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稻虾综合种养发展浅析

2018-10-24 07:55徐长春陈少愚
中国水产 2018年10期
关键词:稻虾种养小龙虾

文/徐长春 陈少愚

近年来以“稻虾连作”“稻虾共作”为代表的稻田综合种养在各地兴起,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模式探索。湖北省已将稻田综合种养打造成为地方特色主导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作者总结了湖北省稻虾综合种养的主要成效,分析当前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湖北省是较早开展稻虾综合种养的省份,2001年在全国率先探索出“稻虾连作”综合种养模式。经过多年发展,已由单一的“小龙虾野生寄养”生产模式逐步研发推广到“稻虾连作”“稻虾共作”,以及“鳖虾鱼稻”“稻鳅共作”等多种稻田综合种养生态高效新模式。因比较效益突出,以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为代表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已成为湖北省农村经济发展、产业精准扶贫、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一、主要成效

(一)提质增效,调动了农户种粮积极性

湖北省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然而由于种田收益的限制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因素,当地水稻生产受到影响。近年来通过发展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粮渔共赢”,大幅度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了主要粮食作物稳产增产。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创新团队连续3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稻田综合种养的稻谷单产较单一种植水稻可提高5%~15%,对于保障粮食有效供给、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统计结果显示,2017年湖北省小龙虾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416.82万亩,是池塘养殖面积的3.28倍,小龙虾年产量达63万吨,亩均纯收入3100元以上,显著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二)生态循环,推动了农业绿色发展

稻虾综合种养充分利用了物种间共生互利的优势。水稻生长过程中集聚的微生物和害虫,为小龙虾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饵料,水稻收割后的秸秆成为小龙虾的天然栖息场所,稻草自腐还田培肥地力(图1);小龙虾在田间吃食害虫、清除杂草、和泥通风,小龙虾排泄物增肥,促进了水稻健康发育生长,改善了稻田生态环境(图2)。近年来,经过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协同攻关,形成了稻虾共作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相关科研推广单位制定了《虾稻轮作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技术规程》《克氏原螯虾稻田无公害养殖技术规程》《虾稻共作养殖技术规程》《克氏原螯虾稻田生态繁育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提升了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标准化、科学化水平。

图1 水稻为龙虾生长提供有利生态条件

图2 龙虾的活动促进水稻生长

(三)规模经营,形成了产业化发展格局

湖北省政府部门把稻虾产业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标杆产业。经过近20年的探索,初步建成了集“良种选育、健康养殖、科研示范、加工出口、餐饮节庆、冷链物流、电子商务、品牌文化”等于一体的规模化稻虾全产业链。在土地规模经营、产学研结合等政策的促进下,建成千亩、万亩集中连片的稻虾生态种养基地(图3),形成了产业布局合理、集中规模连片、产销功能齐全的小龙虾产业新格局。

位于潜江的“中国虾谷”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小龙虾集散地和交易转运基地(图4),依托稻虾综合种养的“虾乡稻”等稻米品牌已在湖北省内外产生较大市场影响力。据统计测算,2017年湖北省小龙虾养殖、加工、流通、餐饮等综合产值超过850亿元,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近60万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产–水稻”发展不平衡

图3 湖北省农科院稻虾综合种养试验示范基地(潜江)

在目前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水产效益较高,而水稻的比较效益低,导致“水产-水稻”发展不平衡,重水产轻水稻的问题较为突出。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测算,湖北当地小龙虾经济价值每公顷产值约87750.0元~112387.5元,而水稻每公顷产值仅为19477.5元~21117.3元。在小龙虾市场价格持续走高的情况下,部分农民或专业合作社更倾向于将稻田改为小龙虾精养池塘,全年养殖小龙虾。而池塘全年养虾模式存在较高的市场风险,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因此,如何改变目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渔强稻弱的问题,提升水稻的生产效益和附加值,提高农民种稻积极性,实现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稻渔双轮驱动、协调发展”,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区域品牌优势发挥不明显

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走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目前湖北省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仍然存在品牌效益发挥不明显、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力度不足,高档优质产品开发不够等问题。一方面,农民、合作社和企业受到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理念的影响和传统销售模式及销售渠道的制约,品牌开发积极性不足。另一方面,已有的品牌档次不够,产品区分度不强,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优质水产品和稻米产品的品牌效应尚未充分显现。此外,小龙虾产品多停留在餐饮食用和粗加工层面,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开发力度不够,综合利用率低,二次增值产品少,品牌优势难以充分显现。

图4 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潜江)

(三)科技人才支撑有待强化

在湖北省稻虾综合种养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与产业发展规模相适应的种业及技术体系尚不完善,小龙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病等养殖病害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且尚无有效治疗方法。针对稻虾综合种养的水稻栽培技术多按照常规水稻种植管理方法,缺乏相应的关键栽培技术集成。因此,当前湖北省及全国其他区域的稻虾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总体上多停留在传统经验积累上,相关的关键参数构建、技术体系集成以及基础理论研究仍然滞后。如综合种养模式下优质水稻品种的筛选与选育、绿色高产高效种植方式创建、水稻高效绿色防控技术研发、小龙虾种苗繁育技术攻关、优质安全高效养殖技术开发、安全饲料与投喂技术研发、水质调控技术加强等方面,还都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同时,当地稻虾生产经营专业人才向省外流失较为严重,不利于当地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适度控制规模

遵循“因地制宜、宜稻则稻、宜渔则渔”的原则,科学引导以稻虾综合种养为代表的稻田综合种养产业,防止一哄而上。坚持“以粮为主、稻渔互促、质量安全、生态节能”的发展方向;以低湖田、低洼田等低产田和水源充足地为发展重点,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好水田综合种养发展规划;以产业化、规模化推进的发展路径,实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适宜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的地区,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机遇,形成市场引导、政府推进、政策扶持、部门配合、产业衔接的良好氛围,同时有效避免“重虾轻稻”现象,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在非稻渔适宜区,应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农业。鼓励发展“稻鳅”“稻蛙”“稻鳝”“稻鳖”“稻鳖虾鱼”等多种种养模式,避免出现稻虾“一家独大”的局面,构建多品种、多模式、多层级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体系。

(二)夯实产业发展的科技与人才基础

湖北省农科教资源较为丰富,聚集了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国内知名的农业科研单位和一批基层农技与水产推广机构。应将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作为湖北省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的亮点,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建设,整合水稻和水产方面的优势科技资源,开展协同攻关和技术集成创新,重点解决小龙虾疾病防控、长期稻虾共作对稻田土壤影响等产业技术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单位为依托的小龙虾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大稻虾综合种养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懂“稻”又懂“虾”的新型职业农民,促进稻虾综合种养的生产经验总结提炼,形成标准化、轻简化的技术标准规程,提升农民科学种养水平,促进科技与产业紧密对接。

(三)推动稻虾产业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

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稻米和水产品的品质安全,直接关系到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要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安全控制,推动小龙虾病害绿色防控技术和健康养殖模式,集成稻虾绿色生产体系,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做实做强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安全优质的“有机稻”“生态虾”品牌,引导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开展绿色、有机水产品和稻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打造有机绿色品牌。开展稻谷和小龙虾精深加工销售,建立健全养殖基地与农户、加工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市场信息共享平台,推广订单生产模式,促进龙虾产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四)加强休闲农业发展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湖北省稻虾综合种养资源优越、产业基础扎实、文化底蕴深厚,具备统筹发展水稻、水产、加工、休闲、人文农业的良好基础,发展潜力巨大。鼓励把稻虾综合种养融入“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将稻渔生产、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科普教育、民俗特色融为一体。打造稻虾文化小院,建立农耕文化科普教育基地。举办稻虾展销会、博览会、科普观光活动,组织开展“稻虾文化课堂”活动,举办龙虾美食节,不断加强稻虾品牌的培育、认定、宣传和推广,打造稻虾品牌内涵和美誉度,推动稻虾综合种养产业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稻虾种养小龙虾
大通湖流域稻虾种养尾水分析与治理对策
稻虾共作模式下小龙虾养殖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小龙虾不火了?亩赚10000元!快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小龙虾
2019年第一季稻虾行情报告新鲜出炉,致敬奋战在一线的广大虾农们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发展稻虾产业,重振鱼米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