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燕 李程丽
摘 要: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最早试图从经济学角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规律的代表性观点,为工人阶级武装起来反抗资本家的剥削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是引领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导向的现实指南。新时代赋予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新的研究视角,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充分掌握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涵;准确认识新时代我国存在异化现象的多重因素;全面探索新时代克服异化现象的路径依赖,对促进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马克思;异化劳动;异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A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9-0044-03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有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1]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重温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异化劳动理论,对于新时代化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克服新的历史特点的异化现象,从而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成色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就是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2]这意味着工人通过劳动创造的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自己,而是作为他的对立物单独存在。全面把握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具体应从以下四个维度分析。
(一)从劳动结果维度分析
马克思指出:“工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2]“他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与工人劳动能力的分离为劳动产品和工人的异化奠定了基础。一方面,生产资料与工人劳动能力的分离必然导致工人的绝对贫困。工人如果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就无法获得相应的生活资料,从而工人的基本生存问题就难以解决。另一方面,即使工人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实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能力的结合,所获取的劳动产品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只能保障为资本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但是相比资本家,工人付出的劳动最多,占有的劳动产品却最少,造成了工人的相对贫困。
(二)从劳动过程维度分析
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2]工人在生产活动中的异化是工人和劳动产品异化的前提,劳动产品的外化是劳动活动外化的结果。劳动活动的外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工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否定自己,使自己在物质方面得不到满足,精神上不断摧残。二是工人的劳动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被迫进行劳动,劳动不是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是为资本家创造了进一步剥削自己的物质财富。三是外在的劳动使产业工人的自身惧怕劳动,由于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压榨,致使工人的劳动无法获取全面发展的生活资料,从而造成了劳动工人和劳动活动的异化。
(三)从人的类本质维度分析
马克思认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生产活动,本身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而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2]即人的类本质就是劳动,“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2]异化劳动使人自主、自由的劳动活动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把人能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劳动转化为仅仅是为了维持人基本的生存需要。尤其对于工人而言,长期从事专业化的分工生产活动,使其自身的全面发展受到严重束缚,以至于从事生产活动也仅仅是解决了生存层面的温饱问题,而发展层面的相关问题却难以得到落实,因而导致了劳动者与自身的类本质相异化。
(四)从人的社会关系维度分析
马克思认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2]由于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其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人与自身的劳动成果、劳动过程和人的类本质的異化也就必然导致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异化。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看,资本家为了保障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断剥削压迫工人,导致资本家财富的逐步增长与工人的渐进贫困是同时发生;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看,在利益的驱动下,必然会展开恶性竞争,从而导致其内部关系的异化;从工人内部来看,工人迫于谋生的需要,也会因生存问题而进行斗争,这必然会影响稳定社会关系的建构。因此,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异化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最本质的特征。
二、新时代我国存在异化现象的多重因素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产生有特定的历史背景,但是与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也有紧密的联系。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3]因此,新时代我国只有积极克服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异化现象,才能实现更长远更持久的发展。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是异化现象生成的根本因素
基于我国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尽管在生产关系上实现了质的突破,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仍是影响人民获得感提升的核心因素。新时代,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但由于相关的体制机制正处于改革的新阶段,市场经济部分制度的不完善致使具有新特点的异化现象滋生。
从资源配置的环境看,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导致经济主体对利益盲目崇拜。市场经济一定程度上就是竞争经济,不同主体在利益驱动下,钻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不完善的空子,利用工人的辛勤劳动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一方面,商家诚信的缺失导致工人创造出的劳动产品因质量问题而威胁着工人的健康水平和消费需求。这表明,新时代虽然我国解决了工人和产品的异化问题,但又出现了产品供给质量和工人消费需求异化的新现象。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动力,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但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在很多领域的体制机制建设还不够健全,这就导致了拖欠职工工资、非法雇佣劳动力、贪污腐败等异化现象的产生。产业工人在为城市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自身的利益却得不到保障,更无法融入城市和市民享受同等的社会福利待遇。
从资源配置的目标看,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引发政府与市场的缺位。新時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建设带来重大成就的同时,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也使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系不明确。一方面,市场在我国发展的很多环节中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充分,例如农村市场不发达、市场缺位导致农产品价格扭曲,从而使农民创造的农产品与农民的利益相异化。另一方面,政府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导致农民与其自身的生产活动相异化。因此,新时代必须通过完善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来克服具有新特点的异化现象。
(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异化现象生成的主要因素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异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已严重影响小康社会建设的质量和现代化强国的成色,并且致使异化现象在较为贫困的地区不断蔓延,影响了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提升。
从不平衡角度来看,一是城乡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不平衡,由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转移,形成了以牺牲农业农村利益换取工业和城市发展的格局。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农村是城市发展的蓄水池,农民为城市建设提供劳动力,但是农民的根本利益却长期得不到保障。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不平衡。从水、电、路、房、教育资源、社会保障、医疗水平等指标来看,农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冰花男孩”揭露了农村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资源严重匮乏,造成了发展成果无法惠及农村的新异化现象。三是农村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农村的发展相对滞后,我国发展成果本该惠及不同地区,但由于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的因素,导致社会发展的初心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相异化。
从不充分角度来看,一是农业发展的不充分,我国的农业在国际上竞争力趋弱,农业的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已经面临着土地过度耕作、生态环境承载力到达极限的双重压力,导致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的发展需求相异化。二是资源利用得不充分,现阶段我国在循环经济的探索方面相对比较落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与资源浪费的异化现象同时并存。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不充分,例如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农村互联网资源匮乏形成鲜明对比,农业农村农民为国家整体现代化进程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很多农村地区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仍然得不到满足。不少偏远地区的农民甚至无法解决基本生存问题。这些新时代的异化现象已是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掣肘。
(三)雇佣劳动的普遍存在是异化现象产生的客观因素
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精准研判,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即将开启新征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意味着党中央仍会以发展经济来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意味着仍然会通过规范企业用工制度来鼓励私有制企业的发展;也意味着雇佣劳动制度仍会普遍存在,这也为异化现象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但是,必须科学把握雇佣劳动制度和异化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必须科学认识雇佣劳动制度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的积极作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和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雇佣劳动必然存在。对我国很多劳动者而言,劳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为了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国的社会制度、经济运行的现实状况与资本主义社会有明显差异,“雇佣者”和“被雇佣者”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我国部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导致“雇佣者”和“被雇佣者”间的异化性质没有根除,非法雇佣劳动力,拖欠工人工资,不依照合同为劳动者提供“五险一金”等异化现象大量存在。从表面上看,这是由雇佣劳动引起的,但实际上还是由于我国的制度供给偏于落后,致使企业仍将自身利益置于首位,缺乏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进而导致部分企业的劳资关系较为紧张。因此,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党中央应通过制度供给的现代化来完善劳动用工制度,从源头上克服具有新特点的异化现象产生。
三、新时代我国克服异化现象的路径依赖
基于新时代我国存在的异化现象具有新特点的现实背景,党中央在克服异化现象的政策选择方面也呈现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基于对新时代我国异化现象产生的因素分析,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构建和谐共生的劳动关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是主要路径。
(一)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是克服异化现象的核心引擎
新时代异化现象的存在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例如,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同时面临转方式、调结构、换动力的新挑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去产能、去库存等方法的实施,导致工人失业和企业劳动短缺并存式的异化现象产生,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新时代克服异化现象的主要驱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3]新时代通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克服异化现象,应该从市场、政府和微观主体这三个方面同时发力。从市场角度看,企业在充分利用市场活力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时,更应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充分考虑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同时应把部分投资项目转向农村贫困落后地区,让贫困地区的人民也能享受发展成果。从政府角度看,政府在通过简政放权提高治理能力的同时,更应该逐步完善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制度供给的现代化杜绝具有新特点的异化现象的滋生。此外,各级地方政府的领导干部更应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加大对失业人员、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从微观主体角度看,一方面企业家应发挥企业家精神,在用创新精神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更加注重发挥社会奉献的精神。另一方面,职工在通过劳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更应该从长远来规划企业的发展。只有市场、政府和微观主体集中发力,才能营造良好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氛围,从源头上遏制异化现象的滋生。
(二)满足人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克服异化现象的主要任務
新时代异化现象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其不仅期待更高的收入,而且渴望更满意的教育、更齐全的医疗设施、更稳定的社会保障、更宜居的生活环境。但是,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阶段,基层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仍然较低,农业转移人口仍然无法享受和市民平等的社会福利待遇,农民工的孩子仍然无法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这些异化现象的存在,主要还是我国在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基层劳动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在未来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不断满足基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国家的重要着力点。
在经济发展方面,尤其是贫困地区,不仅要为其提供充足的物质生活资料,而且要注重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在政治参与方面,应不断满足基层人民对政治参与的诉求,通过不断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来增强其政治参与感;在文化繁荣方面,相比城市而言,政府为农村提供的精神文化产品比较匮乏,因此,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文化方面的投资,为农民提供相对富裕的文化产品,通过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来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社会建设方面,新时代我们应该牢牢抓住农民和农业转移人口这个关键主体,逐步满足其在收入、住房、教育、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让其在为城市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能够及时享有和市民同等的待遇;在生态方面,由于我国对资源环境过度开发,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过度紧张。因此,在现代化建设中,应该着力构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局面,打好蓝天保卫战,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对立现象,进而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
(三)构建和谐共生的劳动关系是克服异化现象的重要抓手
雇佣劳动制度的存在是新时代促进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度变革时期,投资者、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身份转换意识还较为欠缺,不同利益主体互相作用的条件还不够成熟,也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关于劳动用工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近30年的新时代,国内的劳动关系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性等特点。尽管劳动部门在协调劳资关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近几年来的劳资纠纷仍有爆炸式增长的趋势。因此,新时代构建和谐共生的劳动关系是克服异化现象的重要着力点。
新时代我国劳资关系逐步演变为投资者、管理者、一般员工、工会和政府有关部门等多元主体关系,仅靠政府的作用难以处理好涉及多元利益主体的劳资关系。因此,新时代应着力构建多元共建的劳资关系格局。投资者应承担利益分配职责,经营管理者与员工承担具体营造和谐劳动关系活动中的共建职责,中介组织发挥理念指导与风险分担作用,给予如管理专项外包、支撑型派遣、轮换式配置等专业支持;工会、行业协会、企业联合会等团体则可分别利用代言、引导与信息反馈的方式,完成各自的协调职责;政府部门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要主动设计实现劳动关系和谐共生的新方案和新秩序。这种多元共建的中国特色和谐劳资关系模式,是新时期克服劳动过程中异化现象的重大选择。
(四)坚持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是克服异化现象的价值导向
新时代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根本上解决了发展为了谁,发展向何处去的问题,为新时代克服异化现象提供了价值导向。由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倾斜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决抵制“富者累巨万,贫者食糟糠”的现象,绝不允许违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异化现象肆意蔓延。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生活在伟大祖国的人民能够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旨在让贫困地区的人民能够充分感受到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巨大转变。共享发展作为消除新时期具有新特点异化现象的重要路径,一方面,从主体的角度来看,人人共建是实现人人共享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企业、社会组织、政府、个人在共建的过程中,积极地投入到相关的建设中。另一方面,从体制机制的角度来看,应充分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和程度,逐步破除影响共享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以公平收入为导向的分配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的保障制度,织密实现共享的社会保障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4.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