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洋洋
据《华尔街日报》10月11日报道,软银正准备再向WeWork投资150亿至200亿美元,将所持股份提升至50%。如果消息为真,WeWork的估值将达到500亿至660亿美元。
消息传出后,“WeWork被高估”的声音毫不意外地又出现了。这部分人不认为一个“二房东”有什么巨大的商业前景可言。而且看过财报的人都知道,这家公司的经营状况一直堪忧。根据WeWork今年8月首次发布的财务数据,今年上半年其亏损额达到了7.23亿美元,和去年同期的1.54亿美元亏损相比又上涨不少。
2010年在纽约创立的WeWork有“联合办公鼻祖”之称。它以直接提供办公桌和公共打印机的方式服务有办公需求的公司或个人—不像传统写字楼那样只提供光秃秃的办公场地。截至今年年中,它已经在全球23个国家拥有287个据点,提供超过26.5万张办公桌。
自2016年1月接触过WeWork创始人Adam Neumann以来,软银的创始人孙正义就成为WeWork的坚定投资者。他不顾基金董事会成员的质疑,先后向WeWork投过4笔钱,软银目前持有WeWork约20%的股份。
孙正义的投资代表作,是“富有先见之明”地投资了雅虎和阿里巴巴,从这两个明星项目的发迹中大赚后,他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投资风格—“凭直觉”。虽然要控股WeWork的交易目前还没真正敲定,但至少孙正义试图控股WeWork并不完全是头脑发热。
生态故事 在办公领域,软银的投资对象不只有WeWork,比如今年以来,它就先后投资了建筑技术公司Katerra、房屋在线交易平台Opendoor以及房地产经纪公司Compass。这些产业链上下游的投资最终都要连接类似WeWork的现实空间。说到底,WeWork是串联和检验办公技术革命的场景之一。
软银在多个领域都以生态的方式投资。除了地产,它还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投资组合,其中既有英伟达、ARM这样的芯片公司,也有Mapbox、Cruise Automation等与自动驾驶有关的技术公司。
持续创新 孙正义本人是“技术改变生活”的狂热信徒,这点从他的投资阵容就可以看出来。而无论财报多不好看,或者如何被批价值被高估,WeWork的咖啡馆、客厅式办公,都给自工业时代以来形成的格子间工作场景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紧接着,WeWork又开创了新的商业模式,它计划早期主要通过租金赚钱,等规模进一步壮大后再通过向入驻企业提供企业服务赚钱,包括法律、广告营销、融资、会计咨询等。
WeWork试图恢复互联网时代之前那种紧密的、在真实空间里实际接触的人际关系。推出联合办公后,WeWork又尝试在居住、教育等领域提出基于同样理念的解决方案WeLive、WeGrow等,并且已经在美国的曼哈顿推出了实体项目。
仅就联合办公而言,氪空间、优客工场等中国学徒在本土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了WeWork,然而这些公司迄今都在WeWork提出的大概念下发展,只不过复制得更快—用孙正义的话说,就是“步子迈得更大”。
下一个10年 如果你关注这一两个月以来中国互联网行业竞争最火热的一对公司:饿了么和美团,以及腾讯在“十一”之前突然宣布企业战略从B2C转向B2B市场,就会体会到商业的风向正在转变—下一个风口绝不是纯线上的互联网公司,而是自带“数字化改造”属性的所谓传统行业。不仅中国,全球市场都将进入互联网经济的下半场:与实體经济相结合、去中心化和本地化。B2B领域即将迎来黄金时代,地产只是其中之一。
强企业文化 工作、住宿、教育……WeWork为了服务本地化客户而开辟的这些能力中,专门为当地租户定制化设计空间的要求没那么高,但对企业文化有强烈的依赖性。商业模式容易复制,而要复制企业文化并没有那么容易。这构成了WeWork的独特壁垒。一手投资冷冰冰的人工智能,一手投资试图还原人情味的WeWork,孙正义若想鱼和熊掌兼得,收购的目的就不能只是为了推动创始团队“步子迈得更大”。企业文化这种东西,一旦过度扩张就会稀释。商业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