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彬 张巧红
[提要] 本文在当前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面临一系列问题情况下,提出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应与时俱进、逐步完善,指出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应覆盖全面并突出重点,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以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为例,采用专家打分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统一的方法,为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做出一定的说明,为实际运用提供一定的借鉴,并提出一定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
项目来源: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院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研究”(项目号:17SKG278)
中图分类号:F239.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8月22日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区别于一般企业审计的、针对高校内部中高层干部而进行的考核干部任期表现或用于评估其任职依据的经济责任审计,从其由教育部明文要求而被正式推出以来,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经历了近20年的摸索路程,如今普通高等院校经济责任审计逐步走入正轨,经济责任审计的施行与评价体系逐渐深入人心。教育部也不断出台新的规定、要求改进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对高校等领导干部的监督及对审计事业的指导,2016年印发的《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由摸索起步阶段逐步进入有序推广及不断完善阶段,为我国高校选用人才、监督考核干部、促进廉政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国内关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多集中于本科院校,以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的并不多,况且两者不管是在办学规模、组织结构还是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不同,这也决定了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方法实施、结果评价等方面存在显著区别。从财务管理模式来看,本科院校一般实行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而办学规模相对小了很多的高职院校就不一样,由于其组织结构与本科院校相比简单很多,因而一般实行统一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即学校只设一级财务部门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进行整个学校的所有财务管理、经费收支、预算及决算,其他任何二级单位没有独立的财务管理权力。因而高职院校在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下,其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肯定与本科院校存在很大区别。另外,从审计人员队伍建设方面来看,本科院校一般都有设置专门且独立的审计部门,并配有专业的审计专家和能胜任审计工作职责的工作人员。而高职院校与之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不仅尚未建立独立的内审机构,审计人员在胜任能力、专业技能上也有待提高。可见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缺乏足够重视,急需加强审计人员队伍建设及专业能力的提升。只有准确认识并区分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现实差别,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现对症下药,为我国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提供建设性指导意见。
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及评价体系作为参考,在实际经济责任审计实务中各高职院校缺乏统一的指导方法。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构建出适合且适用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方法框架,通过层次分析法的设计及APH软件的运用为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建立一套合理的评价体系及评价模型,为其在实务操作中奠定一定的基础。
虽然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09年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中特别列出了关于高校内部审计的详细指南,制定了统一的指导思想、详实全面的审计内容、具体的评价方法以及对审计实施人员的要求等等,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标准很难统一、评价体系无法具体适用这些问题,特别是审计队伍思想局限、素质有待加强等问题造成高校内部审计的执行力度缺乏、审计评价有失应有的效果,谢卫华(2011)、宗燕(2016)也指出审计意识的淡薄导致了经济责任审计对评价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和体系,以及审计结果运用的不重视。从理论上讲,任中审计或者先审后离是充分发挥审计作用、实现对被审计人员的监督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然而实际中,高职院校大多在领导干部换届或离任时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这种先离后审的方式严重降低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作用和应有的价值。实际上,经济责任审计是绩效审计的人格化,但目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过于关注被审计人的账面财务收支,而忽视其运用资源的效率及其实际产生的绩效甚至背后隐藏的管理问题。
另一方面,与存在上述问题的普通高校相比,起步较晚、规模相对更小的高职院校以及由中专院校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其不仅在审计工作中存在上述问题,还面临经验缺乏、审计组织不规范、审计队伍建设不匹配等问题,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和评价面临更多困境。由于审计人员经验不足或专业水平不够,加上高职院校自身情况更复杂,面对一些无法拿捏的情况,审计人员无法施行可操作性的评价细则,审计内容较难把握。张金凤更是从新常态下加强党政廉风建设的形势要求出发,指出高职院校在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运用上不应忽视,应该从根本上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加强干部队伍的审计意识,而不是走过场、没有实际意义。相反,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整改,推动改进工作的开展,真正落实以审促改的目的。
(一)评价内容。关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内容,现实情况中多包涵被审计人财务管理及秉公廉洁情况等方面,霍芳艳、丁伟雄将部门发展情况指标、执行学校重大经济决策情况、部门财务管理情况及廉洁从业情况概括为经济责任審计的主要内容。推动本单位科学发展情况、效益情况,也被认为不可忽视。李强认为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从依法行政、管理控制、重大决策、遵纪廉政、工作业绩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构建。总的来说,经济责任审计是对被审计对象在其任职期间所作用于其任职部门的一切行为的评估,包括被审计人所作的所有经济决策及其效果、所实施的管理行为、是否遵纪守法、是否合乎制度规范等全方位的考察,从而为其工作考核评估提供依据也为后续继任者提供初始对照信息。
总体来看,我们可将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部门发展情况,包括被审计人所任职部门的计划制定及达成情况、教育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即效益情况、长效投入情况等;二是财务管理情况,包括预算编制、执行情况、各项费用支出情况、资金资产管理情况及专项经费使用等等;三是内部控制情况,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实行情况以及重大决策的执行情况等;四是廉洁自律情况,包括个人违规违纪情况以及单位违规违纪资金情况等。虽然在实际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内容包罗万象,但大体离不开以上四个方面。
(二)评价原则。由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没有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实施细则未作详细指导,高校在实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时具有较大的自主性,这就要求各高校应在统一的原则指导下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审计工作中应始终贯彻客观、严谨的工作态度及工作原则,祝君、王丽萍指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应遵循系统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及可比性原则。江林、邹小娟还提出应体现科学性、重要性的原则,并兼顾效率,保证权责一致以及注重定量分析的原则。陈卓归纳为科学与效益并重、权利与责任对等以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本文将高职院校院长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原则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独立和权威性原则,指评价指标应该具有较大的权威性,能独立对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进行全面评价,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二是重要性原则,由于对被审计人的评价是全方位且复杂的,在选取指标时应有所舍弃,重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三是客观公正原则,是指评价指标应具有客观反映被审计人实际情况能力,评价结果能获得被审计人及审计方的一致认可;四是权责一致原则,在选取评价指标时,不可忽视对被审计人任职职责的考量,将被审计人的权利与责任对等;五是定量分析的原则,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仅仅是定性的,也应该是能定量地评估,对指标进行定性与量化相结合地考核。
(三)层次分析法的设计。目前,我国学者提出的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主要有模糊聚类法、灰色评估法、层次分析法等。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各层次指标及其分值都是确定因素,且层次分析法可以科学确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各个层次的权重及具体分值,操作起来简单方便,决策者会相对轻松地获得,了解并进行分析。故本文认为关于高职院校院长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方法采取层次分析法与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法较为适当。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中层次分析法的应用,首先是构造层次结构模型,为经济责任审计建立恰当层次并选取恰当的指标,如图1所示;再构造判断矩阵,在获得专家打分后通过专业的APH软件为各指标分配合适的权重。(图1)
构建出判断矩阵之后将进行一致性检验,只有当一致性比率<0.1时才通过一致性检验,该权重结果才有效,即可根据判断矩阵得出分配各指标的权重比例,最后根据审计结果为各层次指标打分,并根据权重计算加总各层次的得分即可得到最终评分,从而对被审计人进行评估。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并借鉴已有文献关于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本文在关于我院院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方法设计中,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三层指标体系,详见表1所示。(表1)
以第二层次为例,在将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时,我们参考宋莹通过专家打分法分配权重,向我校审计处及财务处、校长办公室等相关人员,加上兄弟院校相似人员共30位有经验、专业性较强的人员发放调查问卷,进行专家打分从而得出各指标的权重。通过对30份调查问卷去除极值并取均值,得到各层次指标的判断矩阵。表2为第二层次的判断矩阵。(表2)
判断矩阵构建后,通过APH软件,输入该层次的打分等级,即得到各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比率(0.03)。同理,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及一致性比率均可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结果显示各层次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得到各层次指标的分配权重后,即可得出最终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估结果。根据前文表3的打分细则,在对我院院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对各指标进行打分,详细得分如表3最后两列所示,最终得分为95.87。其中,财务管理方面得分最高为62.73,部门发展方面得分6.17,内部控制方面得分9.83,廉洁自律方面得分17.15。(表3)
最后,审计工作组应根据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程中的实际情况、发现的问题完整呈现出来,编制审计报告,对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出具最终的审计意见,对于各项评价指标中所反映的问题一一列出并要求被审计对象给出反馈意见,将审计结果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
本文从当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出发,指出高职院校在经济责任审计上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出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应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审计内容应覆盖全面并突出重点,审计方法应具有针对性,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以我院院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为例,采用专家打分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统一的方法,本文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我院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最終得出了院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考核分数以及各模块的考核结果,为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做出一定的说明,为实际运用提供一定的借鉴。各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进行层次分析前选取适当的指标,可增加也可减少相应指标,构建属于其自身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模型,再结合专家打分法及APH软件的运用,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本文在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研究及具体审计实务操作中总结了如下建议:
(一)在审计准备阶段,要全面搜集审计相关信息。在审计开展前应对审计人员进行述职报告,让审计人员初步了解被审计人所在部门大致情况。
(二)在审计实施阶段,要把握审计工作的重点。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要着重审查被审计人廉洁执政的情况、被审计人财务管理情况以及工作目标达成情况等,并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审计效率。
(三)在审计实施阶段,要合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在运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与被调查对象所在部门的情况,适当增减审查指标,根据各岗位的性质、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和各领导的经济责任,合理规划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侧重点。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并借鉴他人优秀做法,完善本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体系。
(四)在审计完成阶段,要加强复核和结果落实。为避免由于审计人员可能存在的专业判断不当行为造成审计评价不准确,审计人员要撰写出审计报告意见征求稿,与被审计人员及其所在部门进行沟通,交流意见。对于存疑的情况,审计人员应进一步复核,并及时修改审计报告。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違规违纪或其他不良问题,应及时做出处理,将结果落到实处。
主要参考文献:
[1]蔡玥.关于高职院校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J].财会学习,2017(8).
[2]陈艳.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成因和防范措施[J].会计师,2014(1x).
[3]陈卓.基于反腐倡廉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6(22).
[4]丁鸿利.高职院校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探析[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1).
[5]霍芳艳,丁伟雄.高校内部办学单位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研究[J].河南科技,2013(17).
[6]黄勇,查道林.基于灰色层次分析法的大学院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J].财会通讯,2010(16).
[7]江林,邹小娟.高校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6.27(4).
[8]李成文.高职学院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6(30).
[9]李强.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难点及对策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10).
[10]彭白颖,龚宏富,陈建平.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研究[J].商业会计,2016(11).
[11]宋莹.高校内部审计评价系统的构建及应用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33(2).
[12]宋莹,杨柏冬.层次分析法在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的应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4).
[13]王涛,林丽雪.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会计之友,2014(14).
[14]王亚荣,冯民柱.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几个难点问题及对策探讨[J].当代经济科学,2011(5).
[15]吴宁.试论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改进[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
[16]谢卫华.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探究[J].会计之友,2011(29).
[17]袁逸剑.高职院校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研究[J].经营者,2015(4).
[18]张金凤.新常态下高职院校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7(20).
[19]祝君,王丽萍.健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思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5(7).
[20]朱守真,王雷,李嘉明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基于教育系统的探讨[J].会计之友,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