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盛衰治乱变奏曲(十四)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下)

2018-10-25 20:57张国刚
月读 2018年8期
关键词:节度使宦官太子

张国刚

三、权力的博弈

永贞革新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留下很多新政的措施,比如大赦天下,蠲免租税,又如除了正常的贡赋之外,停止德宗晚年时期向朝廷进奉、送礼的陋习,完全撤掉宫市和五坊小儿。五坊小儿仗着皇家的特权,做了很多残酷无理的事,来诈取百姓的财物。有的把网张在人家门前不许人进出,有的张在井上不让人打水,谁要是接近,五坊小儿就说:“你惊吓了用于进奉的鸟雀。”说完便痛打人家一顿,被打之人还不得不拿出财物来谢罪。有的五坊小儿聚集在酒馆里大吃大喝,酒足饭饱后抬脚就走,一些店家不知道他们的身份,前去要酒饭钱,就会遭打骂;有时候五坊小儿还留一袋蛇,说:“这些蛇是用来捕捉鸟雀的,现在留下来给你,希望你好好饲养,不要让它们饿着了。”店家害怕,上前央求,他们才带着蛇离开。把宫市、五坊小儿这些扰民的事都禁止了,社会上便少了一些怨声。德宗晚年还有一件弊政,盐铁转运使每个月要给宫中送钱,这其实是把国家的钱变成皇帝私人的收入,永贞革新也把它去掉了。

另外,在人事上也采取了一些新政,除了提拔王伾担任翰林学士之外,德宗晚年十年无赦,官员犯了一点小错误,就被放逐到地方,此后很少能被重新起用。这时候也进行了改革,规定这些过去犯了轻微过失的人,可以根据其功绩再往上升迁。德宗朝的几位名臣,如翰林学士陆贽和郑余庆、韩皋、阳城,都因事被贬到了地方,顺宗这时候下诏书,让他们返回朝廷,可惜陆贽和阳城还没有接到诏书就已经死了。

人事制度安排上,权力向王叔文等人集中,主要是抓财权和兵权。财权主要归盐铁转运使,加“度支使”头衔是说其掌管中央的财政出纳;加“盐铁使”是说其掌控盐铁专卖事宜;加“转运使”是说其将盐利收入用作漕佣,转输江淮各地的物资。于是,王叔文让资深财经专家杜佑为度支使,兼诸道盐铁转运使。可是杜佑的年纪大了,王叔文便担任他的副手,任度支盐铁转运副使,实际掌握权力,这样就把赋税掌握在改革派的手上。

除此之外,还要掌握兵权。改革派以右金吾大将军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节度使,神策军分左右,是中央最重要的一支军队,大概有十五万人,这十五万人都由宦官左右中尉来领导,但不可能把十五万人都集中到京城里,所以神策军的军士主要驻扎在首都西北的城镇,也就是说在京西、京北地区有很多神策军行营。这些行营部队驻扎在十三个城镇,这十三个行营的统领叫行营节度使。现在任命老将范希朝担任左右神策军行营节度使,让度支郎中韩泰为行军司马,行军司马相当于副司令兼参谋长,负责军队的调动和军令的发布,实际上掌管军权。王叔文担心自己手上没有兵权,政权会不巩固,所以他要夺宦官的兵权以自固。跟杜佑的角色类似,老将范希朝只是挂名,与王叔文一派的韩泰实掌其权。

为什么王叔文等人急于掌控兵权呢?原因在于皇上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大家很难见到皇上,以宦官为代表的一些反对派想要早立太子,王叔文等人担心立了太子后,会大权旁落。宦官分为两派,李忠言是太子从东宫带来的,属于新的权贵,但是势力单薄;俱文珍、劉光琦、薛盈珍等是宫中的老人,掌握着禁军和枢密使的权力,势力强大。

俱文珍等宦官发现王叔文、李忠言一上来就大权在握,排斥异己,自己这些先朝老人倒靠边站了,所以他们就召集翰林学士里面的那些老学士,如郑絪、卫次公、李程、王涯等入金銮殿起草立太子诏,企图把权力夺过来。当时有六个翰林学士,除了王伾、王叔文外,还有郑絪、卫次公、李程、王涯,他们资格比王叔文老,看到王伾、王叔文手握重权,他们也不满意,所以与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等人站在了同一战线上。当时顺宗已不能说话,俱文珍等人与四位学士草拟了立太子诏,立嫡以长,皇上点了头,就立长子李纯为太子。

对于皇帝来说,改革固然重要,但作为皇帝,不会顾及到王叔文等人考虑的争权的问题。他现在身体不好,从家国传承来讲,当然要立太子,何况太子已经二十多岁,是成年人了。可是一立太子,就对王叔文等人构成了威胁。不光是翰林学士、宦官这方面,朝中的宰相大多也对王叔文等人不满,除了韦执谊是王叔文引荐做宰相的,朝中还有其他的宰相如贾耽、杜佑、高郢、郑珣瑜,贾耽、郑珣瑜不愿意与王叔文等人合作,杜佑等人只是挂个名,起不了实际作用。由此,反对王叔文等人的势力越来越大了。

册封了太子以后,大家都觉得有了希望,皇上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社稷就有人继承了。史书上说,中外大喜,一类人觉得皇位传承不会出问题了,还有一类人可能就是王叔文的反对派,他们觉得王叔文的势力不会长久了。王叔文当然知道这种情况,所以面有忧色,口不敢言,只是吟杜甫题诸葛亮祠堂里面的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来表达自己的心迹。正是有这种顾虑,王叔文他们才想把兵权掌控住,作为自己安全的保障。

同时,王叔文等人也去做争取太子的工作。他们让同党陆淳从给事中转任太子侍读,陆淳为了避太子讳而改名陆质,希望在做太子侍读的时候,能够做做太子的工作。陆质正要为王叔文他们做一下解释,太子就生气了:陛下令先生给我讲经义,你为什么谈其他的事呢?看到太子不买账,陆质不敢再为王叔文等人说话了。从这里已经看出问题的严重性了。

从正月德宗去世,到五月王叔文等人想掌兵权,宦官、老的翰林学士、老的宰相都站在了王叔文等人的对立面。王叔文他们用新人掌财权、掌兵权的动作有点急,而急的原因就是因为册立太子,他们想在此之前完全掌握政权、财权、兵权。可是宦官们并不那么容易就范,更不会轻易让王叔文等人把权力都夺 了去。

首先王叔文担任户部侍郎,还任度支盐铁转运副使,这是握有实权的实职,而翰林学士相对而言是个虚职,但翰林学士负责谋划,是在禁中参与中枢决策的职务。在这种情况下,王叔文担任户部侍郎和度支盐铁转运副使后,翰林学士之职一般都应该卸掉的。于是,俱文珍等老宦官就把王叔文翰林学士的职务给免去了。也就是说,王叔文并没有完全控制皇帝诏书的传递系统,因为这个系统不光是王叔文、王伾、牛昭容、李忠言这条线,还有另外一条线,由宦官俱文珍和其他的翰林学士控制。诏书一下来,王叔文得知自己翰林学士之职被去掉,傻眼了,因为他不担任翰林学士,就不能进入决策层,就没有权力进行决策了,让他单纯管财务也就没有了意义。因此王伾一再请求恢复王叔文的翰林学士职务,但得不到皇帝的答复,也就是说王伾这个系统得不到答复,就连顺宗还能不能正常行使决策权,都值得怀疑了。可以说王叔文、王伾一方的这个决策系统瘫痪了。

大概由于王伾的反复要求,王叔文被准许每隔三五天进翰林院来参议谋划,可是不能担任翰林学士。至此王叔文明白他这个政令系统出了问题,他处理朝政的权力来源出了问题。当然,宦官更不会把兵权交给王叔文一派的人,所以当范希朝、韩泰去接管神策军行营的时候,那些神策军的军将秉承宦官的意思,根本不听范希朝、韩泰的命令,他们二人也无可奈何。

四、屋漏偏逢连夜雨

就在这时候,王叔文跟韦执谊也产生了矛盾。因为他们两个人在处理政事上发生了分歧。据说王叔文有点睚眦必报,韦执谊希望缓和一点。

举个例子,宣歙节度使的属官羊士谔到长安来办事,公开批评王叔文,王叔文听后大怒,要请诏斩之,宰相韦执谊说不可以,王叔文提出把他杖杀,这是比斩首低一等的刑罚,韦执谊又说不可以,最后把他贬到地方上去当县尉。就这件事情本身来说,王叔文肯定是不对的,批评政事就要杀头,有点过分,所以韦执谊做得和缓一些,做法也无可厚非。但是王叔文就非常生气,开始讨厌韦执谊,两个人由此产生了矛盾。

史书记载,王叔文还得罪了地方的节度使。剑南节度使韦皋派部将刘辟到朝廷走门路,求王叔文把荆南三川等地都划归剑南节度使统领,其实就为增加地盘,韦皋说如果这件事做成了,我们就会支持你,否则我们也会找你麻烦。王叔文没有答应韦皋的要求,甚至要把他派来的部将刘辟给斩了。韦执谊没有同意,这样两人又发生了矛盾。

应该说王叔文坚持原则是对的,但斩韦皋的部将则不太合适。这件事使王叔文不但得罪了地方实力派剑南节度使韦皋,而且让王叔文跟韦执谊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了。韦执谊虽然是被王叔文推荐到宰相位子上的,可是他慑于舆论,也不想完全对王叔文亦步亦趋。当时的舆论都说王叔文是小人得志,所以韦执谊故意要跟王叔文保持一点距离,他派人跟王叔文解释说我不是辜负你,故意跟你过不去,是想用更好的办法来成就你的事情。王叔文不相信他的话,两人竟然像仇人一般。

这种事也是导致改革难以推进的重要原因。反对派的实力那么强大,改革派的根基这么浅,内部还不和,这肯定是有问题的。不久,韦皋就上书说陛下身体不好,应该把权力交给东宫,其他一些人,如荆南节度使、河东节度使也都附和韦皋的说法,要求皇上让太子监国。

王叔文等人计无所出。一方面,地方节度使要求皇上让太子监国;另一方面,他接管兵权的安排根本得不到落实,宦官明确告诉京西、京北神策行营的军将,不要听范希朝的,要听我们的,不要把兵权交出去。王叔文等人处在坐以待毙的境地。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这关键时刻,王叔文的母亲病重,生命垂危,这种情况下他要请假回去侍奉母亲。

王叔文请假之前设了一桌酒宴,把各位学士、宦官,包括李忠言、俱文珍、刘光琦等人都请到翰林院来吃饭。王叔文说我的母亲病重,我身任国事不能亲奉医药,现在想请假回去侍奉母亲。我最近竭尽心力不避危难,都是因为朝廷对我有恩,但我离开以后,各种诽谤肯定会纷至沓来,希望大家能够为我说几句话。根据《旧唐书·王叔文传》的记载,王叔文特别解释了羊士谔和刘辟的事情,说我根本不认识刘辟,他却直接闯进门来,想抓我的手腕,为韦皋求领三川,“岂非凶人耶?”又说自己兼领度支事务,如何有功劳,如何辛苦。俱文珍对他的话予以驳斥,王叔文说一句,俱文珍就驳一句。宴会不欢而散。

王叔文利用与顺宗接触的机会,得到信任,“阴构密命,机形不见,因腾口善恶进退之。人未窥其本,信为奇才”。待到他实际主持盐铁转运使的工作时,在与外朝众人接触后,无论智愚都说:“城狐山鬼,必夜号窟居以祸福人,亦神而畏之;一旦昼出路驰,无能必矣。”这段话虽然是针对王叔文被解除翰林学士之后的情形说的,但是,从王叔文举行这次宴会和在宴会中的表现看,他确实是志大才疏、言过其实的一个人。在复杂的政治局面下,他确实是“无能必矣”。

第二天王叔文的母亲就去世了,王叔文现在已经不是重要官员了,翰林学士被免,户部侍郎兼度支盐铁转运副使虽掌握着财权,但是要把这个财权运作到凝聚人心的地步,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王叔文既然遭遇母丧,就应该弃官在家守制,所以他现在就是没有官职的布衣了,韦执谊更不会听他的了。王叔文很着急,希望能够再起复为官,并要先斩韦执谊,再杀那些不服气的人。史书中就是这样记载的,但王叔文究竟是不是动辄就要杀伐那些骂他、批评他以及和他意见不合的人,事实真相不得 而知。

王叔文日夜盼着起复,王伾每天到宦官那儿去,再找宰相杜佑,谋求让王叔文夺情起复,然后当宰相,而且总领北军(北衙禁军)。如果不行,那就谋求担任威远军使、同平章事,威远军是南衙一支小的军队,即便如此还是得不到批准。改革派不知怎么办才好,作为翰林学士,王伾上了三次奏疏都没得到回应,他知道事情完了,于是声称自己中风了,半夜回到家里不再出来,这时候改革派真的大势已去了。

五、最后的失败

朝廷下旨,以太子李纯监国。

太子监国后,把人事都调整了,罢掉一些不管用的宰相。不久,顺宗禅位为太上皇,太子即位,就是唐宪宗,改元永贞,永贞革新的永贞便由此而來。实际上王叔文他们实施改革那一年,还是贞元二十一年(805),这是德宗的年号,因为德宗是在正月去世的,到八月初五才把年号从贞元改为永贞。

根据《资治通鉴》卷二三六的记载,太子监国得到了地方军阀的普遍支持。早在六月十六日,剑南节度使韦皋就率先上表,以为陛下哀毁成疾,重劳万机,故久而未安,请权令皇太子亲监庶政,等待皇躬痊愈,再令太子复归春宫(即东宫)。他还说,“臣位兼将相,今之所陈,乃其职分”。同时韦皋还给太子上笺,攻击皇上“委政臣下,而所付非人。王叔文、王伾、李忠言之徒,辄当重任,赏罚任情,堕纪紊纲。散府库之积以赂权门。树置心腹,遍于贵位;潜结左右,忧在萧墙。窃恐倾太宗盛业,危殿下家邦,愿殿下即日奏闻,斥遂群小,使政出人主,则四方获安”。《资治通鉴》说韦皋自恃重臣,远处西蜀,度王叔文鞭长莫及,奈何他不得,于是极尽攻击之能事。“俄而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笺表继至,意与皋同,中外皆倚以为援。”显然,在藩镇和宦官的双重逼迫下,顺宗交出了权力。

宦官得势以后,王叔文、王伾就遭到贬逐,还有八个同党也被贬到地方上当司马。司马有点像地方上的巡视员,是没有实权的空职,是唐朝专门安排给那些被贬到地方的官员的职务,所以这次改革,也叫“二王八司马”改革。王伾不久病死,王叔文被贬到地方后,第二年被赐死,这是“二王”的结局。其他“八司马”是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

王叔文集团掌权大概不到半年时间,尽管八月初新皇帝才即位,但实际在五月份的时候他们就出了问题。刘禹锡说王叔文主事有146天。

王叔文領导的革新不能说没有积极意义,比如他们想抑制宦官集团,改革德宗朝弊政,想重振朝纲,可是他们的失败也是必 然的。

王叔文等人利用脆弱的权力靠山,完全否定前朝的整个官僚系统,抛弃内朝的宦官、翰林学士,以及外朝的宰相朝官系统,显然是很难运作的。再加上皇帝病体缠身,他们的权力基础很薄弱,有些措施操之过急,急于掌握兵权、财权,不能循序渐进,改革派内部还有韦执谊跟王叔文的矛盾不能化解,更缺乏分化敌对阵营的谋略。

前朝有弊政,新即位的皇帝和他周围的人想改革,这是常见的事。但从“二王八司马”的能力和策略来看,即使他们没有被剥夺权力,即使没有太子监国,他们能否改革成功也是值得怀疑的。因此,对于所谓“永贞革新”,一方面要肯定他们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他们的改革即使真正推行也不一定能成功。因为这时候唐朝的各项制度即使不是病入膏肓,也是沉疴难除了。但是有一条不能否认,王叔文集团里面有些重要干部的节操和能力值得肯定。王伾、王叔文被贬不久就死了,很难细致地去考察,可是柳宗元、刘禹锡这些人,都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称赞的廉能之士。尤其是程异,虽然不算文人,但也是“二王八司马”里面的核心人物,他被贬到郴州当司马,元和初年,他受到当时财政最高长官盐铁使李巽的重视和提拔,说要用其所长,要宽容他过去犯过的错误,也就是参加过“二王八司马”改革的错误。因为程异善于理财,于是让他在元和年间担任地方上的财政官,就是盐铁留后,在征讨藩镇、平定淮西吴元济叛乱的过程中,他为朝廷调配粮饷,做得非常出色。程异非常熟悉财政事务,他主持前方军队粮饷的供应,使兵食无乏,有力地支持了朝廷的平叛行动,所以唐宪宗也不计前嫌,任命他为盐铁转运使兼御史大夫。程异为国家管理钱财十几年,死后家无余财,可以说相当清廉了。像程异这样的人,是“二王八司马”队伍里的骨干,因此很难说“永贞革新”是一群小人当政,是小人在那里争权夺利、以权谋私。客观地说,“二王八司马”改革的失败,其实也预示着唐朝后期政治的险恶以及改革推行的艰难。

猜你喜欢
节度使宦官太子
汉字奇遇记
汉字奇遇记
《太子湾的春天》摄影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
辽代节镇体制研究
公平交易是外交准则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论后唐庄宗明宗嬗代事
目不识丁
论唐中后期的“二元”制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