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振华
我们通常把具有“生物性、情境性与激动性及短暂性”的情感称为“情绪”,为人之“低级情感”;而把人之带有“心理性、社会性与深刻性及恒久性”的情感称为“感情”,为人的“高级情感”。那么,人之高级情感又可分为几大类别呢?
自尊,即尊重自己,换言之:以自身、自己为尊(尊敬、尊贵),且确立与保持自我做人的尊严。这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属于人的一种高级情感。那么,人之所以为人的自尊感是怎么产生与表现的呢?
首先,人最初的性别之欲使人借衣饰把自己性别特征之羞恶部分加以遮掩,把自己性别特征的美好部分加以衬托,从而当人直立行走于天地万物间的街市与道路上时,产生“天生万物,以人为尊”的愉悦、自赏的心理体验。反之,人就无“自尊”可言了。而人之“性别之欲”也使人产生“自身为男人而尊、自身为女人而尊”的愉悦心理体验,且在其后组合的家庭里,男子产生“自身为丈夫而尊”,女子则产生“自身为妻子而尊”之快乐心理体验。
其次,人之“生育后代之欲”的满足,使人有长幼之别,且使长者产生“自身以长者为尊”快乐的心理体验。如此而知,人以自身的性别、身份、地位为尊,且形成与保持自我做人的人格尊严,并以此为快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自尊感”。
人有求偶之欲,而求偶之欲则是男女生发情爱的始源。其表现为青年男女相见、相处中能被对方的容色、体态所吸引而有“性感”。又以此为前提,男女间在相处中又被对方的容颜、肤色、体态所激发而产生“愉悦感”(即美感),此属于心理感受,比先前的“性感”高了一个层次。再以此为前提,男女相处中又被对方的性情、气质及人格素质所吸引,所感动,彼此间能在思想感情层面上沟通,达于和谐,即彼此在心理上能相容,在心理上感到满意而喜悦,从而产生一种“亲切感”。
而此“亲切感”与之前的“性感”、“愉悦感”交织于一起,就会使男女彼此间的内心产生深切的喜爱之情。
人之男女相爱而终成眷属,继而有“生育后代之欲”,而子女的出生使人喜悦、快乐,随之产生“长幼之天性之爱”(自然天生的),即因血脉相系而产生的“亲子之爱”。
应该在此说明的是:血脉相系是父母亲子之爱的内在因素,而相似于己是父母亲子之爱的外在因素。相似于己指子女因生物遗传在身体、容貌、气质及性情甚至于举手投足与父母相似、相近的特征,而此就会使父母感知到自我的生命在一脉相承下去而“长生不终”。人之最大的缺憾是不能长生,而生育子女则能最大程度满足人求长生之欲。如此看来,子女的呱呱落地就意味着做父母的生命将长生不终。只是大部分做父母的此种感念为一种潜意识,即潜藏了意识之下。尽管如此,这种感念还是隐约地表现于父母“亲子之爱”的快乐状态中。我们常看到父母与子女相互依偎的情形,当一位母亲抱子于怀时,即有一种身心满足的快乐感与亲切感,而“亲子之爱”随之从心头荡漾而生。
而子女“亲爱父母”除了“血脉相系”原因外,还在于父母给予了子女“吃的、穿的、住的、用的”,即父母在其“饮食、衣饰、卧眠(居住)”及“出行”之欲上给予满足,使子女获得了极大的利益和快乐,故使得子女在“亲爱父母”的情感中,又多了一种感恩之情。
子女在家室或小区院落中日夕伫立足行,其门庭垣墙、映阶碧草、小树闲花及小鸟时来啄食,都在伴他(她)成长中带给其温馨与快乐,从而使子女对家园产生爱恋之情。
而当子女上学于校室课桌前,从所学的语文,历史、地理中认知到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奔流的长江、黄河像血脉孕育了中华民族,滋养着自己。
同时感知到长江、黄河又孕育了汉民族独特的华夏(东方)文化,且东方文化正陶冶与愉悦着自我的情性,塑造着自我的人格,即祖国给予了自己巨大的利益与快乐,从而对祖国产生爱恋之情。
子女在户外玩耍与学校上学及单位工作中结识他人,因彼此间或声气、心志相通,或利益相予,而经常来往与相互帮助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