮咬后除了叮咬部位造成局部损伤外,因为蜱虫钻到皮肤里吸了血,过了2周左右的潜伏期,还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因为蜱虫会产生神经毒素。这个病非常凶险,因为是全身凝血功能障碍,最终导致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所以无论在哪发现蜱虫,千万不能用手接触,被咬住后更不能生拉硬拽,因为蜱虫口器非常复杂且有倒刺,硬拉会使皮肤组织受损伤甚至会将蜱虫的头和口器断在皮肤内。那么发现被咬后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首先,被蜱虫附着后要取下来,必须得取完整,因为有很多寄生虫、致病菌“藏匿”于蜱虫体内,一旦入侵到人体后果不堪设想。不能挤压蜱虫身体,也不能使用香或烟头烫蜱虫,因为会导致蜱虫受刺激将毒液反喷入伤口内,从而增加了感染疾病的可能性。其次,先尝试将棉球吸饱肥皂液,将棉球覆盖在蜱虫上,保持30秒钟。当你提起棉球时,蜱虫通常会卡在棉球上。肥皂棉球失败的话,我们还有第二种办法!尝试用镊子!这时应该戴上手套,使用高纯无水酒精涂抹蜱虫全身,使蜱虫麻痹不动后,再用镊子贴着皮肤夹住蜱的头部,注意,不是夹身子!夹住蜱虫的头部向上垂直拔出,不要扭转或压碎。用力要均匀,直到蜱虫放口(像跟蜱虫拔河似的)。如果没有镊子,可以用线绑住口器,拉出蜱虫后放入酒精容器内保存,以便给医生查看,这样医生就可以辨别它的种类,对症下药了。

仔细检查被咬部位,看皮肤内是否留下了头或嘴的残余器官,如果有就尽快清除,并用肥皂水清洁伤口,抹碘伏以防感染。但假如蜱虫完全钻入皮肤内,或头部断在皮肤内无法取出,甚至蜱虫挤破后液体流出进入皮肤,那就不要犹豫,要立即就医处理。发生以下情况也要及时就医:发烧、呼吸急促、虚弱无力、呕吐、咬伤部位或淋巴结肿大、麻痹瘫痪、头痛头脑混乱、心悸。最后告诫要去草丛的朋友,可以喷驱蚊液来预防蜱虫叮咬,但不是每种防蚊液都能防蚊又防蜱虫。防蜱虫驱蚊液需要含有DEET或埃卡瑞丁,市面上的驱蚊液里,只要含有以上成分都可以选用,对蜱虫和蚊子都有效。

猜你喜欢
皮肤疾病患者
王振义 放弃专利为患者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久坐可致多种疾病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
皮肤再生之迷
恐高患者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我爱洗澡,皮肤好好
影子疾病,隐形杀手
水的“皮肤”变魔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