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毅 苏宁 姜洋澳
信息技术教材作为新时期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基础,不仅要关注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还要关注中国的国情,关注国家的发展,关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中国的哲学。一套完整的信息技术教材,不仅要做好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分配、组合和衔接,更要建立信息技术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没有自身完整的知识体系就不可能有科学的范式教材。
近两年,国家先后颁布了几个重要的文件和相关法律,为编写信息技术教材提供了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依据。主要包括:
2017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颁布。此法是为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而制定的,这既是我国制定信息技术教材的纲领性文件,也为我国培养信息技术人才指明了方向。
2017年7月,《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我国需要加快培养聚集人工智能高端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教材的指引。
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要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
回顾当前基础教育阶段所使用的教材,无论是在课堂教学的理念、教学方法、教育资源的利用上,还是在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学生的能力培养等方面都做出了大量的、创新性的工作。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作为教材要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基础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信息技术学科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尤其是信息素养更是一个特殊的、涵盖很宽的能力体系,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
基于对信息技术教材编写和使用的现状,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要明确信息技术的内涵并重视相关操作系统的普适教育。目前的许多教材自始至终基本是围绕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开展教学的。曾经有制定教材的专家还明确提出了“不能出现公司名称(如美国微软公司)”的意见。诚然,尽管不能出现公司名称是编写教材的软性要求,但如果不说出其名称,潜在的危险性更大。这会让学生们认为:信息技术就是微软的Windows,微软Windows就是信息技术,这岂不更可怕?
围绕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开展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为微软培养未来用户群体”的效果;而计算机操作系统是最基本的信息基础设施平台,也是信息技术生态系统的基石。因此,这将十分不利于我国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不利于改变网络与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4月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因此,把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作为信息技术教材的“隐含”主线,这是不恰当的。
二是要把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信息技术教材的核心目标。作为知识(技术与技能)层面的素养,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程序思维、数据思维、智能思维。信息技术教材要把上述“四个思维”的培养作为知识传播主线及学科教学的知识体系。要从应用出发,由浅入深,将信息技术、计算機、程序的工作原理、网络通信技术等,逐步、适当地渗透给学生,为学生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遗憾的是,目前部分教材并没有把核心素养作为主线。而教材中所涉及的本就不多的编程语言也较为陈旧,如对VB语言的讲解。目前,VB语言的应用已经很少。
三是教材要体现国家战略需求,并积极为国家战略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如信息基础设施的自主可控、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等重点领域。
在这些领域,国家迫切需要大量的人才积极投身到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因此,教材中应着重介绍这些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做好相应的铺垫和引导,以适应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四是教材在内容上要突破“应用型”知识,更多地涉及信息技术本身的兴趣培养。目前许多信息技术教材大篇幅编入了平面设计和多媒体制作内容,如板报制作、报刊设计、网页制作、动画制作、微视频编辑等等。这些艺术类的知识尽管“接地气”,但它不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相反,把这些内容放到艺术类(美术类、劳技类)的课程中更恰当。这是因为支撑这些内容健康发展的灵魂是艺术体系的基本规律,而不是信息技术。
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的领域,我们既不能因此就把信息技术教材编辑成百科全书,也不能把信息技术教材编辑成信息技术应用课程。
五是教材要重视网络和信息安全的教育及相关素质的培养。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内涵非常广泛,对于中小学生的基础教育,不应仅仅局限在“网络是否被攻击”“信息是否被篡改”。而更要关注信息素养涉及的人文的、经济的和法律层面的内容。
近些年来,许多因网络和信息安全意识不足而导致的恶性事件频现。如大学生身陷网络“高利贷”,受到网络“黄毒、黑毒”伤害等等。因此,信息技术教材应该培养学生健康地使用网络,正确地认识虚拟环境,和其他教材一样都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