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万三修建南京明城墙传说的历史建构

2018-10-23 09:58沙菲
文教资料 2018年25期
关键词:沈万三

沙菲

摘 要: 沈万三修建南京明城墙的传说在江南各地广泛流传,近来从学界对于沈万三生卒年及南京明城墙修建历史的考证可以看出,沈万三参与修建南京明城墙的可能性极低,那么该传说得以产生并广泛流传的原因便值得一探。解析传说的历史建构可以发现,沈万三及其家族的遭遇其实是明初江南富民群体的缩影,传说中承载着民众对明初江南相关历史事件的记忆及对此的社会舆情。

关键词: 历史记忆 民间传说 沈万三

一、历史记忆与民间传说的关系

民间传说是社会群体对某一历史事件或特殊历史人物的集体记忆,其建构和流变过程的背后潜藏着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是群体成员对祖先历史相似性认同的精神体验,是共同的传统、共通的情感、共有的习俗等文化元素凝聚而成的情感依附[1]。历史记忆是指在社会集体记忆里,部分以该社会群体所认定为历史真实的形态来呈现并流传。民间传说可以说是历史记忆的一种表述方式[2]。也就是说,一则民间传说的产生可能是依托于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但在不断的流传建构过程中会加入大量的幻想、虚构,甚至重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则传说没有意义,恰恰相反,建构一个传说的每一个过程,流变时的每一个改变都蕴含着当时代的特定社会文化背景,承载着当时部分社会成员共同的心理情感。

包括沈万三修建南京明城墙传说在内的关于沈万三的许多传说家喻户晓,被记入《明史》、《辞海》和《辞源》等权威工具书,几乎到了历史事实的程度。但近几十年来学界对沈万三进行的各种研究考证,诸如生卒年考证、生平事迹考证等,证明沈万三的许多传说包括修建南京明城墙的传说,都是虚构的。比如顾诚教授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沈万三及其家族考》,他的研究成果颇令人意外——他认为,传说、正史等文献中都曾说沈万三与明初的政治密切结合,事实上沈万三此人在明朝建立之前就已经去世了。这些传说都是人们虚构的,有关他在明初的事迹纯属讹传[3]。这一观点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可。还有李蔚然先生从考古角度对南京明城墙的研究,也说明沈万三是赶不上修筑南京城的[4]。

虽然关于沈万三修筑南京明城墙传说中有一些虚构的部分,但这个传说诞生和流传的过程本身却是历史真实。那么,人们为什么要编造沈万三修建城墙这个传说?该传说是怎样构建并流传到今天这个版本的?这些问题背后承载的历史记忆、社会舆论,才是构建出这个传说的关键。

二、沈万三修建南京明城墙传说的历史记忆建构

民众对传说的记忆是发生传承、流变行为的基础,其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以口头语言、书面文字等形式出现,形成了口头文本与文献记录两种形式;另一种是以实物形式存在,比如庙堂雕塑等[5]。对沈万三修建明城墙的传说,本文欲从历史文本记忆和空间记忆两个角度分析。

(一)文本的历史演绎

文本具备的文字记忆功能,是最真实最直接的载体。关于沈万三修建南京明城墙,在明初没有史料记载,且总体而言多见于明清文人笔记小说和地方志中。

比如《留青日札·卷四·沈万三秀》[6]道:

“沈姓万三行秀者,率两浙大户输税万石,仍献白金五千两以佐用度。上命其造廊房楹六百五十,披甲马军者,十务罄所献金。乃巳又命分筑南京城自洪武门至水西门,其工先毕。太祖尝犒军,万三欲代出犒银……上曰:此虽汝好意,然不湏汝也。由此遂欲杀之,太后苦谏,以为彼富固敌国,然未尝为不法事,柰何杀之?上意乃释然,亦由此被人告讦或旁累所逮及往往曲宥之,后得流云南。”

这里的沈万三先是主动率领江南大户前来进献讨好朱元璋,随后被朱元璋命令去造廊房城墙,沈万三出色地完成后依旧没有成功讨好朱元璋,于是想要犒军,终于惹恼朱元璋,被流放云南。同样,在明代笔记小说《七修类稿》[7]中:

“国初,南部沈万三秀者,甚富,京城自洪武门至水西门,乃其所筑。太祖尝犒军,万三欲代出犒银,上曰:‘朕有百万军,汝能遍济之乎?对曰:‘每一军犒金一两。上曰:‘此虽汝至意,不须汝也。由此遂欲杀之。太后苦谏:‘彼固富敌国,然未尝为不法事,奈何杀之?得流云南,其婿馀十舍,亦流潮州。”

在这里展现了沈万三的富有程度,并且在筑城犒军流放后又多出了新的情节——沈万三的后代保留了部分财产后流放潮州。在《云蕉馆纪》[8]中,沈万三修建南京城墙的细节更为细致化,和朱元璋的矛盾更深刻,以至于他的结局是被杀害:

“万山恃其富,实愿与圣祖对半而筑,同时举工先完三曰。太祖酌酒慰之曰:古有白衣天子号曰素封卿之谓矣。然心实不悦也。适万山筑苏州街,以茅山石为心,上谓其有谋心将为逆,遂收杀之,血流出尽白。”

至清朝,该传说仍在继续,甚至被载入正史《明史·孝慈高皇后传》[9]中:

“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之一,又请犒军。帝怒曰:‘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后谏曰:‘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戍云南。”

只是《明史》虽为正史,却是清朝修纂的,距离明初已有近300年时间了,这条文献必然参考了许多前朝的资料,其正史的权威和真实性其实已经并不高了。随后,在道光时期的《昆明县志》中也有类似记载,但是这则史料并不能证明沈万三真的去了云南,很可能是受到清朝官修史书《明史》的影响。

总的来说,经过梳理,基本可以看出沈万三修筑南京明城墙传说发展的主题,沈万三主動示好明政府或是由于过于富有受明政府命令,出资建城墙,然后进一步出资犒军,最后开罪于朱元璋而被流放云南。

(二)传说的空间记忆

传说的空间记忆是指传说在流传中,不同空间地区里的关于传说物化的记忆。一旦一个传说在某一地域内的影响形成,即空间区域内的民众与传说或传说中的人物发生某种关联的时候,这个空间就变成记录传说发生的重要场所。该空间内残存的关于传说的种种痕迹,就是我们追溯与还原场景的重要资源。

就如沈万三修筑南京明城墙传说,该传说的空间传播范围较为广泛,据相关文献记载有南京、镇江、苏州、无锡、常州等江苏省内城市及安徽、云南、北京等省外的城市。主要还是集中在江南地区,这反映出对于沈万三修筑南京明城墙传说的空间记忆格局,说明江南人对沈万三这个传说人物更为熟知,那么根据空间记忆的理论,江南就是记录沈万三修建南京明城墙传说的中心区域,甚至很可能就是起源于江南。

民众在接受传说后往往会有“一定形式的表达”,比如在南京明城墙现存的保存最完好的中华门遗址中,就有沈万三个人的陈列馆,因为传说这里还埋了沈万三的聚宝盆,因此另有一个专门关于聚宝盆的陈列馆。并且,在城墙上还嵌入了关于沈万三修筑该城门事迹的石碑。每一位来中华门参观的游客都可以认识了解沈万三修筑南京明城墙的传说,成为传说的宣传传播途径。此外,南京还有一个沈万三故居和一个雕像,在景观上进一步印证传说中沈万三移居南京修筑城墙的情节。

文本的历史记忆是由古到今的,空间的表述则是流动的记忆,二者相辅,使沈万三修筑南京明城墙传说成为一种时空文化得以连续。

三、沈万三修建南京明城墙传说的历史记忆解读

民众对传说的记忆首先来自于历史,传说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常常会受到历史的影响。如日本学者白鸟库吉所说,不论传说如何荒唐,都是历史的产物,传说若离开其历史,就不能成立,传说用事实与虚构结合而成,其形成之经过,却依然包含事实真相[10]。由此可见,传说的源头指向历史,传说在一定程度上会反映历史的原貌。因此,对于沈万三修建南京明城墙传说进行解读,就要剝离属于历史真实的部分。

(一)江南富民群体的缩影

从沈万三修筑南京明城墙的传说不难看出沈万三与朱元璋、明初政府的矛盾,但沈万三一生主要活动在元朝,参与修筑南京明城墙的可能性极低,那么这个传说建构在其身上的原因便值得探讨。

1.沈万三及其家族

首先,必然要探讨沈万三究竟是何人,他和他的家族经历了什么。沈万三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主要的活动都发生在元朝,的确是一位极具传奇性的商贾巨富。

直接提到沈万三的原始史料只有两篇墓志铭最为可靠:一是刘三吾为沈汉杰,也就是为沈万三侄所撰《故吴兴处士沈汉杰墓志铭》;二是卢充为沈庄,也就是沈万三孙子所撰《沈伯熙墓志铭》[11]。根据墓志铭内容可以推出沈万三的父亲名祐,沈祐有二子,其中长子名富,字仲荣。沈富就是沈万三,他布衣出身,白手起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传奇性的人物。因为他太过富有,所以财富由来也有了相关的传说,比如聚宝盆传说、掘地得金或是有高人教授商道等。但根据学者考证,沈万三的发家主要在于“耕稼”及“海外贸易”[12]。

沈万三的后人,据乾隆《吴江县志》所载:洪武三十一年“抄白原行”,是年处决“胡蓝党犯人”,系以沈旺孙沈德全为首[13];弘治《吴江志》谈道:顾学文卷入蓝玉案,连及“妻族沈旺、沈德全、沈文衡、沈文学、沈文载、沈海,皆万三子孙”。由此可见,真正经历抄家流放的是沈万三的后人,将后人的遭遇附会到前人,这在传说中也是常见的,不足为奇,但是沈家与明朝政府的矛盾纠葛,以及沈家最后没落的结局基本都是真实的。

2.明初的江南富民群体

江南富民总体而言对朱元璋政权是持冷漠态度的[14]。元朝统一江南后,忽必烈为巩固政权,曾多方面推行“汉化”政策。尤其是对苏、杭、嘉、湖地区的江南大族,采取异乎寻常的“宽疏”政策,对他们充分保护。同样,在张士诚政权下,继续保持元朝对江南地主的“宽疏”态度,一方面尽量避免战祸,维持安定的局面,另一方面开发水利,便利吴民。因此,在朱元璋和张士诚对峙时,大部分江南富民站在张士诚这边,直至洪武初年,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张士诚小窃江东,吴民至今呼为张王。”[15]由此可见江南地主们的态度。

这必然招致朱元璋的不满,等他登基称帝,便开始打击江南富民。他陆续命令江南富民迁徙至金陵:“吴元年十月乙已,徙苏州富民实濠州”、“洪武三年六月,徙苏、杭、嘉湖富人四千余户佃临濠”[16],“洪武十三年,起取苏浙等处上户四万五千余家填实京师”[17]。这些富民的到来为南京等地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确实参与进了南京城的修建,所以传说中的出资建城不是没有历史根据的。

由此可以看出,沈万三本身是极具传奇性的一个人物,他的家族在明初的遭遇可以说是明朝初年江南富民群体的缩影,于是传说选取了这个传奇人物,将当时人们对明初江南富民的遭遇及江南社会政治环境的记忆建构在他身上。

(二)明初朱元璋对江南政策的民生反映

1.传说里的朱元璋形象

从明至清,沈万三修筑南京明城墙传说没有发生很大的流变,只是在细节中有一些增减,无论是在传说文献中还是口头叙述文本中,都可以发现朱元璋形象基本是稳定的。对沈万三财富之多的嫉妒不满:沈万三献白金五千两后仍然命令其修筑南京廊房,又修筑城墙,最后沈万三完成任务也依旧引得不满,最后被流放,到了《云蕉馆纪》更是直接把沈万三寻个由头杀了。还有心心念念算计着沈万三的钱财,比如在修筑南京城墙的中华门时强行征调沈万三的聚宝盆埋在下面不还。在沈万三的众多传说中,朱元璋都是一个心胸狭隘斤斤计较、善妒的形象。

历史记忆的每次流变并不是任意的,不仅受自然、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的影响,而且受动作者个人的影响[18]。正如沈万三修筑明城墙传说中朱元璋的形象是传说的构建流传过程中每一个参与的人的选择的结果,其背后必然蕴藏着人们的心理取向,也就是当时民众对朱元璋一些政策的不满。

2.传说隐含的社会舆论

传说中对沈万三的流放、抄家或是直接杀头的情节,以及把朱元璋塑造成如此心胸狭隘的形象,足以看出传说制造者及传播者对朱元璋及其政权的不满情绪。这种社会舆情反映就承载着人们对于朱元璋打击江南的各种政策的记忆。

《明史·食货志》载:“惟苏、松、嘉、湖,怒其为张士诚守,乃籍诸豪族及富民田以为官田,按私租簿为税额……大抵苏最重,松、嘉、湖次之,常、杭又次之。”体现了明初江南赋税之重。然而,除了赋税重及上文提到的强制迁徙江南富民外,朱元璋还借通党的罪名,大力打击江南富民势力。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江南富民广受牵连,如沈万三传说中的重要人物陆仲和就在其中。洪武二十六年,蓝党事件让江浙富民再陷灾难,以致最后,“三吴巨姓,数年之中,既盈而覆,或徙或死,无一存者”[19]。

朱元璋对江南的残酷打击彰显着他的专断残酷,空前绝后。历史文献或是民间传说,都是对“过去”事件的一种诉说,反映了人们对于该事件的一种集体记忆,只是这个集体记忆在不同阶层和群体的选择中重新建构了[20]。这种社会舆情不能光明正大记于正史,但会自然而然地渗透进传说、野史中,形成另一种社会记忆传承下来。这就是为什么在每一则沈万三修建南京明城墙的传说中,朱元璋都有着狭隘自私的固定形象,以及沈万三最后都逃不过覆灭的情节。

不仅是沈万三修筑南京明城墙的传说,在沈万三的其他传说中,传说或文献与历史真实的界限也被模糊了。百姓口口相传时可能会对事實进行添油加醋,后世的文献会受前代的影响。但无论口口相传的传说还是文献记录下的传说,皆为历史记忆的不同表述,传说中必然包含部分真实的历史内容,它的表达方式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就此推及其他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传说中的情节或人物都可能是虚构的,但其表现出的历史情景和传说的创作者及传播者的观念、态度却是真实的,我们要了解的正是这种记忆得以产生并传播的历史情景。同时,正如沈万三修建南京明城墙传说中隐含的人民对朱元璋的不满,这样难以记录于正史而导致的民众话语权的缺失,可以通过解读民间传说的方式来探寻[21]。将民间传说作为民众的“历史记忆”,放在特定区域、社会具体的时间里,将这些传说与相关文献相互佐证,才更有助于理解一个传说从建构到流变的每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段有文.介子推传说的历史记忆与当代建构[J].民俗研究,2016(05).

[2]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J].历史研究,2001(05).

[3]顾诚.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J].历史研究,1999(01).

[4]李蔚然.论明代南京城[J].东南文化,2001(01).

[5][18]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3(02).

[6][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三十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52.

[7][明]郎瑛.七修类稿[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81-82.

[8][明]孔迩.云蕉馆纪[M].清顺治三年刻本.

[9][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一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4:3506.

[10][日]白鸟库吉.中国古传说之研究[A].刘俊文.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C].北京:中华书局,1992:2.

[11]高寿仙.明朝有没有沈万三——沈万三及其后裔考辨[J].清华大学学报,2017(03).

[12]朱恒夫.关于沈万三的叙事文学考论[J].明清小说研究,2004(2).

[13][清]乾隆·吴江县志·卷五六·旧事[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1633-1634.

[14]郑克晟.明初江南地主的衰落与北方地主的兴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05).

[15][明]吕毖.明朝小史·卷一[M].台北:正中书局,玄览堂丛书初集,1981:52.

[16][清]谈迁.国榷卷四[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421.

[17][明]顾炎武.天国郡国利病书卷十四.四部丛刑三编[M].上海:上海书店:1985:2084.

[19][明]王锜.寓圃杂记·吴中近年之盛[M].北京:中华书局,1984:42.

[20]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J].历史研究,2001(05).

[21]卢华为.虚构与真实——民间传说、历史记忆与社会史“知识考古”[J].历史学研究,2004(06).

猜你喜欢
沈万三
聚宝盆
沈万三研究综述
富商的生意经
沈万三与北京城
沈万三因富致祸是无中生有?
沈万三因富致祸是无中生有?
沈万三为什么修城墙
沈万三与北京城
一代巨商沈万三的贵安足迹
财神爷和他的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