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潭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是极为引人关切的历史人物。当今社会出于多种原因,以不懈的热情出版他的日记、家书、诗文乃至奏折。这一文化现象,发人深省。曾国藩这位农家出身而逆袭于晚清社会的政治家,其志向、修养、人格、智慧,确乎值得揣摩和借鉴。
曾国藩生长于湖南的穷乡僻壤,他虽觉得天分不甚低,但未离乡前全被茅塞,孤陋寡闻。直到进京三番赴考,悉心而读大家名家著述,才豁然开朗。在同乡理学大师唐鉴的指导下,以朱子为正宗,开始梳理自己的学术理念,于义理中探求经世之术,取得了质的飞跃。他每日不拘何时,都力求在“静”字上下功夫,以束检身心,读书明理。他的着力点在于格物、诚意,通经致用,不谈过高之理,不行驾空之事。显然他的读书不在于使自己成为一个学问家,而是早有宏大抱负,“匣里龙泉吟不住,问予何日斫蛟鼍?”他怀抱着澄清天下,拯救世道人心的大志。他说“千言万语,莫先于立志。”这应当是我们读懂曾国藩的第一要义。
曾国藩一生中坚持以读书的勤勉、深刻、学以致用,成就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风范。从他的日记、家书及诗文评述中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孜孜不倦和勤于思考。他在精研《朱子全书》前就博览司马迁、班固、李白、杜甫、韩愈、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他在繁忙的公务、应酬而外,读书、写字、下围棋,成了必修课。读书破万卷的智者可贵的在于常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典籍,既不以博雅自诩,又自能坚持己见;从不一味崇尚空谈,而以自强的信念、务实的态度,冲破传统文化的藩篱,顺乎时代潮流而有所作为。比如,他的倡洋務,是对西学东渐现实的正视。他的釆纳容闳建议,奏请派送留学生出洋等,正是格物诚意的信条下合乎历史逻辑的经世思想和开放意识。这使他与皓首穷经的“牧猪奴”的读书价值有天壤之别。欲读懂曾国藩,必须有这一层鲜明的价值评判。
曾国藩的一生实践着他以圣贤为榜样的自我完善。他的修养和人格魅力被人们所钦佩是理所当然的。他的反省之勤,改过之勇,慎独和居敬,习劳不倦和自觉,言教与身行,都有着感人的事例。他自觉地探索人性与社会性的课题,提出了许多富有人生智慧和处世谋略的思考。他概括的天道三恶:恶乖巧、恶盈满、恶不忠诚;人道四知:知命、知礼、知言、知仁,以及凉德三端:幸灾乐祸、不安命与好议论,君子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宏奖人才,诱人日进;勤劳而憩息。这些可贵的思想收获都是修身养性的真功夫,都与他的仁爱之心,轩昂志节乃至缠绵情致分不开的,是一般士大夫所不能达到的境界。敬以持躬,恕以待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戒惰戒傲,平实为归,接物以亷,以至将敬畏师友、和睦家庭为大学问,克己自律,自我完善。他是将传统文化履行于人生事业的仁人志士。因此能在艰难困苦中磨炼心灵的坚韧和自在。
我读曾国藩也留意于他的丰富的情感世界,留心于他放大胸襟和游心物外的真知笃信。早年的思亲诗句:“乡思怕听残漏转,逸情欲逐乱云飞”;怀友诗句:“碧树哪知离别憾,青灯偏照故人书”;忆内诗句:“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浣碧纱”;寄闲适之情,“蜉蝣身世知何极?蝴蝶梦魂又一场”;寓闲游之慨,“自笑此身何处著?笙歌丛里合闲游”,等等,可诵可感,亦是仁礼相随、知命闻道的诗心文釆。此间韵味何其缠绵。他有过伤感和郁悒,有过闲适与旷达,却以平实为旨归,将文化精粹渗透于多彩人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以历史唯物论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是一件异常审慎的功夫。史学界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思维空间。联想近代以来,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等非凡人物对曾国藩的评述,恰恰说明我们更有读懂他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