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凤银
指导思想与依据:2017年9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
教学情况分析:本节课学生的任务是在画稿上设计制作光点。添加光点,可以给作品注入活力,增强艺术感染力。本节课将电子技术与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融入STEAM教育理念,契合《纲要》跨学科学习的指导精神。
授课对象为初中生,他们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实践能力较强,但往往不善于表达,应该尽可能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自由热烈的学术氛围,鼓励他们大胆发言交流,分享自己的方案。教师不必轻易发表意见,尊重学生对美学的不同感受。
教学目标:①了解发光体的概念;理解掌握光点设计的一般过程;②根据光点设计方案进行规范的打孔操作;③勇于表达,大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作品;④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提高对美的认知水平。
设计思路:践行《纲要》的指导精神,鼓励学生手脑并用,灵活掌握、融会贯通各类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水平、知识迁移水平,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再反思与改进,体会工匠精神。
学生亲身经历各项活动,在“动手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悟、体认”。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课堂是教师的阵地,是学生的舞台,本节课体现了:
1.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设计者、实施者,教师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学生。学生自有其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创新潜能,将自己的个性融入设计中,使作品有灵性,有美感,且风姿各异。
2.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表达展现的能力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扮演好引导者、欣赏者,用鼓励性的话语帮助学生认识、展现、肯定自我,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展示,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3.学生的合作意识。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学生之间充分交流互评,不断优化完善,因此要留给学生较多时间讨论交流。通过交流,学生不仅完善了自己的设计方案,也能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意义。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先出示几幅成品,要求学生分析、比较、鉴赏,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好奇心,保持充沛的创作热情,身体的各个细胞才能动起来,思维也就跟着活跃起来,这样才会产生创造性的劳动。
二、方案设计
“设计”是一个有计划的创新活动,必须有科学合理的程序。光点设计的一般过程如下:①确定画稿的主题;②分析如何设计发光体光点,初步制定光点的设计方案;③评估、优化,反复权衡自己的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不断修改优化,直至作出最优设计方案;④方案实施,即在画稿上打孔。
具体过程:
环节一:确定发光体。通过分析示例图片,引导学生将最能突出画面主题的内容选为“发光体”。
示例图样1:《仰望星空》中的星星应该确定为“发光体”
环节二:合理选择光点颜色。发光二极管的颜色可以有红、绿、蓝、白色和七彩色,所以光点也可以有这些颜色,红色欢乐喜庆,绿色清新自然,蓝色安静忧郁,白色纯洁雅致,七彩色炫丽梦幻——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稿的内容、意境、思想,选出适合的颜色。
环节三:光点的分布设计。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光点的分布方式会影响整个作品的效果。而学生没有经验,往往无从下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
示例图样2:由点到线再到面
在设计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交流,分享各自的设计想法,使设计方案逐步具体化,明朗化,很好地突出了教学重点。
三、光点制作
环节一,打孔。学生采取用针打孔的方法实现光点的设计,但打的孔经常大小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严重影响了作品的美观,这是一个操作难点。教师引领学生分析,探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打孔的针应垂直于画面。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环节二,穿光纤。老师针对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逐一解决。
四、成果展示、评价
《纲要》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我们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开展多元评价。评价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的过程。本節课最后,请每小组选出1~2个同学展示交流,共同研讨,相互学习,以求取长补短。教师用会意的微笑、赞许的目光等表情语言,给予学生肯定,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要恰到好处地进行积极评价,使学生有愉悦的过程体验。
体会与反思:不同的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觉不同,对美学的认知水平也不同。教师本着欣赏、尊重学生美学差异的基本原则,鼓励他们尝试鉴赏,勇于表达。在课堂,老师会引领学生去逐渐感悟:能够获得大多数人欣赏的作品,越能够经得起大众评判,甚至经过历史的沉淀也能历久弥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任何课堂都承载着德育的任务,我们综合实践课虽然以学生动手能力为主要训练目的,也应该主动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形成健康的审美观,有意识地渗透于课堂的一点一滴,就会收到“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德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