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形填空的解题步骤

2018-10-25 10:39周宏
校园英语·中旬 2018年10期

完形填空属“综合能力应用”题型,是高考的必考题型。完形填空在高考试卷中是拉开考生得分的一道关键题型。该题型为20个空,分数为30分,因此掌握完形填空解题技巧对考生而言尤为重要。近年来,完形填空题的命题特点如下:

近几年高考英语完形填空题所选短文的语言难度略低于阅读理解试题。由前些年的单一体裁向多样化、多元化方向转变。在近几年全国试卷的文体中出现了夹叙夹议文、说明文,已经突破了单一的记叙文文体。短文内容较前些年逻辑性进一步加强,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层次相当分明。首句一般不设空。渐次推进到高潮,最后是结局。环环相扣,具有深厚的现代生活气息,而且条理十分清晰。

非等距离挖空的命题方式是完形填空的最大特色。短文首句不挖空,以便为考生理解全文留下足够信息,命题者根据考查目的进行挖空,造成信息链中断,这就要求考生依据上下文的文意捕捉到空白处的缺词。从近几年高考完形填空题看,纯语法知识几乎不考,主要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词汇的能力,尤其是以考查实词或信息词为主,着重考查考生对文章的内在逻辑和整体把握能力。因此,把握句间和段落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上下文暗示,对篇章、段落或句意的整体把握;再则,干扰项的设置与语法结构无甚关系,重在文意干扰。因此,把握文意和具体语境,通过对词义的辨析,是解完形填空的最好手段。

解题技巧:

1.复现解题法:这类题多为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的复现或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异形复现的形式。这种测试手法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整体篇章意识和上下文推断能力。

2.语法结构法: 这类题需要考生有较为扎实的语法基础知识,能够从句式的结构上辨别出须填相关的关联词、连词、副词、形容词或相应的动词,当然还要考虑到主谓一致的关系等语法知识要点。

3.语境信息解题法:这类题主要是通过短文中上下语境所透露的信息进行解题,首先要正确理解所给信息,在进行合理分析和推断,这种语境信息一定要遵循逻辑概念,符合运动规律,时态的交替,以及特殊场合下的应急合理判断。

4. 固定搭配解题法:这类题与语法结构题有点类似,但主要惯用搭配,讲究词与词的搭配,涉及到关联词、动词、副词、形容词、名词和短语等。

5. 逻辑语气解题法:这类题主要是通过分了解全文的人物、时间、地点等信息之后,再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来解题。这种逻辑语气主要包含并列、递进、因果、转折和委婉语气等。这类题的选项多为连词、副词或具有连词意义的各类短语。

解题步骤:

第一遍:快速浏览全文。从整体上把握短文的主旨大意、作者的观点。注意段首和段尾句对文章主题的提示,根据反复出现的关键词了解文章的信息网,理顺上下文关系,判断文章的背景,体会作者的意图。

第二遍:精读解题。根据第一遍浏览的印象,边读边结合已掌握的信息做出选择,查找相关信息点,然后细读,准确理解句意,选择符合语境的答案。

第三遍:验证答案。做完后,把选择的答案放入文中再重读一遍,从语法结构、语意及逻辑等方面,全方位验证答案。

实用步骤:

1.细读首句或首段,启示全文。近几年的高考完形填空大多不在首句中设空,这样首句就成为一个很好的提示句。它往往是了解文章的一个窗口,由此可判断文章体裁、推测文章大意、揭示故事发生的人物、时间、地点等方面的信息,这对我们理解全文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2.通读全文,正确理解文意。这是做好完形填空的先决条件。花上3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全文,把握文章主题,注意语境和有关提示,正确地分析、归纳、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千万不要急于选择答案。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还应抓住文章的脉络,掌握了文章的脉络也就清楚了作者的思路,对理解上下文和解題大有帮助。

3.细读短文,联系上下文,通篇考虑。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要按文章的先后顺序,对每道题所给选项的确切含义进行分析比较,并考虑其对整体语境的影响,运用逻辑思维推理的方式进行答题。另外还要注意试题的难易度,应暂时绕开那些疑难问题,先做最有把握的题目。完形填空题中考查词汇意义及用法的题目逐年增多,这是完形填空题考查的主流。要做好这类题,首先要有较大的词汇量及在语句中准确理解词义的能力,做题时应结合上下文的语意确定所选词的意义。同时,注意固定的搭配,包括动词与介词的搭配、动词与名词的搭配以及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等。

4.利用好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完形填空题所选用的文章的上下文之间往往有较强的逻辑关系,这些逻辑关系主要包括并列、原因、结果、让步、转折、补充、目的、条件等,它们在文章中起着”篇章纽带”的作用,许多题目答案的确定都会受这些逻辑关系的影响,所以,同学们在做完形填空题的过程中应特别留意这些对确定答案起重要作用的连接词。

5.复核全文,消除疏漏。填空全部完成后,还要通读一遍文章,检查上下文是否连贯、内容是否清楚、主题是否突出。复读过程中如有某些地方意义含糊或矛盾,则应根据文章的中心意思来重新考虑。凡不通顺之处,必有待推敲的疑点,应从语法和意义两个角度仔细权衡,加以改正,以便弥补疏漏。对于个别难度较大的空,可以凭自己的语感,坚持最初选择的答案。

【作者简介】周宏,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