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娟
如果将学生比喻为一株植物,那么教师就是促进这株“植物”落地、发芽并健康生长的园丁。浇水施肥、修剪枝叶、防虫治病,点点滴滴皆是教师的责任和担当。这就要求教师以身作则,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人格,面向全体,让一颗颗种子最终都能长成参天大树。
德育是心与心的交流,也是情感与情感的碰撞。带着一颗爱心走近学生,播撒德育种子,不仅可以让孩子觉得你是真诚地关心他们,还可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这种爱,有对学生思想形成、学习知识的正确引导,更有对学生生活上实实在在的关心。
小琪性格内向孤僻,成绩也不太理想。某次,他因与家人赌气,借着一次考试不及格为由提出不愿意读书,便连着几天没来上学。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我,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考试不及格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孩子不愿读书应该还有其他原因。
我向小琪的好朋友们打听,才知道他的父亲出了车祸。借来同事的自行车,我第一时间赶往他家,见到小琪时,他正坐在家门口望着书包发呆。
我便与奶奶交流了起来。那段时间,小琪的母亲因焦心和疲累脾气不太好,常抱怨小琪不听话、成绩不好,还不如干脆回家干农活。我找来小琪的妈妈,提醒她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方式。随后,又和小琪做了一次长时间交心,鼓励他做爸妈的好帮手,做有责任担当的男子汉,对非常时期妈妈的负面情绪予以理解、包容。“同学们都很想你,要我问你啥时候回校上课。”在陪同他去看望父亲的路上,我转达了同学对他的关心。
“老师,谢谢您!我明天一定按时到校。”夕阳下,路那头,站着的那个少年丢了倔强,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冲我笑。第二天他早早来到了学校,认真读着书。我仿佛听到了一颗种子落地的声音,从此他拥有鲜亮的色彩。
教育如同建房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教师耐心、坚持不懈的教育。除了细心观察,及时留意学生的变化,和学生坦诚交谈外,教师还要在根本上传递正能量,让学生发自内心接受并被感化。
借着班主任的便利条件,结合语文教学,我推出了“德育口语交际课”,每周都开课,话题或由学生推荐、或提炼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小故事,如“校园是个温暖的地方”“我心目中的偶像”“我们是好伙伴”等。课上,孩子们各抒己见,相互点评,然后总结谈收获。欢笑声、赞叹声,在教室里反复响起。用了心的课堂,始终如一的坚持,德育教育收到了预期效果。
任教五年级时,下早自习的铃声响过,孩子们拿着饭盒去食堂。走出教室的我,隔老远就看见我们班的淘气娃“王小胖”正蹲在一个低年级学生面前,我以为他又闯了什么祸,急忙走到“事故”现场。走近一看才发现,他正在帮那个小男孩系鞋带。
“小弟弟不会系鞋带,所以我就帮忙了”,“王小胖”说,上周的德育口语交际课主题是“让我帮帮你”,没想到这么快就有机会亲身实践,“帮助小弟弟很开心”,说完,他就红着脸跑走了。
回想从前的“王小胖”,上课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一点学习的兴趣也没有;下课则喜欢追逐打闹、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都有学生向我告状。多次批评教育,他却总是“承认错误,但坚决不改”。一度,我和他妈妈都有些灰心。此刻这一幕,让我看到了这个孩子身上的可爱之处,原来他也是个乐于助人、积极向善的孩子。
看着“王小胖”的背影,我会心一笑。一股暖流,流入我的心房:正能量已经发芽了。
育人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应该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对学生进行家访,密切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校外情况,定期向家长反映在校表现,互相交流,这样有利于家校形成统一的教育目标。
小庆是家中独女,由于学习基础薄弱,在外务工的父母经常与我微信联系,询问孩子的情况。我一方面将孩子的点滴进步以文字、拍照的方式发给家长,一方面将家长回复的鼓励性文字转给小庆看,帮她消除内心的孤独感,让她知晓常年在外的父母时时牵挂着她。
微信的循环往复中,小庆的学习态度有了转变。字越来越工整,主动加入小组朗读评比,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好。教师节,她采来一束金黄色的野菊花放在讲桌上,附上一张纸条:“祝老师节日快乐!”那一刻,我幸福满满。播撒的德育种,开出了幸福花。
獨乐乐不如众乐乐。在取得双方同意后,我把小庆和她父母的互动记录上传到微信家长群,以此呼吁其他家长重视家庭教育,鼓励他们用“每天一句话”写出对孩子的鼓励,再由我一一转达给学生。家长的积极性高涨,看到鼓励话语后的孩子们,个个笑靥如花,铆足了学习的劲儿。
用心做的事,总会有人欣赏。家校联系的紧密,得到了领导、老师和家长的好评。同事们纷纷借鉴我的方法来促进家校联系;学生们经常说“老师,我真的希望你还能继续教我们”;家长们则向我提要求,“我的孩子还在南圻读书时,你就真的不能去别的学校”,我的内心自豪且满足。
看着努力工作的老师捧回一份份荣誉证书,学生们也开始纷纷效仿。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像程老师一样,积极地投入到各种比赛中,多得奖,回报父母和老师。”有学生付诸行动,罗冶婷、胡欣的征文分获县级特等奖、国家级二等奖,罗冶婷的演讲获得县级一等奖,周琨所写的文章在《华容教育》上发表。班级的语文和英语在全乡质量抽测中,多次获得第一名。
用自己的样子,给孩子们树立榜样。日积月累,耳濡目染,教师的品德便在学生心中生了根、发了芽,开了花、结了果。我想,这便是德育最美的一种模样吧。
(作者单位:华容县禹山镇南圻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