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栋
一日,笑果带着阿黄坐在路边休息。一个小孩看到阿黄,甚是喜欢,对笑果说:“真羡慕你可以养狗。”笑果说:“我一人在外,有它做伴就不孤单了。你这么喜欢狗,怎么不养一条?”小孩闷闷不乐道:“我是想养,但是爹娘怕我养狗分了心,不认真学习,所以不同意养。”笑果也劝解道:“照顾小狗确实要花费很多精力。”“我不怕,我特别喜欢狗!”小孩说道。笑果一心软,决定帮小孩出个主意,说道:“我给你出个主意。你去找一个狗舍放在你家门口,过一阵子就会有狗啦!”
小孩说:“狗舍是空的,怎么会有狗呢?”笑果说:“你就试试吧,反正也没坏处!”
小孩半信半疑地和邻居要来废弃的狗舍,端端正正地放在家门口。过了两天,村里人看到一个空狗舍放在小孩家门口,就问小孩爹娘:“你家里养狗了啊?”小孩的爹娘刚开始还解释:“家里没养狗,就是小孩淘气,放了个狗舍。”后来他们发现总解释有点儿麻烦,于是就说狗死了。可别人又问,狗怎么死的啊,死在哪里了啊,既然有狗舍为什么不再养一条啊……诸如此类的问题,弄得小孩的爹娘很烦,又想到小孩一直想要养狗,于是真的给小孩买了一条小黄狗。小孩开心极了!
如果不养狗,为什么要有狗舍?如果有狗舍,这家一定养狗。一般人很难逃出这样的惯性思维!所以大家问这样的问题也不奇怪!
从大家问的问题中,我们还能学到一个逻辑学中的概念——“预设”。所谓“预设”,是指暗含在语句中的一种预先设定的信息,在交际中通常表现为双方都可理解、可接受的背景知识。这个概念听着好像很深奥,其实它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请帮我把门打开”,这句话的预设就是门是关着的;再比如,“你上课溜号,被老师抓到过吗?” 这句话的预设是你上课溜过号。如果你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那就等于你承认你上课溜号了。所以你先要想清楚你上课有没有溜号。
我们做阅读理解的选择题时,也会遇到很多这样的预设“陷阱”,所以我们先要判断每个选项隐含的预设是否正确。
这天,笑果路过一户农户,看到鸡圈那儿围了很多人,还听到有争吵的声音,不禁凑上前去一探究竟。只听一位老伯说:“王二,你怎么在工作时间睡觉?这可违反了我们的规定。”一位面色黝黑的中年男子不以为然地说道:“我现在在休息,就不是工作时间,所以我没违反规定!”老伯气得面色通红:“你这是在偷懒,我要去报官!让县老爷评评理!”那位中年男子却狡辩道:“你报官也没用!县老爷那天不是说老百姓是勤劳的嘛!我是老百姓啊,所以我是勤劳的。” 老伯说:“老百姓是勤劳的,不代表你也是勤劳的啊!” 中年男子更加理直气壮:“怎么,老百姓是勤劳的,我就不勤劳了,难道说我不是老百姓吗?” “这这这……” 老伯气得说不出话来,却又不知道怎么反驳。这时,笑果走上前说道:“大叔,你别耍小聪明,糊弄老伯。不能按照你自己工作与否作为工作时间的标准。照你这么说,那商铺的营业时间是不是也要以你的起床时间为标准?”围观者听完鼓起掌来。笑果听到掌声,更有自信了:“还有,你是老百姓没错。不过县老爷说的‘老百姓指的是老百姓这个群体。像你这样懒惰的老百姓可不算在内吧!”中年男子被笑果说得哑口无言,老伯欣慰地笑了。
机智的笑果一下就抓到了王二的语言漏洞!要是按照王二的说法,我还想早上睡个懒觉,半夜来上班呢!还有,王二这么懒,还好意思说自己是勤劳的老百姓!
让老叔我再来帮笑果补充一下吧!工作时间是有明确规定的,比如朝九晚五,而不是按个人意愿规定工作时间。王二却把自己工作与否作为工作时间的标准,明显是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汉语中,有些词既可作集合概念,又可作类概念。“老百姓是勤劳的”这句话中的“老百姓”是一个集合概念,而集合概念所具有的整体属性不一定被它的每个成员继承,比如“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不是每一本书都是进步的阶梯。而“我是老百姓”这句话中的“老百姓”则是类概念。类概念的属性一定会被它的每个成员继承。所以,這两句话不可以相提并论。王二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这日,笑果经过衙门,看到一个小孩惊慌失措地站在衙门口大喊:“救命啊,快去救人啊!”门口的几位衙役急忙跑到小孩身边,问道:“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小孩结结巴巴地说:“我二姨家着火了!我二姨被困在里面,火势很大,邻居又都不在家,二姨叫我来衙门求救!”衙役忙问道:“哪里失火了?” 小孩喘着气说:“我……我……我二姨家。” 衙役说:“我问你具体在什么位置。”小孩答道:“厨房啊!”衙役哭笑不得:“我问的是我们怎么去救火!”小孩着急地说:“你们骑马去啊!”
衙役被小孩气得哑口无言。笑果急中生智,让衙役赶紧骑上马带着小孩指路,才及时赶到小孩的二姨家并扑灭了火。
噜噜夸奖得很到位!不过,我们也要从中吸取教训,在遇到险情时可不能犯这样的错误。小孩说的“二姨家”“厨房”这些词随着说话者的不同表示的意思也许会不一样。所以,我们应该说具体地址,如某某街某某号。我们写作文时也要注意这个问题,在介绍事物的时候要换个角度想一想,这样写别人是否能看懂,不要一味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