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飞
2018年暑假,我校组织53名教师赴北京师范大学开展了为期一周以“生涯教育”为主题的系列研修活动。这次研修活动内容与新高考改革方向相适应,以讲座和工作坊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课堂气氛活跃,让人受益匪浅。于我而言,这7天的学习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接触到了生涯教育这个领域。联系平日的教学实践,生涯教育令我感触颇多。
学校生涯教育是一个“舶来品”,对我来说也是个陌生的名词,但在整个研修学习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生涯教育是不是在做德育工作呢?
学校生涯教育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环境探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专业,并有效规划和管理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它面向大多数学生,旨在运用系统的课程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并指导学生理性地做出生涯决策。通俗地说,学校生涯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想清楚未来的目标,了解为实现目标自身该做的准备,并付诸行动。
不过,对于中学生这一群体来说,目标明确且行为坚定的,仍然只是很少一部分,大多数学生都处在迷茫期。
在学习生涯教育相关课程后,我了解到这种“漫无目的”的迷茫期是教育有所缺失造成的。所以,面向中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生涯教育非常必要,这将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树立明确目标,朝着自己制定的个性化发展方向前行。
当学生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在学校里学习、该学些什么内容、每个阶段该怎样开展学习、平时应培养哪些能力后,我相信他们将不再漫无目的。这一点恰恰和德育的目标一致。所以从本质上说,学校生涯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组成部分。
首先,学校生涯教育与新高考改革的功能相契合。《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明确指出,高考的核心功能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然而,现阶段的教育让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与生活、学习之间出现偏差,影响了他们日常学习的积极性,并最终影响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据此分析,生涯教育极为重要。学校可以借助生涯教育,以系统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最终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学校生涯教育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现在有很多孩子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不是他们没有自己的兴趣,而是在成长期中发现兴趣和探索兴趣的环节缺失所导致的。很多时候,学生的某一兴趣往往会成为该学生未来发展的最大可能。现在,当我们看到一些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网络游戏,总是痛心疾首,个别家长甚至会采取强制行为禁止孩子玩游戏,进而酿成悲剧。当我们追本溯源去追问,学生为什么会热衷于游戏,为什么会缺乏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他们兴趣期缺失造成的。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中提到:“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兴趣的活动,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活动。”但是,当我们问学生有何兴趣时,他们的回答往往都是些诸如吃、睡、游戏的事,这些事情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他们的爱好,还谈不上兴趣。教师需要做的,就是通过系统的生涯教育体验活动,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兴趣,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知道自己将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弥补兴趣期的缺失,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曾经实践过如“我的大学我的梦”“时间管理”“认识自我”等与学校生涯教育有关的主题班会。刚刚开完主题班会的时候,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比较强,但我发现这种效果不能对他们产生持久的影响和持续的动力。心理学家认为,单一的外部刺激活动难以对人产生持久的影响,难以产生持续的内驱力,而系统的外部刺激活动更容易加深自我认知产生自我效能感,最终唤醒自我产生内驱力。
回顾自己以前所组织的这些主题班会,都过于零散、碎片化,不成系统,也缺乏生涯教育的理论支撑,没有让学生将真实生活和职业体验的活动相关联,所以效果一直不太好。因此,我认为在开展生涯教育系列主题班会之前,一定要有长远且科学的规划。
比如,可以围绕学校生涯教育找到相关子课题,并按照先后顺序列入规划。一般来说,按照“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职业探索)———目标规划———选择与抉择”的顺序进行组织策划,而每个子课题又可以具体细分,如自我认知,即为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能力、探索兴趣等,可以通过开展一些体验活动让学生科学、客观地了解自己。
又比如,主题班会的开展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切忌老师过度引导,要让学生能自主地参与并获得真实的自我反馈,才能触及到孩子的内心深处。我曾经开过一节“失败”的班会,主题是“我的大学我的梦”。一个学生说想考土木工程专业,我立即向他泼了“冷水”:“该专业的职业方向是全国各地到处跑着搞工程,你確定你能适应吗?”该生随即非常沮丧。现在想想,这便是对于学生职业探索的一种干预,教师不应该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学生,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判断是否适合自己。我们一句干预的话,就有可能毁掉一个未来的工程师或建筑师。
(作者单位:长沙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