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和开放程度的条件下,对既有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激增,然而我国传统的大学英语教育主要面向的是通识英语教育,侧重沟通和交流和而忽视了专业发展需求,因此,ESP教学也因此成为大学英语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ESP;教学;实施条件
【作者简介】于霄,长春中医药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8高教科研课题——ESP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
目前很多高校都开展了ESP教学改革,并开设了ESP课程。在实施ESP教学之前,弄清楚ESP教学的实施既能避免因盲目开课而导致开课效果差,资源浪费等现象,也可以帮助尚在观望和准备阶段的高校审时度势,因校制宜,选择适合本校校情的英语教学模式或者开设ESP课程之前做好充分准备以保障课程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
本文从ESP的内涵意义出发探讨实施ESP的条件。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即专门用途英语。定义为,为满足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需求所开设的英语课程,即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如国际金融英语、法律英语、工程英语、医学英语等。下面将就ESP课程需求、师资、教材、技术支持、教学体系等方面探讨实施ESP教学的条件。
一、ESP课程的需求状况
需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市场需求。学校在开设ESP课程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以了解市场对此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程度,市场对此种人才的满足程度及此种专业外语目前的发展程度,既关注市场也关注学生未来就业。那些市场需求广泛,且目前市场空白或者发展空间大的专业可以考虑开设ESP课程。不是所有专业学生都适合开展实行ESP教学,从专业角度来说,一般针对专业性较强,对外输出市场需求广泛或人才资源不足等方面,应该顺应市场发展要求开设相应的ESP课程。而一些人文学科对此方面的需求则相对较少。在学校开设ESP课程之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实施ESP教学也要考虑到学生的需求。要考虑学生的英语程度。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目前大学英语阶段对学生英语能力的主要考察手段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于985,211等重点高校英语程度较好的同学大部分在大学一年级便可以完成此两项考试,因此单纯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進一步学习的愿望和目的,这时候学生对ESP课程的需求度较大,态度以是积极和欢迎的,并且有可能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专业英语知识,满足市场对此方面人次的需求。而对于大多数的普通高校,学生的四、六级过级率较低甚至有些过级率很低的高校,学生对通用英语的掌握尚且存在难度,这时候对他们进行专业英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且这部分学生对ESP课程的需求程度也相对较低,这时候高校就应该考虑是否有必要进行ESP教学及具体形式。
二、ESP课程师资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在语言方面必须保证教师的英语程度非常熟练,能够胜任专业英语教学。因为专业英语教学涉及到英语与专业两个维度,因此单一的英语能力强而专业知识欠缺,也无法满足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目前,对于ESP课程的师资选择主要来源于一是英语教师,二是专业教师。但此二者在综合能力上都有欠缺,英语教师对语言特点,语言习得规律,教学法等方面优势明显但专业知识不足导致他们在进行专业英语教学时无法把握学科的总体脉络和深层次知识体系,仅仅围绕专业知识的低级层面以机械传授为主,对专业学科缺乏总体认知和把握。而专业教师在专业知识的把握上优势明显,但缺少对语言教学规律及教学法的认知,对专业英语内容和整体把握较好但口语表达能力,语音面貌一般难以与英语教师相匹敌。而我们目前没有专门用途外语的专门师资力量,只能从上述两种师资中择其一。因此对于ESP课程的师资培训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ESP教材
目前市场上某些专业的ESP教材数量众多,但有些专业及其缺乏,且质量参差不齐。教材选择与编写成为限制或影响ESP教学效果的另一重要因素。ESP教材应该既能满足学生对语言学习的规律,有符合学科知识发展的规律,既要以市场为导向,侧重实用性,又要考虑到教材使用的环境,兼顾其学术性。因此,目前市场上合格的ESP课程教材并不多。选择ESP课程教材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英语程度和本校的学科特点,对于自编教材的规划应该提上日程,但又因为编撰教材的人才单一和缺乏又很难保证自编教材的质量。教材因素也是实施ESP教学必须考虑的因素,以保障以教材为基础的ESP教学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ESP课程体系的建立
ESP课程的课程体系需要完善。对于ESP的发展除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时学分,考核方式等以外,对于ESP的实践活动,实践学期都应该进行详细的考察、研究和规划。这样才能保障ESP教学高效高质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但目前已开设的ESP课程还处在摸索阶段,体系尚待完善,对于学术与实践的衔接,实践教学及实习的模式都需要开展深入思考。
ESP课程的开设是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是大学外语改革的必然趋势,但在开设之前必须明确是否具备开设的条件,避免简单复制造成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曹颖.国际ESP研究的量化分析[J].外语学刊,2017(06):90-94.
[2]崔文娟.大学英语教师应对ESP教学的策略研究[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7(01):69-71.
[3]丁文凤.制约大学ESP英语教学的因素及应对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8(13):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