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 卢琦 孙宇
摘 要:放眼全球建筑市场,随着二十一世纪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暖通空调系统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人们享受暖通空调系统带来的方便与舒适的同时,我们发现这一系统在能耗方面存在着颇多问题,尤其是能源的不必要浪费。在强调绿色经济的今天,作为建筑能耗中的大户,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问题成了重中之重。本文首先叙述了建筑暖通节能的重要性,其次阐明暖通能源消耗不合理的原因,并最终给出建筑暖通的节能措施。
关键词:建筑暖通;能耗;变频;节能
1 建筑暖通节能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不断增加以及消耗速率的不断加快,节能的重要性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2018年全球能源互联网大会中世界各国达成一致,强调了实现能源转型,减少环境污染,解决气候问题的重要性,并为此做出努力。分析全球能源消耗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发现,建筑消耗在全球能源总消耗中占较大比例,而建筑暖通又消耗了约60%的建筑能耗。2018年的今天,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空调普及率的不断增加和夏季空调的超负荷运行更是加剧了能源的消耗,由此而来的各种环境問题,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因此,建筑暖通节能技术对于全球绿色经济的发展来说,不可忽视。
2 造成建筑暖通能源消耗不合理的原因
目前,建筑工程中暖通能耗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制冷机组的选择不合理
在暖通空调设计的初期阶段,需要根据当地的气象条件和系统的使用场合以及设计要求来设定整个系统最适宜的温度、湿度、气流速度、洁净度等工作参数。通过这种方式来合理地选择相关的设备,确保整个系统能在最佳工况条件下稳定运行。但是现在来说有些公司在这方面做的并不是很好,他们不经过查阅资料文献等直接凭经验来选择设备。这必然会使得系统的运行工况达不到最佳工况,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能源的不必要浪费。
2.2能源选择不合理
在选取能源方面,首先应做到以选取可再生能源为第一,其次考虑因地制宜,选取较为易得的可再生能源,这样将有效保护能源。例如,在水源丰富的区域可以优先考虑使用水源(河流水,污染水,地下水等)的水源热泵技术。
2.3维护结构的选择不合理
维护结构是连通室内与室外的重要部件,它的性能将直接影响室内温度的波动状况。采用具有节能性能的维护结构,比如相变结构,它犹如是室内外之间的一道屏障,有效地隔绝室外环境因素对室内参数的影响,提高室内舒适度,节约冷负荷。因此通过选择合理的相变结构,会明显改善室外环境和维护结构对室内温度的影响,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效果。
3.建筑暖通的节能措施
3.1变频空调
变频空调是指压缩机可以根据空调房间温湿度等参数的变化自动地调节房间参数,以使得房间参数达到我们人为设定的参数值的一种空调系统。当温度达到设定值时,空调主机会保持这一温度不变的运转速度一直运行,从而减少了压缩机的开启次数,使压缩机保持一定的稳定运行状态,相对于普通压缩机而言,其大大地降低了对电能的消耗,提升其节能率至30%左右。
3.2热泵技术
热泵技术是指通过电能对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低品位热做功,使其转化为高品位热的技术。根据地品位热的种类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地源热泵。由于热泵技术是提取自然界中的可再生能源,在节约能源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贡献。近乎零排放的特性,更是表明热泵技术对环境影响微乎其微,对于环境的保护有着巨大的意义。
3.3余热回收技术
余热回收实际上就是利用空调房间排风的能量将室外引入的新风进行预处理。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对新风进行处理所需要的能量,降低系统的总负荷,提高机组的使用寿命。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可以使能量的利用率得到提高,并且也防止排风污染空气和周边的环境。由于循环使用的特性使得这种技术在生活中使用较多,但其系统较普通空调系统而言较大,增加了初步投资以及回收设备的运行维护费用。
3.4冰蓄冷系统
在生活中,许多人认为冰蓄冷系统是一种节能的系统,但实际上没有节能的效果。它只是在用电低谷期间利用冰的相变潜热进行冷量储存,在白天将储存的冷量释放出来供给房间,这种方式只是缓解了用电高峰期的压力,没有起到任何节约能源的效果,其制冷过程所消耗的能量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因此,对于冰蓄冷系统的节约,它主要体现在节约电费这方面。
总之,目前建筑暖通系统仍然存在着颇多问题,在新能源以及环境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的大环境下,建筑暖通节能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在整个建筑能耗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建筑节能技术的日益完善,在不久的将来,建筑暖通产品定会成为低碳环保产品,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杰.暖通空调节能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5).
[2]安笑媛.探讨暖通空调节能及新技术问题[J].福建质量管理,2015(10).
[3]李秀辉.暖通空调节能优化设计措施探讨[J].科学技术创新,2016(19).
[4]康荣杰.浅谈暖通空调的节能问题与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