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方志的数字化开发探究
——以《云南风物志》为例

2018-10-26 08:00:32王朔桓陈媛媛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8年9期
关键词:方志云南数据库

王朔桓,陈媛媛,2△

(1.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南开大学商学院)

1 引言

在多学科高度融合的学术背景下,学科不再局限于单一方向的研究,而是越来越多地将本学科知识应用于其他相关领域。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也给人文研究带来了巨大变革,人文研究基础由印刷文本向超文本全面转变,[1]如何运用数字化手段解决人文社科问题成为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有关历史、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数字化探索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方志的数字化探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刘京臣指出,数字方志已在文本识别、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大发展,未来应注重在与其他数据库实现数据交流的基础上,扩大文献范围、建立文献关联、发现隐含信息;[2]李娜和包平以《方志物产》山西分卷为研究语料,抽取其中蕴含的物产名与别名的关联关系为数据对象,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可视化地展示物产名与别名之间的网络关系;[3]胡以涛和宋叶介绍了南京农业大学抄写本地方志古籍数字化整理过程,并通过实践摸索提出了“图文对照+文档附件”的整理模式。[4]方志作为地区的“百科全书”,是政府决策的科学依据,也是了解地情的重要资料来源,其数字化开发对方志的长久保存、深入挖掘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特色方志作为一方特色的传播者,其数字化开发不仅能够丰富方志内容,还可弥补地方特色文化传播方式的缺陷与不足。本文选取《中国风物志》丛书之一的《云南风物志》为研究对象,从其本身特色出发,探讨可行的数字化开发途径及方法,为特色方志的数字化开发提供新思路。

2 《云南风物志》概况

《云南风物志》是《中国风物志》丛书之一,由以余嘉华为首的史学家及其他相关学者于1982-1984年编写,1997年出版发行。该书以云南名胜古迹、山川风物为重点,兼及地方文化精华、多民族的独特风情、丰富的名特物产和古今交通。全书四十余万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是一部具有较高的文献资料价值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新型志书,[5]其涉及范围广泛,为历史、地理、生物、旅游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翔实资料,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该书除了对家喻户晓的云南特色名胜、地区文化、物产、节日、饮食等的资料记述,亦着笔墨对鲜为人知的优秀地区特色文化遗产做了生动描述,如深入人心的傣族舞、象脚鼓舞、东巴舞、白鹇舞和东巴舞等,戏剧包括地方戏滇剧、花灯剧、民族戏白剧、傣剧等,傣族泼水节、白族三月街、纳西族七月会、苗族踩花山等传统节日更是独放异彩。有些文化遗产由于缺乏传承人,迫切需要数字化技术的保护与传播。

3 以存为基,优先搭建特色方志数字化平台

3.1 特色方志数字化保存

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云南风物志》由于出版年代较早,没能赶上数字化时代的列车,网上资源极少,公众难以便捷有效地通过《云南风物志》全面了解云南地方特色文化。且纸质文献会随时间的流逝而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不利于长期的保存与流传,因此,《云南风物志》及其他特色方志应利用现代先进的图文扫描、采集、拍摄等方式将方志内容数字化并存储,通过网络为大众提供在线阅览服务,以保证特色方志的长久贮存和特色文化的源远流长。

3.2 特色方志数据库构建

3.2.1 二维基础建设

(1)建设特色方志主题网络数据库。特色方志数据库的建设是当前特色方志数字化建设的首要目标。目前,仍有许多新型特色方志还未入中国数字方志库。在笔者看来,特色方志不仅需要汇入数字方志库,还须建成特色方志主题网络数据库,并具备开放共享的特性。在数据库内容的设计上,寻求多样和创新,使用户摆脱被动接受的桎梏,如在搜索引擎的设计上,将搜索栏置于醒目位置,配置分类检索、主题检索、著者检索等多种检索方式,使检索结果尽量精确;添加特有检索方式以符合特色方志的内容并满足用户的特定需求,如设置数字地图搜索,用户可通过搜寻点击具体地理位置了解所需区域或地点的景点、特产、碑铭、动植物及文化遗产等详细情况;内容要图文并茂,根据主题添加个性化模块,以《云南风物志》为例,在供用户浏览其内容的基础上,添加“云南艺术”“云南影像”“滇南宝藏”等栏目,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丰富数据库内容,同时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善用多媒体进行内容展示,如《云南风物志》中所描绘的景物、文献和艺术,皆可运用图片、动画、音像等媒体进行内容拓展,带给用户交互式体验。

(2)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以满足多样化的用户需求。精准化个性化服务基于用户行为来分析和挖掘用户的数据特征,进行精准、个性的服务推送。《云南风物志》等特色方志数据库在设计使用的过程中,须以用户为中心,从海量的用户数据中挖取核心数据,从中提取用户的行为规律,如用户的来源地区、浏览习惯、搜索偏好等,依据用户行为习惯为其推荐个性化内容,并据此优化数据库内容设置。例如,中国方志网在搜索页面右侧设置了智能推荐,内容包括新闻、业务、服务和相关书籍等,推送相关搜索内容,使数据库能够精准有效地服务用户,洞察和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要。相应的,为了更好地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用户服务,《云南风物志》等特色方志数据库应积极谋求与社交平台和手机软件的结合,设立微信公众号、微博、App等媒体平台,并利用数据库平台进行宣传。目前,虽已有有关云南风物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帐户,但是浏览量和关注度较低,影响力不强,没有达到传播特色方志的效果。日后应重视加强社交平台的运营和推送,优化推送内容,增添个性服务;并加紧相关App的打造和开发,利用方便而又高效的手机软件平台为用户提供特色服务。

3.2.2 三维拓展建设

(1)利用运动捕捉技术,全方位呈现特色艺术文化。运动捕捉技术是记录人体运动信息以供分析、回放和重用的技术,可对运动物体的关键部位设置跟踪和获取动作数据。[6]近年来,运动捕捉技术开始应用于动画、电影及游戏制作之外的领域,如运动医学、理疗康复、工业生产、虚拟现实等,有关舞蹈和戏曲动作的捕捉技术应用也受到广泛关注。《云南风物志》中记录了多种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舞蹈和戏剧,仅通过文字无法感受其真正魅力,因此在中国特色方志数据库的建设中,可利用运动捕捉技术全方位呈现云南特色舞蹈和戏曲的优美动作。用户在数据库平台上阅读云南风物志舞蹈和戏曲文字部分的同时,跳转链接浏览运动捕捉技术下动态立体的云南少数民族特色舞蹈、戏曲动作,既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了云南特色舞蹈和戏曲,又使用户全面感受到了云南的特色艺术文化。少数民族舞蹈捕捉具体路线见下图。

图 少数民族舞蹈动作捕捉入库流程

(2)引入三维实景地图,全方位展示地理信息。《云南风物志》大篇幅描绘了云南风景名胜的相关信息,在设计数据库时,引入3D实景地图,可保障用户对云南风景名胜有更加直观和真实的了解,避免了用户期望与实际体会不匹配的情况,提高了数据库平台的用户满意度及服务水平。在用户欣赏风景和感悟文化的同时,为用户的决策提供可靠信息支撑,对用户的出行目的地选择起到指导作用。

4 以析为主,建构特色方志数据化分析框架与系统

实现全面的特色方志数字化还必须进行“数据化”,即按照知识单元的方式来组织领域知识,从而构造模拟领域应用的知识环境。通常的“文本化”是不够的,虽然文本化能够支持基于字符匹配的全文检索,但字符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数据,必须把子串所表达的人名、事物名、时间、地点等析取出来,赋予独立的标识符。[7]因此,需建构一整套的特色方志数据化分析构架与系统,通过文本分析、关联数据、时空分析、社会关系网络构建等技术方法实现对特色方志纵贯平面与立体的深入挖掘。

4.1 基于文本数据,寻找特色方志关键信息及内在联系

文本分析是进行文学及史料内容数字化分析的常见手段,主要包括词频分析、共现分析和关联数据分析等,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挖掘的基本方法。《云南风物志》所描绘的云南特色琳琅满目,字数近45万,篇幅较大,利用词频与共现分析法能够直接且快速地提取其中关键主题特色词,对云南风物的关键特色和特色与特色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和研判。其次,有关《云南风物志》所记载的少数民族文字之间的相似与联系、特色物产名及花卉植物名与其别名的关系、地名与人物等关联信息能否发挥重要作用?利用关联数据能否得出实质性成果?还有待学者进一步探究。再次,《云南风物志》中提到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他们或对云南的风景名胜题诗赞美、或亲临云南体验并记载所见所闻、或受邀来到云南游山玩水并广交好友,这些人物与云南的联系促成了《云南风物志》以人物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云南风物志》对这些人物生平、履历等未做详细介绍,但通过这些人物于云南的活动轨迹可大致构建与云南风物相关的历史人物社会关系网络。通过所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可显示这些人物的地域关联和内在联系,以及他们在地缘、亲缘、业缘等方面的个人关系网络格局,探索和还原历史人物于云南真实而全面的人际关系,体现云南的风物对相关历史人物社会关系的影响。

4.2 基于空间数据,实现特色方志内容的立体化挖掘与重现

地理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核心,在计算机的支持下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云南风物志》不仅有对古道、驿站、马帮路线等古时传统道路以及现代铁路、水路、航空等的历史梳理,还有对名胜古迹、特色物产、花卉林木、珍禽异兽等的生动刻画。以《云南风物志》为对象对这些内容进行GIS开发,展现云南特色风物及交通的地理分布,可充分揭示《云南风物志》的时空特性,使学者和公众能直观地了解云南丰硕且富有特色的文化物产,为科研和文化传播留下宝贵的参考资料。

4.2.1 云南风景名胜的地域分布分析

《云南风物志》记录了山水、古刹、碑刻、墓葬、石林、宝塔、公园等多种风景名胜资源,丰富程度令人惊叹。这些风景名胜分布于云南省的各个角落,利用GIS技术可对风景名胜进行具体定位,以空间视角分析其地域分布规律,揭示其聚类程度,进而寻找历史上各个风景名胜之间、风景名胜和建地选择之间的隐约联系,为进一步探索云南风景名胜分布规律和选址依据提供资料,对地理和历史研究皆有深远意义。

4.2.2 云南交通布局及古今变化展现

云南的古道是我国历史上独特而重要的一环,尤其是著名的以马帮为交通工具的茶马古道,它不仅是商品流通的外贸通道,还是佛教东传的宗教之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GIS的广泛应用为云南特色交通的数字化开发提供了新思路,云南古道、驿站、水路等的空间分布表达可呈现云南交通运输的古今分布与变化。值得一提的是,云南偏远河谷地带由于横断山河谷的水流湍急,雨季河水更是猛涨,船和竹筏无法渡江,[8]溜索就成为了当地居民过江的首选交通工具,使用GIS可对溜索的分布地区、输送距离、存在数量及使用人群的布局规律和变化趋势进行空间分析,展现横断山脉走势和湍急河流的分布状况,揭示溜索的历史演变趋势,并可窥见现代交通运输对溜索的影响。

4.2.3 云南物产与生物的地理布局

云南是各种特色物产的聚集地和稀有动植物的栖息天堂,有享誉世界的普洱茶和云南白药,也有版纳象、孔雀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通过GIS技术的数字化展示,可直观地观察到云南物产和生物的地理布局,引发对云南地形、气候等的研究与思考,对于生物学、历史学、地理学、医学等多种学科皆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5 以感为依,实现特色方志与用户的交互式体验

5.1 依托可视化技术带来直观感受

可视化(Visualization)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再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9]上文提及的依据文本分析、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最终得出的目标关键词、地理定位与测量等,均需依托可视化技术进行呈现。目前,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已较为广泛和普遍,尤其是近年来数字人文的快速发展使人文社科的可视化表达更加为相关研究者所重视和运用。如,北德克萨斯大学与斯坦福大学于2010年合作开展了一个历史文本可视化项目,从记载美国历史的旧报纸数据库中的23万页数字化新闻文本的样本中,抽取了在历史学研究中出现的相应人名、地名等特定信息,并把这些特定信息以可视化形式呈现,辅助研究人员发现历史事件随时间和空间的演变过程及变化规律。[10]《云南风物志》内容中涉及的空间地点、人物、事件、物产等信息丰富,可依托可视化技术进行深度开发。

5.2 数字展厅与前沿立体技术的融合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传统的单向传播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交互体验需求。而数字展厅通过动画、音频等多媒体手段挖掘文物、遗产等对象的深层感官体验,带给观众多方位的冲击与震撼,得到了博物馆、纪念馆、企业等的积极尝试和应用。《云南风物志》对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的生动刻画极富画面感和空间感,适宜开发数字展厅供公众观赏与互动。风景名胜和交通运输可通过数字沙盘或幻影成像进行立体演示;对于历史文物,可利用全息投影技术进行360°展示;古籍、艺术作品及文化遗产的开发思路更为多样,如虚拟翻书及空中成像:故宫博物院端门数字馆向公众展示了《兰亭序》的数字书法,利用虚拟书写技术供大众临摹;另外,VR技术在数字展厅中的应用也令人期待。

6 结语

特色方志的数字化开发具有重要意义。① 丰富了保存和传播方志资源的途径。方志的归类与整理存在数量繁多、工作量繁重的现实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方志数字化的多方尝试,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开发,建成了中国数字方志库;多地图书馆也开展了数字方志相关项目,大大加快了方志的整理和传播速度,取得了显著成果。特色方志作为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方志数据库、数字磁盘等数字化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纸质保存方式,有利于特色方法的长期保存和整理。② 提升了公众对特色文化的兴趣和认知度。从文化层面来讲,地域文化是地区与周围环境长期融合形成的独特文化,每一种地域文化都有其特色之处,是弘扬中华特色文化、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字化的发展使公众更乐于使用手机、电脑等数字设备获取所需信息,特色方志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地域独特的风景、饮食、民俗等特色文化展现于公众面前,使更多人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引起公众对当地特色文化的兴趣,提升公众认知度,从而达到传播地域特色文化、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目标。③ 促进了地区旅游事业和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旅游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更多的人不再满足于常规旅游,而倾向于更富有特色的旅游,追求身心真正的满足和享受。特色方志为特色旅游的需求群体展示了更多样的选择,且数字化技术为地区特色旅游资源提供了有效的宣传渠道,增加游览人数的同时也提升了地区经济实力,对我国旅游事业向纵深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④ 如今的数字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文学、历史、语言、艺术、经济、旅游等多个社科领域,为跨领域交流与合作架构了坚实的桥梁,特色方志的数字化开发为数字人文提供了新的思路,扩充了数字化技术可应用领域,是数字人文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力量,有利于数字人文深入、长足的发展。

特色方志的数字化开发目前还没有得到更多的重视,但特色方志以它特有的方式丰富着人类记忆,传承着人类文明,对公共服务水平影响不容忽视和小觑。在大力推广特色方志数字化开发的同时,也要注意文化生态平衡,切不可过度依赖数字化技术而失去其人文的本质,令数据覆盖掉特色方志本身蕴含的文化意义。

猜你喜欢
方志云南数据库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画报(2021年11期)2022-01-18 03:15:40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画报(2020年12期)2021-01-18 07:19:20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16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书法赏评(2019年2期)2019-07-02 12:10:50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
西藏研究(2017年1期)2017-06-05 09:26:11
数据库
财经(2017年2期)2017-03-10 14:35:35
数据库
财经(2016年15期)2016-06-03 07:38:02
数据库
财经(2016年3期)2016-03-07 07: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