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田
长期以来,广大乡村地区“贫血”“失血”甚至“缺血”状况严重,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向城市流动,制约着乡村地区的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充分释放“钱地人”三要素活力。
实施乡村振兴这个大战略,需要真金白银的硬投入。公共财政要持续给力,不断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农村金融要回归本源,为乡村振兴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将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中国土地出让收益处于“取之于乡,用之于城”的状态,直接投入到乡村建设中的比重相对较低,使乡村振兴乏力感凸显。要进一步创新政策体制机制,将土地增值收益这块“蛋糕”切出更大的部分用于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能是文件上的“优先”、口头上的“重视”,要贯穿于乡村振兴政策制定的全过程,把发展普惠金融的重点放到乡村地区,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支持。
激活乡村沉睡的资产、盘活乡村闲置的资源,是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解决乡村振兴“地”的问题,关键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要素城鄉平等交换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对土地、宅基地的权益,防止出现伤害农民利益行为的发生,把土地制度改革“红利”分给乡村。
实施乡村振兴这个大战略,使乡村地区成为一片“双创”的热土,吸引大量进城务工农民及管理型、科技型人员“回流”农村,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生力军。然而,中国一些乡村地区人口外流态势持续恶化。有效破解乡村振兴战略中“人”如何干的问题,关键是使智力通道畅通到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提高乡村多层次教育水平,不断培育懂农业、爱农村、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有序投身乡村振兴建设进程。为解决乡村振兴中“人”的问题,需要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等举措,发挥科技人才、工匠能人的支撑引领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需要全社会各层次人才的广泛参与,通过构建高效、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吸引支持专家学者、成功企业家、医生教师、党政干部以及技能人才等投身现代化农业农村建设,成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设性力量。
(摘自《环球时报》,2018-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