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国 黄颖 杨贺晴 刘莉 吴昌洪 李梦
摘要 数据时代带来的产业革命涉及社会各行各业,也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更好地应对新时代带来的结构性改变,研讨会围绕图书馆服务新时代的变化、机遇和挑战,新时期图书馆建设的功能导向和责任使命以及以“共享”和“特色”为理念内核的图书馆发展策略等方面展开学术讨论,对图书馆“该向何处去?”的发展性问题做出了充分的理论解答,可为图书馆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 资源建设知识服务 图书馆联盟数字学术会议综述
分类号 G258.6
DOI 10.16603/j.issn1002 -1027. 2018. 01. 002
2017年10月17-18日,“2017年数字资源建设与知识服务学术研讨会”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会议以“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和知识服务策略与举措”为主题,以图书馆资源建设为切入点,探讨了我国高校建设“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规划、联盟合作、用户研究、知识服务等热点问题。会议由教育部高校图工委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组主办,全国师范院校图书馆联盟、CADAL项目东北地区中心协办,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承办,来自国内外的17位图书情报领域专家作了学术报告。
1 图书馆服务进入新时代
1.1 技术变革的新时期
长久以来,图书馆一直处于信息服务的前沿,每一种新的技术和新的应用都会对图书馆服务产生影响。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邓景康在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20年中,图书馆经历了互联网、搜索引擎对资源获取与揭示方式的改变。现在,随着触摸屏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图书馆迎来了“万物皆媒”的发展阶段,人们获取资源的方式由原来的“纸上有乾坤”变成了“指上有乾坤”,获取资源变得更加快速和便捷。美国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图书馆馆长李海鹏指出,图书馆现在的发展完全是由技术驱动的。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管理、数据处理、新技术与新工具应用、网络平台、学术交流、网上档案库、数字人文等,对图书馆来说都将不再是新事物。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馆长基思·韦伯斯特(KeithWebster)在报告中提到,图书馆正在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前三次工业革命为图书馆提供了大量的技术,但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图书馆的影响是颠覆式、破坏式的创新,它在技术的基础上影响了图书馆的价值定位,改变了图书馆的市场空间,催生了新型运营模式。图书馆也越来越认同技术将对其战略规划、价值观以及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1.2 开放科学成为趋势
基思·韦伯斯特解释了学术记录的概念,即在学术产出最后学术成果之前的所有关于指示、指导的文件。在互联网环境下,很多学术记录都是开放的,存储于出版社的服务器、社交媒体平台、学科机构存储库、教师自己的网页等处,这些都属于开放科学。现在大量研究资料都以数字化形式保存,容易被获得且储存成本低,非常適合图书馆共享与保存。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图书馆中文文献中心负责人何妍在报告中提到,2017年5月16日,美国国会图书馆开放了2500万条编目元数据,包括美国国会图书馆整个编目系统的标准,含地图、音乐的数据等,内容非常丰富。研究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开展各种各样的数字可视化、数字人文的研究。开放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1.3 图书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读者需求的变化,图书馆服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雪莉·赛恩斯(Sherri Saines)在报告中讲述了她从咨询馆员向学科馆员转变的经历——从一名问题的回答者变成了教师和学生研究的合作者,发表论文、创新合作、研究项目都成为学科馆员的本职工作。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全球图书馆倡议办公室负责人黄柏楼在报告中谈到了美国石溪大学嵌入式馆员、联络馆员工作重心与服务内容转向了研究和教学。基思·韦伯斯特指出,虽然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在图书馆里花更多时间,但是他们几乎没有真正使用图书馆,图书馆馆藏建设与参考咨询的两大基本核心业务正在慢慢消失。图书馆还面临着财政挑战,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图书馆长兼大学学术创新负责人杰尼瓦·亨瑞(GenevaHenry)指出,目前出版物价格上涨很快,但图书馆预算是相对固定的,这导致图书馆购买力正在下降。同时,馆舍空间不足也是许多图书馆面临的紧迫问题。
1.4 商业模式为图书馆发展提供新契机
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管理中心副主任陈凌在报告中提到,2016年4月18日,美国最高法院宣布不再接受美国作家协会的上诉,谷歌在未来将建成人类最大的数字图书馆和数字书城。基思·韦伯斯特则指出,如果谷歌、亚马逊或维基百科等公司在网站或市场上提供很多原本仅有学术机构才能为读者提供的资源,从经济角度来说,图书馆可能会越来越依赖市场去找寻资源,而不只是购买部分资源,图书馆应努力抓住这个机遇。杰尼瓦·亨瑞在报告中指出,由于绝大多数的用户在搜索时使用的是商业公司的搜索引擎,而不是图书馆的检索系统,所以用户可能永远都找不到图书馆的资源,其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增强图书馆资源与互联网的关联性。
1.5 中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新环境
“双一流”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国家战略。“双一流”的目标之一是: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双一流”建设的5大任务为: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刘万国在报告中强调了“双一流”建设是滚动的、竞争的,中国高校图书馆应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开展资源与服务建设、重视特色化建设,并借鉴国际一流大学图书馆的发展经验。
2 图书馆资源建设新使命
2.1 以资源与服务助力“双一流”建设
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高凡在报告中总结了“十二五”以来中国高校图书馆取得的进展,并强调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发展应进一步加强与学校学科发展的结合。刘万国认为,为助力“双一流”建设,大学图书馆应成为信息资源枢纽,将资源、技术、人力充分融合,形成基于云计算的信息资源枢纽、基于人力的互联网服务模式。陈凌指出大学图书馆正在成为大学科研资产的管理与传播平台,应持续关注大学声誉建设、机构库与学者主页、科研数据管理、学术出版等发展方向。资源建设应向重点学科倾斜,资源统计分析要从学科评估、人才评价、学科热点、前沿与预测研究着手。
2.2 重视资源合作
陈凌在报告中提到,未来图书馆的馆藏将从“拥有”向“获取”转变。刘万国在报告中强调如今的图书馆资源建设应“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图书馆通过合作共享资源、建设世界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势在必行。他认为图书馆资源的架构包括四个方面:自有资源、共享资源、开放获取资源和市场资源。容易被国内图书馆忽略的是国外的共享资源。此架构的核心在于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时应站在收集所有社会信息资源的高度,用少量的经费建设尽可能多的资源。美国图书馆联盟国际顾问大卫·富兰克林·科尔(David Franklin Kohl)指出,图书馆可以与出版商建立长久的大型交易,尤其是“联盟大订单”,这可以在控制预算的前提下让学生和老师获得更多的学术文献。国际图书馆联盟顾问汤姆·塞维利亚(Thomas John Sanville)在报告中以俄亥俄图书馆与信息网络(The Ohio Library andInformation Network,OhioLINK)为例,指出建立联盟可以通过扩大资源合作使资源购买更有效率,成员馆也能在与资源提供商的谈判中获得更多有利条件。在新时代背景下,图书馆更应打破传统,争取更多联盟合作、跨国合作、跨界合作的机会。
2.3 加强特色馆藏建设
陈凌在报告中提到,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馆长和出版社社长贝尔德(Kurt De Belder)在2013年的一次讲演中曾预测,在15年内,高校图书馆将只有特色馆藏在本地存储和管理,其他纸本馆藏都将存入国家/地区级的仓储库。未来图书馆资源竞争将是以“非正式出版物”为核心的特色馆藏竞争。武汉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张洪元提出,图书馆要实现特殊化,体现图书馆特别的理论与价值,就要加强特藏建设、提供特藏空间。同时,图书馆的服务是开阔性的、全面的、不断发展的服务,特色资源建设也是为了服务,不能仅是为了观赏与展示,要真正参与到全方位的服务中去。
2.4 注重文化传承
大学的职能包括四个方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邓景康在报告中提到,图书馆作为文化服务和学术支撑的机构,在先进技术与文化内涵服务之中,图书馆更需要后者。经过校园里文化名人演绎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故事值得传承,并可以尝试通过运用新技术、新媒体的方式来讲述。张洪元在报告中指出,高校图书馆在本校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上起着很大的作用,但很多图书馆都没有完全发揮这个作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张奇伟谈到特藏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时,倡导注重运用新技术和平台建设特藏,满足学校对本校文化传承的需求。
3 世界级服务体系构建思路与举措
3.1 开拓资源建设路径
3.1.1 调整纸质资源建设策略
数字时代,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策略需要变化。杰尼瓦·亨瑞在报告中指出,现在的纸质资源建设策略正转向读者需求动态采购。她介绍了乔治·华盛顿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决策采购策略:图书馆会采购主页上被读者点击过书目信息的图书,并追踪已购买图书的使用率,利用数据分析确保资源的充分利用。其他未收藏的文献则通过馆际互借保证读者使用,并按照借阅的次数付费。李海鹏在报告中提到,需求驱动采购(Demand-Driven Acquisition.DDA)模式正成为一种趋势,在未来会更加普及。刘万国在报告中强调,未来的纸质资源建设要同时满足大众需求和小众需求,按照长尾理论,点滴需求加在一起等于重大需求。学生需求看似很大,但可能知识面不宽泛;老师和研究者的个别需求虽然少,但知识面宽,加起来信息含量非常大。未来高校图书馆应注意满足长尾需求。张洪元也指出要“本科生图书馆”与“学术图书馆”资源建设并重。
3.1.2 加强纸质和电子资源的融合
在电子资源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往往忽视了纸质资源的建设。虽然纸质资源的使用量在逐渐减少,但仍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在一些文科研究者眼里,纸质文献准确度高于电子文献。因此张洪元指出仍然要重视纸质资源的建设,其承载着更多的文化底蕴。图书馆要考虑如何将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融合,形成一个互不重复的体系。张奇伟分享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情况,他们已经从重视“量”的建设变成了重视“质”的提升,建设内容整体关联,注重持续性和实践性。陈凌在此基础上提出,图书馆文献资源不能停留在建立的阶段,现有资源的全面整合和深度利用尤为重要。
3.1.3 建立多方位关联数据
杰尼瓦·亨瑞在报告中谈到,图书馆资源需要与网络有更多的关联,以增加读者通过网络发现更多可信任信息的机会。乔治·华盛顿大学图书馆正在尽可能对每一篇文献建立多方位的关联数据,让读者可以通过一个数据查找到更多相关数据信息。比如,在图书的编目记录里加入URI统一资源标识符,使图书馆馆藏信息在网上直接被揭示,读者就可以通过网络检索获取与检索结果相关的图书馆书目信息,进而找到图书馆资源。关联数据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学术资源,如已出版的学术成果等。同时,关联数据可将图书馆书目记录与开放获取等网络资源连接,提高资源的可获取性和可揭示性,进而提高资源的网络排名。
3.2 建立多元合作关系
3.2.1 联盟合作
我国高校图书馆联盟经过近20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效益。其中影响广泛的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等,张奇伟讲到全国师范大学图书馆联盟以“先共知,再共享”为原则,建设专题馆藏联合目录,运用现有的发现工具发现特色资源。但陈凌指出,图书馆联盟如CALIS的资源与服务目前还很少被成员馆纳入其自身馆藏建设中。
国外图书馆联盟建设起步较早,其发展经验可资借鉴。汤姆·塞维利亚认为通过降低单位信息的费用,或降低信息费用增长比率才能扩大信息的获取和使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大卫·富兰克林·科尔拥有多年从事图书馆联盟工作的经验,他总结了联盟的关键在于领导、团队和交易。集中经费可以使联盟决策更科学,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大学图书馆联盟的预算就来自于每个成员馆从自身抽取的部分经费。杰尼瓦·亨瑞认为图书馆联盟可以使图书馆与数据库商的谈判处于有利位置。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馆长斯科特·希曼(Scott Sea-man)也强调集中洽谈的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刘万国总结了国外图书馆联盟的成功经验,指出国内图书馆应继续深化合作,其重点在于联合采购中的谈判。否则,当出版商占据有利地位时,图书馆再结盟就为时过晚。图书馆要让出版商知道我们的需求,明确谈判的时间以及可能花费的精力,从现实需求出发,掌握主动性和灵活性。要降低经费开销,尽可能利用有限的经费获取最大化的资源。
3.2.2 跨国合作
刘万国认为图书馆应寻求有共同利益的周边国家的图书馆开展跨国合作,并尽可能寻求与国外图书馆联盟的合作以获取更多的资源。以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目前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已与美国三所大学图书馆和希腊一所大学图书馆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增进馆员互相访问交流的同时,也在资源上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共享。
3.2.3 跨界合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刘万国以OhioLINK为例,指出美国资源检索可以在谷歌上便利地检索,是由于该联盟与谷歌开展了学术合作。国内图书馆也应与计算机、网络服务商合作,比如百度学术。百度学术现有70多万学术站点、7亿学术资源页面。国内图书馆也可尝试与OCLC(Online ComputerLibrary Center)合作,并引进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管理系统,融合所有资源,统一管理、方便使用。张奇伟提出图书馆应和馆配商合作,利用其提供的技术和平台来开发和保存图书馆特色资源。李海鹏讲到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图书馆抓住了很多机遇,与学校的其他部门和其他学校的研究项目开展了合作。
3.3 加强数字学术建设
3.3.1 重视开放科学
基思·韦伯斯特认为开放科学在未来将对我们产生巨大影响,科研人员希望研究成果被更多人了解。开放获取意味着文章一旦被创造出来,将通过网络让读者免费获取和利用。开放科学则代表着一旦信息共享,就会产生评论,引发信息重组,进而提高产出,对新成果产生影响。清华大学图书馆利用可视化地图呈现该校国际合作发表论文的分布,可以清晰展现学者国际化合作研究的情况。比如,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可视化技术展示物联网领域活跃学者的关系图,对学校引进人才提供了帮助。
3.3.2 做好学术记录
基思·韦伯斯特认为,开放科学环境下,学术记录会不断增多、范围将不断扩大。与数据库商相比,图书馆在学术记录保存方面略有劣势,但图书馆的职责在于不断发展和推动这些学术记录在实践中的利用,支持知识的创造、分享和保存。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等拥有高密度科学研究活动的大学,学者希望与研究有关的信息能得以长期保存并最大化地被运用,这对图书馆来说提出了很多潜在的工作,图书馆应加强机构仓储建设,了解最新学术产出过程,并能在出版等方面提供建议。
3.3.3 利用学术工具
数字资源之所以被重视并发展迅速,其根本原因在于使用的便捷性,尤其是数字资源可以利用学术工具进一步加工。目前有100多种学术研究工具可用于资源的分析和处理。图书馆员需要去和各种各样的工具打交道,比如地理信息系统、统计软件、数字人文工具等。刘万国认为要重视知识自动化工具,以便对全部类型的资源做智能化统计分析。
3.3.4 加强数据管理
李海鹏强调了数据管理的重要性,他们计划建设数字学术中心,把原来存在或不存在关联的馆藏数字化,使其变成有价值的数据。同时,建设数据处理中心,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处理地理相关数据。基思·韦伯斯特认为,现在的图书馆员很多都在与数据管理打交道,从数据的产生到数据的保存,从内部影响到整个学术工作流程。何妍还强调了数据清理的必要性,因为几乎所有的数据都存在缺陷,利用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才能更好地实现其价值。
3.4 创新特色服务
3.4.1 挖掘特藏价值
在特色馆藏建设方面,美国乔治亚南方大学扎克S.亨德森图书馆副院长兼副教授刘朱胜分享了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开展特藏建设的经验,该馆以入藏国内外优质海报为视觉艺术、电影等专业提供特色服务。乔治亚南方大学图书馆则将本地部分有历史代表性的资源扫描、数字化,以此提升图书馆的价值。邓景康介绍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如何展示珍贵古籍和文物,该馆将馆藏的甲骨文、青铜器通过3D建模和高清打印技术呈现给读者,并提供再次建模、扫码等多种深入了解途径。
3.4.2 建设特色空间
雪莉·赛恩斯讲到俄亥俄大学图书馆增设了小组学习空间,每学期都人满为患,很受学生们喜爱。她认为一个理想的图书馆空间建设应该包括以下三种类型:协作性的小组活动空间、个人空间与安静空间。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必须以读者为中心而开展。创客空间的建立已经不再是热点话题,但很多图书馆存在空间紧缺的现象,无法在原有馆舍的基础上创建特色空间。清华大学图书馆在2016年4月扩建了馆舍,从而解决了纸本资源、阅览座位以及读者空间的问题。为了保证新空间的充分利用,清华大学图书馆成立了空间筹备小组,并通过头脑风暴、技术讨论、实地调研等方式规划方案。
3.4.3 开展特色服务
图书馆資源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清华大学图书馆“清华印记”互动体验空间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他们设计了历史长廊,主动向读者展示清华大学的文化传承和特色馆藏,创设了瀑布流电子图书,吸引读者的同时也促进了阅读推广。张洪元指出图书馆需要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服务组成一个服务集群,以尽可能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黄柏楼强调图书馆员必须走出图书馆开展服务,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图书馆的馆员甚至参与院系新课程的规划和建立,及时提供科学数据和报告。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应当是灵活的、顺应时代发展的,图书馆要想尽办法追求和建立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完备性的服务体系。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建设目标已经从世界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转变为世界级资源与服务体系,图书馆能够做的、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正如基思·韦伯斯特所言,图书馆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政策、资金、技术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为每一位希望走进图书馆的用户提供更好的资源、服务与空间是全世界图书馆永远肩负的角色和使命,图书馆人要不断为之努力并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