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有荣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灯再亮,光照也有边缘,甚至还有照不到的地方;但有些时候,灯光不是用来照亮的,而是用来引路的。
要求: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比喻型材料,以复句形式呈现。前半句讲述的是灯的基本属性,即能发“光”,但有照不到的地方。由此可见,我们笔下的“灯”对于人有益处但不是全能的,有其局限。后半句是一个转折,很显然,命题者的意图是强调后者,即灯的“引路”作用,着重于精神层面。
“灯”这个喻体可指希望、温暖、光明、爱、智慧、信仰、信念、帮助等,或是有这些特点的人或事物,均可看作人生的指路明灯,引领我们成长。
在具体写作过程中,记叙文和散文可以走“由实入虚”、“由物到人”、“由事及理”的路径,如平凡的人虽然能力有限,但以一种希望、信仰、思想、爱心、信念的支撑,智慧的引领,可以烛照他人,从而为他人指明前进的方向。议论文可以明确灯在实际生活中所指的事物,突出这个事物的两个特点——可助人但有局限,但其有引路的作用。
【例文】
心向光明,不惧黑暗
陈姝旭
繁华的街道上,路灯很多,几乎没有黑暗的地方,可是僻静之处经常灯火阑珊。人生路上,不免会走到光照不到的地方。不过只要心向光明,朝着灯火前进,身处黑暗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曼德拉曾说:“如果自觉无力发光的,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但不可扭曲如蛆虫。”我想,指路明灯的意义正在于此吧,让人在黑暗中看到希望,不迷失,不彷徨,坚定地走向亮处。
希望如灯,鼓舞人目标在前。在中国最黑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梁启超看到少年中国的希望,并积极投身到民主革命的洪流中去,鼓舞了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为之前仆后继。鲁迅先生面对在万难毁坏的铁屋子里熟睡的国人,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鲁迅精神成为一代一代国人反对封建礼教的指路明灯。
信念如灯,引导人永不言弃。最近被频繁报道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便是在黑暗中坚守信念、走向光明的人。众所周知,核潜艇是国之重器,建造之处更是机密,所以研制人员必须“与世隔绝”,且不论技术突破有多难,生活条件如何艰苦,光是不与家人见面就已经置人于“黑暗”之中。但凭着“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的坚定信念,黄老三十年与家人不通音讯,向着海底进发,向着科技之光前行,最终得到了老母亲的谅解。
榜样如灯,激发人顽强拼搏。2018冬奥会女子花样滑冰冠军扎吉托娃是位俄罗斯小将,在平时训练中曾经折断了胳膊和腿,险些终结了运动生涯。她坦言羽生结弦是她的榜样,并常常用他来激励自己。就这样,这个还未成年的小姑娘,顽强地走下病床,重新学习走路,重新寻找在冰上起舞的感觉。可以想象,受伤时她内心的绝望;可以想象,回到冰上时她面对的种种困难,但羽生结弦像一盏明灯,引领她,激励她。面对黑暗,不要沮丧,选个榜样,见贤思齐,就可以走出黑暗。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泥土里,在黑暗中,带着希望,坚守信念,确立榜样,就是在向着光明前进。心向光明,不惧黑暗,终会破土而出。
评点:文章的亮色有三:一是剖析富于思辨。“卑微如尘土”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要有胸怀来接受,这样才能“不惧黑暗”,“直面惨淡的人生”;“扭曲如蛆虫”是一种主观状态,我们要有勇气来改变,这样才能“心向光明”,并最終“破土而出”。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展开思辨,化混沌为明晰。二是论证条分缕析。文章设立了三个分论点,逐条论述了“希望”“信念”“榜样”在“心向光明”漫漫征程中的“鼓舞”和“引导”“激发”作用。条分缕析,将事理讲清说透。三是用例丰富到位,梁启超、鲁迅、黄旭华、扎吉托娃四例典型有力。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