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弄里边不知不觉笼上黄昏的暮色,一列电灯亮起来了。三三两两的男子和妇女站在各弄的口头,似乎很正经的样子,不知在谈些什么。几个孩子,穿鞋没拔上跟,他们互相追赶,鞋底擦着水门汀地,作“替替”的音响。
这时候,一个挑担的慢慢地走进弄来,他向左右观看,顿一顿再向前走两三步。他探认主顾的习惯就是如此。主顾确是必须探认的,不然,挑着担子出来难道是闲耍么?走到第四弄的口头,他把担子歇下来了。我们试看看他的担子。后头有一个木桶,盖着盖子,看不见盛的是什么东西。前头却很有趣,装着个小小的炉子,同我们烹茶用的差不多,上面承着一只小镬(huò)子;瓣状的火焰从镬子旁边舔出来,烧得不很旺。在这暮色已浓的弄口,便构成个异样的情景。
他开了镬子的盖子,用一片蚌壳在镬子里拨动,同时不很协调地唱起来了:“新鲜热白果,要买就来数。”发音很高,又含有急促的意味。这一唱影响可不小,左弄右弄里的小孩子陆续奔出来了,他们已经神往于镬子里的小颗粒,大人在后面喊着慢点儿跑的声音,对于他们只是微茫的喃喃了。
据平昔的经验,听到叫卖白果的声音时,新凉已经接替了酷暑;扇子虽不至于就此遭到捐弃,总不是十二分时髦的了;因此,这叫卖声里似乎带着一阵凉意。今年入秋转热,回家来什么也不做,还是气闷,还是出汗。正在默默相对,仿佛要叹息着说莫可奈何之际,忽然送来这么带着凉意的一声两声,引起我片刻的幻想的快感,我真要感谢了。
这声音又使我回想到故乡的卖白果的。做这营生的当然不只是一个,但叫卖的声调却大致相似,悠扬而轻清,恰配作新凉的象征;比较这里上海的卖白果的叫卖声有味得多了。他们的唱句差不多成为儿歌,我小时候曾经受教于大人,也摹仿着他们的声调唱:
烫手热白果,
香又香来糯又糯;
一个铜钱买三颗,
三个铜钱买十颗。
要买就来数,
不买就挑过。
这真是粗俗的通常话,可是在静寂的夜间的深巷中,这样不徐不疾,不刚劲也不太柔软地唱出来,简直可以使人息心静虑,沉入享受美感的境界。本来,除开文艺,单从声音方面讲,凡是工人所唱的一切歌,小贩呼唤的一切叫卖声,以及戏台上红面孔白面孔青衫长胡子所唱的戏曲,中间都颇有足以移情的。我们不必辨认他们唱的是些什么话,含着什么意思,单就那调声的抑扬徐疾送渡转折等等去吟味;也不必如考据家内行家那样用心,推究某种俚歌源于什么,某种腔调是从前某老板的新声,特别可贵;只取足以悦我们的耳的,就多听它一会儿;这样,也就可以获得不少赏美的乐趣。如果歌唱的也就是极好的文艺,那当然更好,原是不待說明的。
这里上海的卖白果的叫卖声所以不及我故乡的,声调不怎么好自然是主因,而里中欠静寂,没有给它衬托,也有关系。全里的零零碎碎的杂声,里外马路上的汽车声,工厂里的机器声,搅和在一起,就无所谓静寂了。即使是神妙的音乐家,在这境界中演奏他生平的绝艺,也要打个很大的折扣,何况是不足道的卖白果的叫卖声呢。
但是它能引起我片刻的幻想的快感,总是可以感谢而且值得称道的。
1924年8月22日
(选自《玫瑰和金鱼》,明天出版社2015年版)
课内链接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小灯泡亮起来
“但是它能引起我片刻的幻想的快感,总是可以感谢而且值得称道的”这句中,“我”会幻想些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牵手阅读
这篇散文的作者是我们熟悉的大作家叶圣陶先生早期的作品。叶圣陶先生的散文看似平淡,却能反映个人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充分显示了其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
对小学生来说,阅读这样的文章,可能会觉得一下子写这里,一下子写那里,很难明白,或者感到乏味,但是,随着我们不断成长,阅读深度也应该随之增强,不能仅仅满足于浅层次的阅读快感,而要学会走入文字的深处,倾听作者的心声,体会文章的妙处。
比如本文,作者围绕“卖白果”细致描绘了上海里弄卖白果的情景,又由卖白果人的叫卖声引发对故乡卖白果的回忆,对比他乡与故乡叫卖声的不同,浓浓的怀乡之情立刻涌上心头,特别是反复出现的“能引起我片刻的幻想的快感,总是可以感谢”的感慨,不着一字写“思乡”,而乡愁已漫溢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