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公园特色化发展探索

2018-10-24 09:16:38
山西建筑 2018年27期
关键词:深圳公园景观

陈 林

(赣南师范大学,江西 赣州 341000)

0 引言

深圳市,从1978年建市以来,一直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是国家综合改革的自主创新与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深圳市政府在2018年的工作报告中确定新发展目标: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成为创新发展的引领型全球城市。创新历来是深圳发展的根基,在引领全国经济建设的同时,在推进深圳市绿化规划建设管理方面,深圳也起到排头兵的作用,深圳市委市政府重视保护生态绿地资源,合理利用海岸线资源,重视建设优良的生态环境,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决策部署,为深圳市经济特区园林绿地系统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平台和资金保障,在国内率先走出一条具有深圳地域性特色的城市景观发展之路,截至2017年,深圳公园数量达921个,但“深圳数量”不代表“深圳质量”,因为深圳在地理位置、交通运输、人力劳动资源、社会因素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聚集,城市化建设在有限的空间体系内迅速扩张,因此生态园林绿地系统的城市化建设担负着比其他地区更为严峻的挑战。

本文就深圳绿地系统分类中的园林建设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交流和探讨。

1 深圳公园建设发展现状

2004年深圳市颁布实施了《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2004—2020)》,按照市民在一定时间内的可达性和公园不同的功能分类,绿地系统规划明确了三级公园体系: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和社区公园。公园作为城市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一方面,“城市绿色肺”反映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作为城市的娱乐空间,创造生活的乐趣。

深圳公园建设发展对比其他国家城市,现状存在: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深圳建园保护力度不够,缺少科学规划布置的合理性;建设水平不高,前瞻性不强;缺少精品以及有特色主题的公园;精细化程度不够,同质化明显;缺少工匠精神、场所精神等等问题。

2 存在问题总结

1)公园体系中“郊野公园”的建设,主要是保护和科学利用非建设用地和生态资源,属于公益性公共设施,另外,深圳市在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满足居民的生态需求,但从深圳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5)中相关数据资料显示,从不同年度的卫星影像和景观要素分析来看(见表1):随着持续开发和全域城镇化的发展,山地景观以连片为主走向逐渐破碎,土地、园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草地、林地明显减少,城区绿色空间分布不均匀,整体绿量明显减少,早在2008年时,广东省建设厅下发文件指出,珠江三角洲具有城市划界的区域绿地比例,其中规定深圳绿地比例不应低于20%,可这仅是个最低下限标准,而西方国家是极早就确定城市边缘的,不会像深圳一样,随着城市快速扩张,对于规划区范围外的土地的使用和保护都像“圈地运动”愈演愈烈,同时,现有的规划机制对于非建设用地存在缺少科学系统的评价、指导和控制措施,对于生态资源的空间利用不科学等问题。

表1 2009年、2013年深圳市景观斑块数、面积、景观比例对比

2)目前已建公园出现共性总结问题:设计前瞻性有限,建设标准不高。在植物配置方面,没有很好的塑造空间感、视觉景观感不够,缺少细节的考虑,部分植物老化、退化严重;景观水体出现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植被缺失、驳岸生硬;景观草坪在不同的公园不同程度的退化,土壤板结、浇灌系统不完善。

3)缺少精细化建设的特色主题公园。目前深圳大多数已建成公园像羊台山、梅林山、塘朗山等公园都是以休闲活动广场和标识牌坊内容形式存在,缺少特色体验感,大部分变成“市民客厅”或“广场舞厅”;虽在大力创建特色主题公园,但特色主题理解肤浅,同质化明显,缺少从色彩、结构、材料、装饰、风格等元素来构建场所精神,更进一步的造成景观形态的模糊表达和城市公园风格的不清晰定位。

4)我国的城市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三个大层面体系。绿地系统规划宏观层面的把控是在总体规划的专题规划阶段;分区规划中,一般会先确定其他功能分区的用地规划,再来考虑城市绿化用地;像三级公园的建设落实要到详细规划里的控规这一级,这中间从规划编制到实施再到管理,缺少严密科学的指导管理,过程繁琐脱节,距离甚远。

3 规划方案经验借鉴

国际上公园发展趋势:

1)注重生态环境的再生修复和保护。如新加坡获得2012世界建筑节年度最佳景观设计项目的碧山公园,公园和河流动态整合,将混凝土水渠改建成蜿蜒自然的河道,以适应河流系统固有的动态过程,同时融入了雨水管理设计,增加湿地生态系统和亲水空间;首尔的清溪川,按照河川的自然走向进行改造修复,并结合历史文化和现代特征,为市民提供自然性的、亲和性的休憩空间;还有斯坦福的米尔河,改造修复公园的水栖和陆生环境,以增加生态可持续性,并引植当地绿植,沿河岩展开多条人行小道串联周边社区。

2)注重专类主题公园的空间趣味体验感。如利用原址的独特地形,因地制宜而建造的世界第二大花园加拿大布查特花园;还有以地形来表现设计主题的苏格兰宇宙思考花园;还有百变的雕像来表现设计主题“人的生与死的”维格兰雕塑公园。

3)在传承上注重城市历史和发展记忆。比如纽约的高线公园,是在对铁路修复的基础上建设的,这里保留了原来的铁轨,成为一个纽约的文化标志,使公共空间的艺术性和开放性更加饱满,使社区环境更加融合。

4)注重公园内部多功能空间的融合。比如说:巴黎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原址是牲畜屠宰厂及批发市场,经过改造,建成了十个不同主题的花园,周边又同时开设科学城、塞马俱乐部、影院、市场大厅、音乐学院等多方面相结合的开放性绿地。

4 实践中的探索

1)增加立体绿化空间来完善三级公园体系。立体绿化有利于游憩网络的构建,比如: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和增加屋顶、建筑表皮绿化以构成更加立体丰富的游憩空间以及绿色通廊等慢行系统组成可达性更高的视觉通廊和游憩空间,具体策略上,我们可以通过:a.可以对具有建设和开放条件的建筑体实施屋顶绿化改造,由政府监管,为居民创造更为多样化的游憩空间,以纾解其他各类公园压力;b.城市慢行体系中重要的步行节点或空间界面,可增加表皮绿化、道路绿化设施、本土植物趣味栽植等方式,结合慢行设计对其综合改造,以增加其景观意象的舒适性和趣味性。

2)增加地域特色的表达,展现山海城市特质,打造完整的生态体系。城市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大自然的对立面,而如今,需要将二者融为一体,并结合地域明显的自然属性、独特的人文性、差异性和系统性特征,以增强城市的韧性和地域特色的表现。深圳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有长达230 km的可利用海岸线原生植物分布以常绿乔木为主,地带性灌木为辅,在多种自然因素下,深圳形成多中心带状山海城市形态,兼容滨海城市特点和亚热带城市风貌。公园是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要表达载体,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a.利用深圳山海城市特质,从南山区西部的海上世界到东莞边界的东宝河口以及东海岸的整个空间,沿着海岸建造各种特殊主题公园,既承载着历史记忆和人文关怀,又体现了科技创新,提供时尚的空间和艺术设计,在注重生态修复的同时,提供市民活动场地;另外,可整合大小南山及周边历史文化资源,打造趣味多样、居民深度参与的浏览路线,比如低冲击的远距离骑行路径。b.在自然生态湿地的基础上,促进湿地公园的建设,然后结合花卉的景观,为公众创造一个自然而有趣的景观,为观鸟提供场所;此外,还可建立湿地博物馆来展示湿地的奥妙。

3)建设具有场所精神的特色主题公园。城市公园应辩证分析场地组成要素,并结合周围的自然特征、建筑或建筑空间结构,保留具有园林场地建设和管理价值的特定元素,延续时代记忆感;引入国际元素和时代流派,构建体现“设计之都”艺术品位的现代园林艺术,打造具有时尚品味的艺术设计主题公园,彰显先锋城市精神,比如:主题特色为时尚体育,可建设水上运动、极限运动、街头绘画等活动。为儿童设置趣味、多样的儿童游乐主题公园;或反映时代建筑特色的历史记忆主题公园;同时还需要结合公园的特点,比如:矿山公园、地质公园,完善自然科普教育体系。

4)我们需要缩减规划编制到实施再到管理的过程繁复度。我们可以对规划设计过程中的各个流程加设政策设计引导,将生态政策和土地空间利用结合在一起。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控制落实好城市发展的“基本生态控制线”“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的控制线”;设定各类非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导则,提出具体的开发准则;可详细编制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更为详细实施依据的实施细则,细化未建和在建项目的监管要求;建设严谨完善的与城市规划平行和互动的城市开敞空间规划体系。

5 结语

城市公园建设作为城市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直接影响城市化发展进程。我们须借鉴国内外城市建设先进的理念和实践经验引导深圳地域性特色的城市景观发展之路,为居民提供更惬意的人居环境,为深圳生态宜居和创建森林城市的建设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深圳公园景观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5:26
景观别墅
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 05:27:54
火山塑造景观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现代装饰(2020年11期)2020-11-27 01:48:12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在公园里玩
小太阳画报(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深圳
汽车与安全(2016年5期)2016-12-01 05:21:56
深圳医改破与立
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4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38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