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
如果没有亲身到过义乌的市场,你就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个小小的浙中县级市,能有诸如“华夏第一市场”“世界小商品之都”的美名。在义乌国际商贸城,5个区域呈“厂”字形包围着中央公园,全都互相连接起来,如果只是沿着市场里某一层的一条路一直走,沿线不在任何商户停留,穿行完整个商贸城也要超过3公里路程,花上将近一小时;更何况市场总共有多层,每层都有纵横交错的很多条路。想要看完,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各国人士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而这也还不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全部店铺。同时,还有许多看不到的电商交易,正在随时发生。谁能想到,40年前,这里曾经与市场无缘;而今天,“义乌奇迹”让人叫绝。
走进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发展历史陈列馆”的大门,人们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只巨大的拨浪鼓浮雕。这只拨浪鼓从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就在义乌的货郎手里摇响,他们挑着当地特产的红糖到每家每户换鸡毛,形成了“敲糖帮”,换来的好的鸡毛用来做掸子卖钱,差的就沤到地里做肥料。“鸡毛换糖”的“货郎春秋”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
那时,“敲糖帮”发现,用小商品换鸡毛比敲糖换鸡毛更受欢迎。于是,在当地的廿三里集贸市场上,众多的小商品专业商贩开始活跃起来,同时在稠城镇的县前街、北门街先后也兴起了同样的市场。彼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各地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程度并不一样,在义乌,农民从事商品交易还是要被安上“投机倒把”的不当之名的。
看到民众的经商需求,当时义乌政府部门还是在想办法默许农民商贩存在——去外地经商的農民,可以去找工商局办理“小百货敲糖换取鸡毛施肥临时许可证”。但是要进县城摆摊,还是免不了会被禁止。
当年的女青年何海美就遭到了这样的难题。她全家收入微薄,度日艰难。1982年,有一次她的哥哥从部队回家探亲,带来十几张明信片,她想,把这些明信片拿到电影院门口卖了,可能有钱赚呢!结果真的很快就卖完了,她又想法子进货去卖,三天下来,赚了32元,这在当时是挺大一笔钱。尝到了做生意的甜头,她又去卖别的东西,结果某天在街上卖尼龙袜,被县政府“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人员抓了个现行,货物全被没收。她难过地站在路边待了好久,后来看到时任义乌县委书记的谢高华远远地走来,她立马激动地冲上去拦住他,高声质问:“为什么不让我们做生意?”
拦住谢高华,发出同样质问的当地农民并不只有何海美一人。看到民众通过经商改善生活的迫切愿望,谢高华与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冒着政策风险,毅然做出决定,宣布开放小商品市场。通告这项政策的大会上,何海美激动地流下眼泪。
靠着民众和领导的倔强敢拼,义乌从当时政策的夹缝中为自己争出了一条发展小商品市场的道路,后来又提出“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的“四个允许”,让当地人开始放心大胆甩开臂膀做生意。
那时,在义乌县城稠城镇,工商所所长在广播里号召商户“传帮带”一起做生意,人们的热情高涨。1982年9月5日,政府用水泥板搭起两排简易摊位,建成了义乌第一代市场——稠城镇的湖清门小百货市场。1984年,义乌县委县政府提出口号:兴商建县。当年12月6日,义乌第二代市场——新马路市场建成,并更名为义乌小商品市场。1986年9月,位于城中路的第三代义乌小商品市场建成开业,内设4096个固定摊位和1000余个临时摊位。两年后,义乌撤县设市。
城中路小商品市场在全国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各地客商蜂拥而来。1992年3月,国家工商局宣布:义乌小商品市场以成交额10.25亿元的业绩,位居全国十大市场的榜首。同年9月3日,国家工商局批准义乌小商品市场命名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从此,“华夏第一大市”美名远扬。
这一年的11月,拥有1.5万余个摊位的义乌首个大型室内市场——篁园市场开业,这被认为是第四代市场。2002年,新建的义乌国际商贸城一期市场开业,至今总共建成开业五期,成为我国当前国际化程度、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小商品市场。国际商贸城、篁园市场与2013年开业的国际生产资料市场一起,被当地人认为是义乌小商品的第五代市场,截至2017年,总商位数达75000个,总营业面积超过550万平方米,年成交额达1226亿元。
义乌小商品城早已不仅是中国的,而是全世界的。“打造全球最大超市,建设国际购物天堂”不仅是当地的发展理念,也在快速成为现实。
尽管只用十年时间就把小商品市场做成了中国第一,但当时间迈入21世纪,电商的潮水刚刚拍岸时,义乌人似乎还有点没反应过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电子商务学院副教授王巍告诉《新民周刊》记者:最初,义乌的商户对电商是不太理解,甚至有些排斥的,他们觉得电商会抢了他们多年积累下来的实体店铺的生意。“义乌政府在拥抱电商的层面上觉醒得也是比较早的,只是一开始也比较谨慎。最初阿里也来义乌谈过好几次合作,但都没谈成。”然而,随着产业的发展,电商给贸易带来的时效提升、成本下降等诸多好处逐渐显现,不少商户开始“吃螃蟹”,政府也在逐渐研究如何让电商落地。
时势造英雄。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实体商业受到了剧烈的冲击,而此时电商的门是“想关也关不上了”。义乌政府顺势而为,开始推行“电商换市”。“2013年开始,义乌政府决定为60万人提供免费的电商培训,当时是一个街道一个街道地开培训班,推广的力度非常大。”王巍的同事、该学院电子商务教研室主任邱阳回忆说。
实际上,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和采购基地,共汇集了20万余家日用消费品生产企业的170多万种商品,拥有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网货资源。当原先发达的小商品贸易遇上电商这条黄金路径,加上政策的助推,带来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据统计,目前全国零售网商有70%的商品来自义乌市场,而批发网商中这个比例更达到80%以上。
在王巍看来,电商给义乌小商品市场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它的地位从最初的“实体商业的补充”,变成了当前的主导;在义乌市场中开设的实体商铺成为电商虚拟市场的一种背书、一种支持。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自2013年以来,义乌网上交易在数额上已经跑赢了实体交易,从2010年到2016年,义乌电子商务贸易额从250亿元增长到了1770亿元。2017年,电商交易额2220亿元,同比增长25.3%。2018年1-8月,义乌电商快递业务量达16.12亿件,位列全国第4。目前,义乌的电商账户超27.8万户,全市网拍摄影、代运营、创意设计、推广、人才培训、第三方仓储等电子商务配套产业实现集聚发展。
义乌政府打造了官方的“义乌购”电商平台,让当地实体市场的所有商户全部入驻,并为他们提供培训、技术等支持,实现电商全覆盖。除此之外,多元化的第三方电商平台都已入驻义乌,除天猫、淘宝、京东之外,还有拼多多、唯品会、贝贝网、国美、苏宁等,以及纯移动电商如微商城等。据义乌商务局统计,当地各大电子商务平台网商账户总数超过27.8万户。
义乌发达的国际贸易,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得到了更为迅猛的发展。义乌开通了“义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开展班列运邮试点。这里建成了B型保税物流中心、跨境电子商务公共监管中心和跨境保税进口电商监管中心。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的40年间,义乌已经创造了“无中生有”的市场奇迹。
据义乌公安局统计,2017年,义乌共有来自全球199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万名外国友人在此长期工作和生活。他们许多人已经融入了当地,在义乌的市场和街头,随处可见不同肤色的各国人士,有的还骑着非常有中国特色的电动车来回穿行。
义乌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张“国际名片”。2015年12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中非企业家大会上就特别提到:“在我曾经工作过的浙江省,有个小城叫义乌,号称世界‘小商品之都,现在有几千名非洲商人常驻那里,从事中非贸易。”
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11月20日参观义乌国际商贸城时更是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你们商铺面积不大,拓展的却是全球市场;地理位置虽然并不得天独厚,物流却通往世界几乎每个角落。”“我看今天的义乌国际商贸城足以与当年的清明上河图媲美,堪称当代‘义乌上河图!”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的40年间,义乌已经创造了“无中生有”的市场奇迹。不过在研究者和监管者看来,这里同样面临着一些挑战。王巍认为,目前义乌的小商品贸易比较依赖“爆款”,也就是商户通常会判断当前一段时间什么产品热销,全力投入,当这股热度消散后,又投入下一个爆款的贸易。“但是这种‘边走边看的模式风险很大,一旦有一回判断不准,就容易全部身家赔进去很难再起来。”同时,产品比较低端,更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单品的利润率不高,主要是靠量取胜。商户的规模通常比较小,当他们扩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遇到管理制度、管理人才短缺带来的瓶颈,难以进一步做大。
来自义乌商务局电商办的一份公开资料中也表示,义乌电商还存在着跨境电商进出口不平衡的问题,也就是跨境电商主要是出口,进口较少;出口主要是对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较少。
王巍和邱阳都表示,未来,义乌小商品的产品、模式等一定会再升级,但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同时,义乌仍拥有保持其小商品贸易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发展的核心优势,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软环境。
他们指出,义乌一直以来的敢闯敢拼、包容并蓄的商业氛围,让这里成为外来人士经商、创业的乐园。邱阳说,在其他地方一般都是“本地人帮本地人”,而在义乌的市场里,他就看到外地客户和本地商户发生争执时,许多本地的商户都一起为外地客户说话,因为他们觉得在那件事中,确实是客户占理。“客人是条龙,不来就受穷。”他说,义乌的这条民谚很生动地表达了当地人对外来客人的尊重。
邱阳说:不像其他投资圈有较高的“进入门槛”,在义乌,因为诚信体系的建设已十分成熟,各类报价都很透明,有意向的双方不管之前是否认识,也无需中介,“只要在小饭店的桌上一谈,就能确定合作意向”。“这是一个非常适合草根创业的地方。”
“以市场为第一”是当地政府的政策导向,在王巍和邱阳持续十多年的观察研究中,他们认为,这种服务意识是逐年加强的。例如,为了让国际商贸城附近通畅无阻,义乌市政府专门优化了道路和交通系统,基本做到早晚高峰期,该区域也不会出现明显拥堵;在其他城市,集装箱大卡车白天一般是不能进市区的,但为了贸易方便,义乌也对此放宽了限制。邱阳还举例说,曾经市场里有的商户下午4点就关门下班,但孩子所在学校也是下午4点放学,他们来不及去接,于是向学校反映,学校为了方便商户,就把放学时间延后了半小时。
在高素质商业人才培养方面,当地的院校也一直在努力开拓。以王巍和邱阳任职的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就依据义乌市场这块最好的土壤,于2008年在全国的高等院校中较早地开设了创业学院,后来又将这个二级分院加上了“电子商务学院”的冠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直接进入市场实战,是该学院培养人才的显著特色。
在这里的创业园里,《新民周刊》记者看到,教师带领七八个学生开了一间跨境电商小超市,学生们有的负责管理,有的策划营销活动,有的运营店铺的微信公号,有的正在把自己打造成“网红”以期将来为店铺带来流量……虽然现在有所分工,但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把跨境电商的全部流程都实际操作一遍。对于已没有其他课程的大三学生而言,一天扑在店铺上将近12小时,提前领略了创业的氛围。
这样的务实,不仅让这里培养出许多商业大咖,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慕名而来。刚开始一个多月的2018年秋季学期,这所学校迎来了10名台湾籍全日制新生,他们有的是放弃了原先的加拿大本科选择而来;还有一名学生已经在台湾的高校硕士毕业一年,又再选择成为该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一名新生。他们中不少人都表示,希望将来毕业后留在义乌经商。他们的选择,恰是义乌充满希望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