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力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可彩色花液晶显示技术也逐渐成熟,现如今已经在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等现代的电子设备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能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一些实际例子的分析,对新型可彩色化液晶显示技术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希望可以让这项技术更好的服务社会,并给今后的研发工作带来一定的额参考价值。
关键词:创新;可彩色化液晶显示技术;研究;应用
基于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基础上,液晶显示技术也呈现出了高速发展的状态和趋势,这也让社会彻底摆脱了传统黑白显示的模式。现如今,新型可彩色化液晶显示技术用其成本低、实用性强、可视性效果好、方便、快捷等优点,已经在家电、数码产品以及仪器仪表等方面广泛使用,并且成为了在液晶显示行业内的主流技术。本文简单分析了研究新型可彩色化液晶显示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及相应的组成部分,希望可以为其发展带来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一、新型可彩色化液晶显示技术的工作原理
黑白液晶显示屏是新型可彩色化液晶显示技术的光阀,通过程序对液晶显示屏上不同像素点进行控制,进而表现出透光或者闭光状态,在黑白液晶显示屏上COG绑定的驱动IC在对像素点进行控制的同时还能将RGB三原色LED背光的开关控制信号输出[1],并能将背光升级,在RGB三原色LED背光中存在的红、蓝、绿三种LED按照IC输出的开关控制信号有序通断,从而让LCD显示和RGB三原色LED背光通断的时序实现同步和准确的搭配,并将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子图像进行轮流快速的显示,通过人眼对光的视觉效应就可以得到我们需要的彩色图像。图一为新型可彩色化液晶显示技术的混色原理图。
如图一所示,第一排显示的是同一个采用这种新型可彩色化液晶显示技术的液晶模块,在它们下面是不同时间段表现出来的不同效果。左上方第一张图片,指的是在红色的LED灯没有开启之前各个像素点按照已经设置好的程序所展现出来的状态,其中白色为透光,黑色为关闭;其次第二张图表示的是红色LED灯亮起,在像素点的状态设置好之后其形成的红色子图像。以此类推,第三张和第四张图片分别对应绿灯设置好的像素点状态以绿色LED灯开启时的绿色子图像;右边第一张图片和第二张图片对应的是蓝色LED灯开启时的子图像和像素点状态。每当这三种颜色的子图像依次循环显示依次,其时间间隔就成为一帧显示时间。
二、新型可彩色化液晶显示技术系统结构
由图可知,客户端的控制器端口只需要与集成化驱动IC电路进行连接就可以,而液晶显示屏及其他底层控制都只需要其模块内部的软硬件就可以实现,这让编程更加简单,也更加方便客户端的集成化应用[2]。当集成化驱动IC电路接收到外界的信号时,液晶显示屏被开启,同时RGB(LED)背光开关电路输出其控制信号,方便对RGB(LED)背光中的三颜色LED灯进行控制,从而让液晶显示和RGB(LED)背光的时序同步并且得到精确的搭配,实现彩色化效果。在客户端应用时,只需要为集成化驱动IC电路中所对应的LCD像素点寄存器进行赋值,将所要显示的颜色表示出来就能实现液晶显示屏的彩色显示控制。
三、新型可彩色化液晶显示技术的驱动
新型可彩色化液晶显示技术的驱动是一款液晶驱动控制IC。该驱动将COG邦定工艺和液晶玻璃相结合,RGB(LED)背光开关电路只需要利用高频场效应管对其高速通断控制就可以,结构简单并且操作方便。在不需要扩展的时候,就能驱动320列(SEG)*1行(COM)的点阵图形,还能够给RGB(LED)背光系统提供红、蓝、绿三种颜色的控制信号,实现彩色显示的同步控制。
四、新型可彩色化液晶显示技术的接口
客户的控制器端(PC或MCU)直接与驱动IC连接,驱动IC还支持4线/3线SPI接口和8080系列的并行接口。以4线的SPI接口为例,其接口与传统黑白液晶模块所运用的接口一样,所以,可彩色化显示模块能够和常规的黑白液晶模块进行兼容,这样,不仅可以让外部控制更加简单方便操作,也能够让客户端的产品进行快速的更新和升级。
五、新型可彩色化液晶显示技术的软件实现方法
在液晶控制驱动IC内部设置一个1*320*3bit的静态RAM,它可以对LCD上所要显示的数据进行存储[3]。每个像素点都可以利用软件对其所在的行和列进行选择,然后赋值。
结束语:
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新型可彩色化液晶显示技术比黑白液晶模块拥有了更多的优点,成本低、方便快捷等优势更是让其在二十一世纪的平板显示技术中成为了一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技术。此外,构建可视化彩色LED显示屏的基础材料在逐漸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让其生产成本不断的下降,更让可视化彩色LED显示屏的性价比优势突出。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新型可彩色化液晶显示技术必然会成为显示屏产业中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舒适,齐永莲,徐传祥等.叠层方式形成彩色滤光片隔垫物的研究[J].液晶与显示,2017,6(12):956-960.
[2]陈飞,孙长平,崔宝凤,等.基于微控单元的摩擦力测量装置[J].大学物理,2017,5(1):52-55,64.
[3]陈锋,叶一枝,刘家乐.一种新型液晶显示系统的设计[J].自动化仪表,2016,8(4):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