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敏轩
[摘要]本文就海绵城市的概念解读,进一步明确基于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市政工程规划的作用,即对生态资源的保护、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转变了排水防涝思路,保持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和减轻暴雨的影响。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工程;规划;作用;措施 文章编号:2095-4085(2018)05-0049-02
1 海绵城市概述
所谓海绵城市,就是通过相关设计手法使城市够像海绵一样,在防雨防洪的同时储存、吸收并下渗雨水,进一步有效利用丰富的雨水资源。通过在道路、公园以及绿化和管道设计中打造海绵体吸收雨水,从而减少城市的洪涝灾害,拯救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也美化了城市环境,实现了城市水体的可持续循环,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
2 市政工程规划的作用
2.1 对生态资源的保护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市政工程规划,能够科学地划定城市的蓝线、绿线等开发边界和保护区域,从而保护河流、坑塘、湖泊等生态资源,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2.2 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
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市政工程规划能够对传统粗放城市建设模式下,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相关技术手段,逐步修复受到破坏的水文循环特征和生态功能,对城市生态空间起到维持作用。
2.3 转变了排水防涝思路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市政工程规划遵循“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改变了原有的传统市政模式——雨水排得越多越快越好。
2.4 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市政工程规划通过渗透、调节、储存等方法,使得径流峰值的出现时间保持不变。
2.5 减轻暴雨的影响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市政工程规划可以降低在恶劣天气下城市排水不畅的几率。通过相关市政工程规划手法减少地面的水流量,保障城市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转。
3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市政工程规划措施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市政工程规划总体思路在于通过河、湖、池塘等水系和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有效打造海绵体。通过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雨水,具体思路要点包含渗、滞、蓄、净、用、排。“渗”:渗透并储存雨水;“滞”:将雨水尽量储存于城市里;“蓄”:采取多种措施蓄水;“净”:净化雨水;“用”:合理利用收集的雨水;“排”:通过管道系统排除雨水。
将渗、滞、蓄、净、用、排这些思路要点运用在市政规划道路、广场、绿地、水体等设计的各个方面,可以有效实现海绵城市建设。
3.1 优化城市道路设计
城市道路是城市重要市政规划组成部分,因此优化城市道路设计,是保证成功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方法。比如在道路两侧的人行道铺设透水式铺装,运用透水砖-透水找平层-透水垫层-基层或是多孔沥青-滤层-蓄水层-原土壤等透水铺装路面结构。
在两侧的绿化带和中分带采取低标高树池方式,实现滞留储存地面雨水,缓解城市的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同时着重考虑道路横断面设计,优化道路与绿化以及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优化道路横坡坡向,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道路径流雨水,将雨水截污处理后引入绿地内在断面设计中,将车行道由中央向两侧倾斜1.5%~2%,通过斜坡使雨水通过重力排放进入雨水口,而绿化带的建造标高则要高于车行道,充分发挥绿化的蓄水能力。
3.2 结合城市绿地与广场打造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通过自然或人工形成浅凹绿地,通过凹面吸收雨水。基于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市政工程规划应该有效的通过绿地与广场打造雨水花园,比如将透水铺装有效的运用在广场铺装中,优化不透水地面;景观用水优先用雨水,并利用景观水体绿化灌溉。
在绿地的打造中,充分考虑绿地对雨水的海绵吸收功能,同时,结合雨水花园的浅凹绿地设计宗旨,将下沉式绿地的标高降低,低于广场周边的标高,形成向心性的具有雨水花园特性的城市广场,充分渗水、排水,有效的实现城市水体循环,杜绝洪涝灾害。
3.3 通过系统调整优化城市水系设计
城市水系在城市排水、防涝、防洪起着重要作用,基于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市政工程规划应该在保护城市水系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通过湿塘、雨水湿地等调蓄设施,连通城市整个水系,同时,城市水系也可以用于过量雨水径流的排放。最后,再结合水系功能定位、现状、岸线利用情况等合理保护、利用和改造水系。
4 结语
本文就海绵城市的概念解读,进一步明确基于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市政工程规划的作用,并結合渗、滞、蓄、净、用、排的思路要点,详细阐述了通过透水铺装和断面设计优化城市道路设计、结合城市绿地与广场打造雨水花园和通过系统调整优化城市水系设计等规划措施。
参考文献:
[1]鞠茂森.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5,(03).
[2]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