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少红
(广东省输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160)
由于变电站户内设备安装无法采用吊车,户内设备安装是一个难题。尤其是主控楼内布置了大量的控制保护屏柜,楼面在敷设完控制电缆后还需要做静电地板,所以主控室内保护屏柜槽钢基础一般做得比较高。常规变电站达500 mm,再加上保护屏本身高2 200 mm,一般屏柜重约300 kg,而屏柜安装工序复杂,需要将屏柜转运到室内,然后抬到安装位置,画好螺栓孔位置后又需要将屏柜移开,待钻孔后重新将屏柜抬到安装位置,上方又无行车吊钩,采用原始的人工搬抬就位安装风险十分巨大,容易发生倾倒事故。
传统的变电站屏柜就位安装搬运多采用滚筒法运输、液压叉车及人工搬运和就位安装的施工方法。
滚筒法搬运需要专人不断地铺放滚筒并推动前行,过程中如果配合不当,容易压伤手指,并且操作人员视线存在盲点,安全因素不易控制。在上坡时滚筒容易移位,设备容易倾倒,人手很难推动前行,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凹凸不平的硬底道路时无法进行滚筒铺设。因此,这种方法的弊病是运输速度缓慢、效率低、危险性大。
液压叉车虽然机动性好,但由于其两荷重梁距较小(5T液压叉车梁距为1 000 mm)[1-3],而且没有固定装置,因此在搬运屏柜时,重心易偏移,容易侧翻,也存在危险性大的弊端。
人工搬运方法投入的人力多,需要搬运人员相互配合好,但是由于视线盲区,搬运路线看不清楚,搬运人员容易绊脚,容易引起设备损坏及多人受伤。在屏柜就位到基础槽钢的时候,需要人将其抬到基础槽钢上,屏柜容易压伤施工人员的手指,并且屏柜放下过程中,如果配合不当或者屏柜放偏时,都容易发生屏柜侧翻事故。该施工方法增加了施工人员的劳动量,而且危险系数高。
(1)屏柜设备重心高,在运输过程中重心偏移容易倾倒,作业安全风险大。(2)屏柜一般布置在室内,需进行二次运输,运输作业空间狭窄,不宜使用大型机械运输。
针对变电站屏柜的难题,对众多运输设备和运输方法进行调查和分析,并经过充分论证和实践,自主研制出二次屏柜搬运装置。
变电站屏柜就位安装施工方法是运用自主研制的二次屏柜搬运装置,将屏柜搬运、就位、安装合于一体的一种屏柜安装新方法。该施工方法通过屏柜安装装置实现屏柜自起重,在不采用辅助吊机的情况下,实现装卸屏柜的功能。待屏柜搬运至指定位置时,通过该搬运装置的自起重功能,将屏柜提升至略高于安装标高的高度,将屏柜平移到基础的正上方,然后将屏柜落到基础槽钢上,完成屏柜的就位安装,如图1—3所示。
图1 二次屏柜搬运装置
图2 二次屏柜搬运装置正视
图3 二次屏柜搬运装置侧视
二次屏柜搬运装置制作说明:(1)主体受力材料使用的是六号槽钢,切割1 470 mm一条,1 200 mm 12条,1 000 mm 3条,600 mm两条,425 mm 4条,共21.87 m。切割宽500 mm,长500 mm铁板12块,用于固定千斤顶[4-5]。(2)槽钢连接部位、铁板连接部位、钩子与滚轴连接部位、滚轴的固定螺栓位置打φ13孔,采用M12螺栓紧固[6],支架下方打孔安装刹车万向轮。
(1)屏柜通过两个钩子与滚轴固定,两个钩子与滚轴的角度垂直或接近于垂直,因而可得滚轴与屏柜受力分析如图4所示。
图4 滚轴受力分析
可得滚轴受到的力为:
(2)下面继续对钢丝绳的受力情况(见图5)进行分析,F为钢丝绳受到的拉力。
图5 钢丝绳受力分析
F1取最大值,即屏柜与搬运装置总的重力,结合实际情况,α最大设为60°,即钢丝绳受力F最大值为:
选用钢丝绳直径D=12.5 mm,安全系数5倍,则钢丝绳的最小破断拉力为:
式中:F0—钢丝绳最小破断力,kN。d—钢丝绳公称直径,mm。R0—钢丝绳公称抗拉强度,MPa。K′—某一指定结构钢丝绳的最小破断拉力系数[7]。
对搬运屏柜进行荷载计算(运输工具的受力分析计算),核定搬运装置满足安装要求。施工工艺流程如下:现场勘查,熟悉现场环境,确定搬运路径。编写屏柜安装施工方案,对人员配备及分工、安装方法、风险评估及安全注意事项等进行全面的分析(见图6)。
图6 施工工艺流程
(1)主体受力材料使用的是六号槽钢,1 470 mm一条,1 200 mm12条,1 000 mm 3条,600 mm两条,425 mm 4条。使用M12螺栓固定连接,4个千斤顶通过焊接的铁板用M12螺栓固定在装置上,滚轴通过固定螺栓固定在槽钢上,刹车万向轮通过螺栓固定,使用前需组装。
(2)组装前检查支架各焊接处是否有裂缝,支架各受力梁、主材等在运输过程中有无压弯变形或最后一次使用变形等。检查各受力螺栓是否完好。
二次屏柜搬运装置运用的弊端如下:(1)高重设备在运输过程中重心偏移容易倾倒,存在作业安全风险大的问题。(2)屏柜运输作业空间狭窄,不宜使用大型工机具运输,作业效率低。
由于该施工方法降低了施工人员劳动强度,提高了施工效率,加快了施工进度,进而加快了变电站的建设速度,节约了工期,减少了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为电网的加快建设和电网的安全稳定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