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旅游观及其对研学旅游的启示

2018-10-25 03:19任唤麟马小桐
旅游学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旅游文化弗朗西斯培根

任唤麟 马小桐

[摘要]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与科学家培根的旅游观少被关注,他的《论旅游》是研究西方旅游文化史的较重要文献,其旅游观实际上是研学旅游观。在梳理“大游学”时代背景与法国旅居的个人经历基础上,对培根旅游观的形成,及对培根关于旅游的意义、游前准备、旅游内容、旅游方法等的认识,做了归纳与解读。文章认为,培根旅游观对旅游的认知与教育功能作用的重新审视,以及为当今研学旅游在旅游的全域性与选择性、旅游方法、提倡研学旅游的时代意义等方面提供了启示,但其旅游观也存在忽视自然景观的局限。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观;研学旅游;弗朗西斯·培根

引言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是哲学家、思想家与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与中国明代旅行家徐霞客(1586~1641)生活在相近的年代。培根对旅游研究的贡献主要在《论旅游》(ofTravel,也翻译为《谈旅游》或《论旅行》),一文,这篇随笔收录在《培根随笔》(Bacon s Essays)中,它集中反映了培根的旅游观。在《培根随笔》中,同时还收录有《论学养》(of Studies,涉及旅游方法)、《论友谊》(of Friendship,涉及旅游交际)、《论习惯和教育》(of Custom and Education,涉及旅游研学)、《论花销》(涉及旅游消费)、《论真理》(涉及旅游认知)等,这些篇章中的一些观点与《论旅游》共同构成培根的旅游观。鸦片战争以后,严复、梁启超、鲁迅等将培根以思想启蒙先驱与学人的身份介绍给国人,国内对培根的研究逐渐兴起。《培根随笔》被认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散文作品之一”,而黑格尔称赞培根的哲学具有“丰富的阅历、高度的想像、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自然而然地,国内对培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与哲学两个方面。事实上,相对于他的丰富著述来说,《论旅游》等篇章显得“微不足道”,因而人们对培根的旅游观少有关注,即使是有关《论旅游》一文的研究,也并非从旅游学的角度加以探讨。如有学者在研究《论旅游》时,从哲学角度探讨培根如何在该文中对“人”的力量的肯定及如何发挥“人”的力量来确定“人”的中心地位。然而,在旅游业尚未问世的时代,还没有什么旅游研究,因此《论旅游》是难得的,它不仅可以让人了解培根的旅游观,而且也是研究西方旅游文化史的较重要文献。

旅游是人们以消遣、审美、求知等为目的,到日常生活环境之外的旅行、游览和逗留的各种身心自由体验,是一种短期异地休闲生活方式和跨文化交流活动。培根在《论旅游》中所提倡的正是以“求知”为目的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人们有时对“旅游”与“旅行”概念不分,虽然《论旅游》原著of Travel中“Travel”一词一般译为“旅行”或“游历”,但据前述定义的“旅游”和这篇随笔内容,这里的“旅行”或“游历”实与“旅游”同义,且主要指“研学旅游”。研学旅游又称“修学旅游”或“研学旅行”,广义上是以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为目的的专项旅游,是旅游者出于文化求知的需要开展的旅游活动;狭义上指由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的,以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培养人格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察活动。

在古代,旅游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并不是体现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上,而是体现在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与认知上,具有更显著的文化属性,因而研学旅游尤显重要。其中,早已出现的“游学”,属广义上的研学旅游。在中国先秦时期,士阶层中即兴游学之风,以“博闻”为目的。游学之风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且游学活动逐渐演变为包括庶民知识分子在内的以博闻、交友、拜师访学等为目的的社交活动。在西方,游学形式的研学旅游也古已有之,最有名的为16-18世纪的“大游学”(The GrandTour)。培根即生活在“大游学”时代,少年时期曾旅居法国;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对培根旅游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在梳理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的基础上,通过对《论旅游》等随笔内容的归纳与解读,探讨培根的旅游观,試为当今发展研学旅游提供启示。

1大游学时代与法国旅居

“大游学”(大旅行或大陆游学)是英国贵族子弟以接受教育为目的的欧洲大陆旅行。这种“旅行”正是培根所提倡的以求知为目的的旅游,它有别于非职责性、休闲性的旅游,也有别于大众旅游(观光与休闲),而属于精英旅游、研学旅游。16世纪,英国贵族的学校教育逐渐取代了其家庭教育,大学也发展起来,但大学教育并不是贵族教育的终点。30年代,贵族教育增加了游学内容,并逐渐由时尚演化为一种传统。此时的英国在文化上处于欧洲的边缘,与大陆主要国家国民相比,英国人在文化素养与社交礼仪上存在明显差距,为汲取优秀文化,英国贵族子弟积极赴欧洲大陆游学。意大利是文艺复兴发源地,文化遗产丰富;法国则代表欧洲的时尚。二者成为当时游学者首选的主要目的地,巴黎、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等成为游学热点城市。培根旅居的正是游学热点城市巴黎。游学内容包括欣赏自然风光,探寻古迹,学习语言、艺术与社交礼仪,拜访名人,了解风土人情等等。游学时间从几个月到两三年不等。游学者留下了大量日记、游记、信件、画作等,记载了他们的所见所闻、感悟与思考,为后来的旅游研究留下了丰富的“原料”。在“大游学”的影响下,欧洲大陆贵族子弟也争相到英国和欧陆强国游学,游学成为一时之风气。17世纪末,“大游学”进入兴盛时期,18世纪后半期,伴随工业革命的兴起,游学向中产阶级扩散,同时休闲旅游兴起,“大游学”逐渐失去了原有特色。“大游学”,就个人层面来说,使人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一些人因此而成为社会精英;就社会层面来说,带动了欧洲的游学风气,促进了文化交流,强化了“欧洲”观念。培根正是生活在“大游学”的发展期,又亲身参与了游学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论旅游》既源于对“大游学”的观察,也正是为“大游学”而写,具有“游学须知”的意义。

培根是经验主义的先驱,在科学研究中注重观察与材料的积累,他的旅游观是其旅游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他的旅游经验不仅有对于“大游学”社会现象的观察(在《论旅游》一文中,培根强调了观察对于旅游的重要性),也有对于游学的亲身体验。培根出身于英国新贵族家庭,1576年,他在结束剑桥的大学生活一年之后,作为英国驻法大使馆工作人员旅居法国,达两年半之久。除了常住巴黎外,培根还到各省去旅行,包括到访布卢瓦、图尔、普瓦捷等地。旅居法国为培根观察欧洲大陆国家社会状况提供了机会,他在那里学会了法文(在《论旅游》一文中,培根强调了外语学习对于旅游的重要性)。当时法国的政情及不断涌现的新事件给培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培根据此著成《欧洲政情记》(Notes on the States of Europe)一书,该书成为培根早期的重要著作。而《各家哲学的批判》(Refutation OF Philosophies)一书也部分地归功于法国旅居,因为它是培根运用当年旅居巴黎所见到的聚会讨论新观点的方式写成的,即虚构一位哲人对一个智者集会的演说来讲述一些重要的新思想。总之,法国旅居增长了培根的见识,使他学到了学校里与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真正起到了游学的作用。

2培根的主要旅游观

2.1对旅游意义的认识

培根认为旅游具有教育的意义与文化交流的意义,在他看来,旅游“对于年轻人是一部分教育,对于年长者是一部分经验”,经验可以完善学养,而学养可以完善天赋(《论学养》)。也就是说,旅游可以促进人的发展。旅游对于年轻人与年长者都具有教育的意义,但培根更倾向于注重旅游对于年轻人的教育意义,这符合“大游学”的传统,因为“大游学”是大学教育的后续。而培根所指的旅游更接近于现在所说的研学旅游或者是旅游人类学所定义的旅游。旅游人类学关注旅游活动中“异文化”的体验,以及不同文化、族群之间的接触与交往(流),这种接触与交往(流)具体表现为游客与所谓东道主之间的文化互动。这种文化互动所产生的文化渗透被人类学家称为“涵化”。在这种文化互动中,培根关注了东道国(法国)文化对游客的“涵化”,认为旅游不是用外邦的习俗来改变本国的习俗,而是要把从国外学得的精华植入本国的习俗中去。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看,这正是通过文化的迁移扩散来实现文化的交流。在培根看来,旅游的另一重要意义是交友。他认为交友可以贯通才思,可以获得忠告,可以诉说衷肠;与朋友一小时的交流比一整天的苦想更见成效。

2.2对游前准备的认识

因为旅游具有教育与文化交流的意义,是培养年轻人成才的重要实践途径,要想使旅游获得更好的教育与文化交流的效果,应做好游前准备。培根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首先,游前必须学一点目的地国的语言,“不懂一国的语言就到该国去,那是去上学,不是去旅游”;其次,选好游伴,“赞成年轻人在家庭教师或严肃仆人的带领下去旅游”,家庭教师或仆人要能懂目的地国的语言并了解该国的情况(以便充当导游),知道“什么东西值得一看,什么人士应当结识,什么活动或者训练当地可以提供”;再次,应带一些目的地国的地图和书籍(以便充当旅游指南),帮助了解该国情况。这与追求舒适、追求怡情的休闲度假旅游不一样,培根所指的旅游是以“游学”为目的。因此,为能在旅游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他在《论旅游》中强调了语言学习及了解目的地国情况的重要性。

2.3对旅游内容的认识

在培根看来,旅游具有全域性,他认为旅游者“所到之处的任何值得纪念的事物”都是应当参观的。培根在《论旅游》中列举了旅游中应参观的事物,包括君王上朝(尤其是接见使臣),法庭审案、宗教法庭,教堂、寺院及其遗存的历史文物,城墙、城堡;海港、商埠,古物、遗迹,图书馆、学院、答辩、演讲;航运与舰队;雄伟的建筑、游乐花园;军械库;兵工厂、火药库;市场、交易所、货栈;马术训练、剑术、军训;剧院、珍宝衣物、精品陈列、稀世珍藏;盛典、假面剧、宴会、婚礼、葬仪,以及拜访名人等,甚至处决犯人的场面。参观内容上至治国理政,下至风土人情,既有历史文化,也有日常生产生活,可谓包罗万象,从中可见他处之所不能见;但以社会生活而非风景名胜、娱乐美食为主,因为旅游主要的不是满足感官的享受,而是知识的学习。事实上,培根是把目的地国的社会当着一本书来读,旅游是读这本书的一种方式。

2.4对旅游方法的认识

培根的旅游方法主要着眼于使旅游更好地发挥“研学”的作用,“既可缩短旅游时间,又可增长不少见识”。按现代旅游学的观点,在范围与时间一定的前提下,好的旅游方法要能满足使旅游获益最大化。培根认为,教育应千方百计地养成良好的习惯,旅游也应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旅游中应细心观察,并应当记日记,记日记当然会有所思考(在《论学养》这篇随笔中,培根强调“笔记使人精确”)。培根强调观察与思考在增强旅游体验中的作用,批评世人在旅游中“疏于记录”。其次,不要在一个城市长时间逗留,“时间长短按该地的(旅游)价值(大小)而定,但不可太长”;在一个城市逗留之际,应经常变换居住地点,“在该城的各个地区都住一住,这样对结交人大有好处”。再者,为有助于参观了解,不要与本国人混在一起,而应该到访目的地国上层人士聚会的地方,或者去结识当地名人,最好是各国大使的秘书或随员。这样,在一国旅游可以获得在多国的历练。最后,培根认为,旅游回国以后,“不可把旅游过的国家完全置之脑后,而应与最有价值的朋友保持书信往来”。这样,通过与朋友的交流,可以对旅游过的地方有进一步的了解。

2.5其他认识

培根的旅游观还包括其他方面的一些见解。如培根提出,(旅游)花销应当量力而行、精打细算,不可勉强、铺张,应收到又好又省的效果。旅游中也应去拜访名扬海外的世界名流,其目的是要“了解名实是否相称”。培根是提倡科学精神的,他在《论真理》一文中批判了弄虚作假,提醒人们应该不辞艰辛地追求真理,因而也希望旅游者具有批判的眼光去甄辨浪得虚名者。对于旅游安全,培根认为在旅游中应避免争斗,不与脾气暴躁的人交往;游伴如果是仆人,應选“严肃的仆人”(以免学坏)。培根建议在旅游归国后应注重文化信息的传递,谨慎地回答别人的问题,而不是炫耀从国外学得的衣着举止,也不是宣扬自己的旅游经历。总之,在培根那里,旅游是求知的手段,“大游学”是教育与文化交流的研学旅行。

3启示

3.1应重视旅游的认知与教育功能作用

旅游是人们以消遣、审美、求知等为目的的休闲生活方式和跨文化交流活动。以审美、求知为目的本身就体现了旅游的认知与教育功能作用。古人早已认识到旅游的认知功能作用,所谓“不登峻岭,不知天之高,不瞰深谷,不知地之厚,不游六艺,不知智之深”。也就是说,不旅游就会成为井底之蛙,不知“天高地厚”,就不能理解经、传典籍中知识的深邃。但旅游不只具有认知功能作用,还具有提升审美鉴赏力、陶冶情操、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功能作用。而研学旅游主要是基于旅游的认知和教育功能作用,使人们在旅游中发现新事物、增长新见识,体验和理解异地文化,这也正是培根所提倡的。在中国,尽管2013年国办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以及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将研学旅行纳人必修课程,但实际上研学旅行的推行仍是相当困难的,这首先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充分认识到研学旅行(旅游)的认知与教育功能作用,增强研学旅行(旅游)意识。

3.2研学旅游具有全域性与选择性

培根所提倡的旅游,其内容丰富多样,上至治国理政,下至风土人情,既有历史文化,又有日常生产生活,而且要经常地变换居住的地点,目的是要最大地开阔眼界,最多地获取知识。有学者认为,“旅游是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它的场所是整个世界”。研学旅游以求知修身为目的,而不以审美娱乐为目的,全域性表现得更为突出;凡是有助于研究学习、增长知识的都可成为研学旅游的对象,不局限于一地,更不局限于景区、景点或者风景名胜。同时,培根认为,只有“值得纪念的事物”才是应该去参观的,无益身心事莫为,研学旅游也应具有选择性,也不是什么都可去学。如培根特别强调要避免攀比与争斗,而这些在当时的贵族子弟中甚为流行。

3.3研学旅游应讲究方法

如何使旅游者的旅游获益最大化是一门艺术,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现有研究关注的是如何吸引旅游者消费及其所带来的经济贡献,旅游者只是被当作“经济人”看待,或者关注的是如何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管理与规范,旅游者只是被当作“社会人”看待,而一般不关注具有“人”的主体地位的旅游者,他们怎样才能够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使自身的旅游获益最大化。在研学旅游获益最大化上,培根的方法值得借鉴,如上面提到的要讲究全域性与选择性。再如,旅游者应带着观察与思考去旅游、旅游中记日记等。研学旅游不能浮光掠影,而应细心观察与深入思考,并以记日记帮助思考,否则“所见甚少”,获益甚微。游前选好游伴、学一点目的地国的语言,也有助于提高旅游获益。应尽量扩大交际面,避免局限于本国旅游者的社交圈,多与目的地国居民交流,包括游后交流,才能获得更多有益的信息,增长更多的知识。

3.4提倡研学旅游具有时代意义

在交通与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旅游的通达性与信息的获取效率大大提高,本可方便年轻人了解社会、学习知识,但事物有时走向了反面,旅行成了站点到站点之间的位移,旅游成了景点到景点之间的运动,购物只是“隔空”取物,人际交往有时也只是“隔空”对话,VR技术更是将真实变成了虚拟,使人远离了真实的生活。因此,提倡研学旅游具有时代意义,年轻人更应该通过传统的研学旅游(国内或国外)方式去弥补上述不足,通过研学旅游去接触真实的生活,通过对真实生活的悉心观察与思考,去了解社会、获取知识。旅游是人们生活中最广泛最直接同现实世界发生联系的行为,是人们求得新知识最生动最有效的课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法”就包括研学旅游法(修学旅行法),即躬行体验,获取实际经验;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很重视通过郊游或远足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根的《论旅游》等虽未涉及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的校外考察活动的研学旅游,但他的旅游观对此同样具有借鉴的意义。

4结语

旅游是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培根的旅游观重点不在于对“人”的力量的肯定及如何发挥“人”的力量来确定“人”的中心地位,而在于以人为本,通过旅游来增长阅历、知识,提升能力;这正切合他“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培根旅游观的当代价值不限于研学旅游,对发展深度旅游、品质旅游等也都具有启示意义。但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与全面发展离不开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它还可以让人获得审美愉悦、陶冶情操,对自然的关爱就是对人的关爱,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所以自古以来自然景观一直是重要的旅游对象,但培根所提倡的旅游对象中有对自然景观的忽视,这是他旅游观的局限。

培根生活在距今近400年前,他生活的年代在中国主要为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当时的英国与欧洲大陆的旅游还主要属于上层人士,旅游还未下移扩散(尚未大众化)。受时代的局限,培根的旅游观并非源自大众旅游,也并非是为大众旅游服务的,它源自上层社会的“大游学”,他的《论旅游》也是为将贵族子弟培养为“社会精英”提供的旅游指南,他的旅游社交也只限于名人。另外,培根的旅游觀是朴素的,只是经验的归纳与总结,而并非现代旅游学理论。尽管如此,培根有关旅游的见识,在一些方面不会亚于现代的人,可为当今发展研学旅游提供启示。

猜你喜欢
旅游文化弗朗西斯培根
蔬果们的七七八八
原始的拼贴——弗朗西斯·戴维森
大哲学家买鱼
巧借“翻转课堂”提升教学实效
我国旅游景区档案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川北大木偶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分析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
开封后的培根该如何保存?
百货们的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