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胡里山炮台看洋务派的海防思想

2018-10-23 11:23杨春满熊超
学理论·下 2018年5期

杨春满 熊超

摘 要:鸦片战争前,清王朝一直秉持“天朝上国”的骄傲和保守自大的心态。鸦片战争及以后一系列战争的爆发,中国海疆的失守,激发了洋务派对于海防的探索和学习,包括购置先进船舰,筑造新式炮台,研究西方海防理论等。作为洋务运动产物之一的胡里山炮台,也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洋务派海防思想的某些特点。研究胡里山炮台修建的动因、时代背景及过程,有助于深入理解洋务派海防思想的特点及反思历史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胡里山炮台;洋务派;海防思想

中图分类号:K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5-0130-03

鸦片战争爆发,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国防格局,使中国国防形势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1]。这种千古未有的变端是指在陆战中鲜少有败绩的东方大国第一次败得如此狼狈。在割地赔款的愤怒中,当时的有识之士和清王朝洋务派开始大规模的集中向西方学习,在此过程中孕育的海防思想值得我们仔细研究。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官员,创设水师,购买武器装备,筑造西式炮台,研究西方海防思想等积极的作为,促进了晚清近代海防思想的诞生和发展。本文选取胡里山炮台作为研究洋务派海防思想的一个切入点,略窥一二,粗浅论述。

一、鸦片战争及其后一系列的战争激发了海防思想的萌芽与发展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刺激下,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萌芽产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海防暴露的问题引起了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有志之士的重视,甚至引起了道光帝某种程度的关注。魏源在林则徐的思想基础上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海防战略上强调以守为战,以陆地为阵地,战来犯者。这种主张甚至得到道光帝的支持,他指出,“断不准在海洋与之接仗。盖该夷之所长在船炮,至舍舟登陆,则一无所能,正不妨偃旗息鼓,誘之登陆,督率牟兵,奋进痛剿,使聚而歼之,乃为上策。”[2]这说明新生的萌芽不足以跳出旧有的海防框架,海防思想仍需发展。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经过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倡议的海防思想,已经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所以海防思想也自然而然地向前发展。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丁日昌于1867年草拟的《创建轮船水师条款》。相较于萌芽时期,《条款》不再限于单纯学习西方的海军装备,而是强调建设中国独立的海军和海防基础建设。翌年,丁日昌重拟《海洋水师章程》六条,将这些设想具体化。这些设想的实施,构建了一个中国海防的基本框架,不得不说这是近代海防思想的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晚清王朝内部洋务派产生了两次海防大筹议。这两次海防大筹议毫无疑问都是诞生于战争的刺激下。第一次是“1875年5月,日本以其所谓的属国‘琉球国渔民被台湾高山族人戕害为由,出兵3 000多人征讨台湾。面对日方的挑衅行为,清政府竟‘殊无把握应付,10月,被迫与日本政府签订《台事专条》,承认日本此次出兵为‘保民义举,并付给抚恤金和军费共计白银50万两,换取日军从台湾撤兵,是为台湾事件。”[3]败于邻邦小国的耻辱使晚清王朝的统治者和臣民都难以接受,因而在海防与塞防的争论中,海防被上升到与塞防同等的地位。而1885年的中法战争,清政府“不败而败”的结果导致举国对海防的失望。因而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和清政府积极地推行建设一个强大的海防军队和体系。1888年,北洋水师的成立,成为当时亚洲实力第一的海军。与此同时,偏于塞防的洋务派官员的思想也开始转变,如左宗棠在其《复陈海防应办事宜请专设海防全政大臣折》里,中肯地指出:“今欲免奉行不力之弊,莫外乎慎选贤能,总持大纲,名曰海防全政大臣,或海部大臣。凡一切有关海防之政,悉由该大臣统筹全局,奏明办理,畀以选将、练兵、筹饷、制船、造炮之全权。”[4]这表明近代海防思想的发展已经达到高潮。

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随着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晚清海防思想也随着船舰的沉没而没入历史长河中。但洋务派海防思想激荡起的一阵波澜及存在的一些独有特点,值得我们总结和反思。

二、胡里山炮台重筑与更新所蕴含的洋务派海防思想的特点

胡里山炮台位于我国福建省厦门岛西南部的胡里山海滨。福建厦门作为我国东南海疆的海防重地,素有“八闽门户,天南锁匙”的美称,这与胡里山炮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能看出胡里山炮台在东南海防中的重要性。

胡里山炮台始建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三月初八,经过两年八个月的修建,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十一月初八竣工。胡里山炮台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炮台为半地堡式,半城垣式,设有东西护炮炮座,安放主炮和护炮。还修有暗道、弹药库、兵房、官厅、山顶■望厅等军事配套设施。台面和城墙皆用乌樟树汁、糯米、石灰、纸筋和砂石搅拌而成的“三合土”夯筑而成,“其硬胜过铸铁,其柔可以克刚。”[5]胡里山炮台的武器配备最著名莫过于花费10万两白银购置的德国克伯虏一门28生海岸炮。如此坚固的炮台防御和如此强大的攻击武器,使胡里山炮台成为整个厦门海防体系中的指挥炮台和主力攻击点。

但胡里山炮台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从1874年第一次海防大筹议到1896年竣工,胡里山炮台经历了从“议办”“筹办”“停办”“展办”“延办”到“兴工”和“竣工”[6],建设过程历时二十二年。

晚清政府和洋务派为什么要建设如此强大的海防炮台呢?不得不承认战争直接刺激和推动了他们的行动。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期间,厦门是英国侵略的沿海城市之一。“1841年8月26日,由36艘战舰和运兵船,2 500余名英国士兵组成的英国舰队围攻厦门。厦门抗英保卫战随即爆发。这天下午1时45分,英舰开始进攻。清军闽浙总督颜伯焘坐镇城中,亲自指挥厦门岛南岸,鼓浪屿,屿仔尾守军‘三面兜击来犯之敌。经1小时20分钟炮战,鼓浪屿的3座清军炮台被敌打哑。3时45分,即开战两个小时以后,英军在厦门岛强行登陆。15分钟后,位于厦门岛东南海岬突出部的石壁炮台陷落。随后,全岛各阵地均因兵力不足失守。”[7]胡里山炮台的前身──石壁炮台因战争而消亡。炮台消亡,厦门失守,东南海疆岌岌可危。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有志之士认识到败不在势弱,犹在器,于是呼吁积极开眼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当然也包括筑造新式炮台。魏源在其《海国图志·筹海篇一(议守上)》中就福建的炮台筑造作了如下论述,“旧设炮台于口门,不足制贼,仅足自守。”[8]长于自守的旧式炮台未经历如此大规模的海战之前显不出其劣势。鸦片战争以海战始而清王朝因海战败,如此,旧式炮台专于防御的强大功能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怀疑,重筑炮台和更新炮台成为燃眉之急。赤裸裸地被战争这种外部因素刺激,发自本能的应激性行为和思想就再合理不过了。

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战争的刺激影响和正值洋务运动先创办军事工业的推动下,丁日昌在1867年提出创设海军并在1868年草拟了《海洋水师章程》,其中就包括“在中国沿海择要改筑西式炮台”[9]。但因清王朝的腐败和重陆防的传统国防思想的限制,新式炮台的建设一直被搁浅。直到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发生后,晚清王朝内部高层爆发了关于海防的第一次大筹议。这次大筹议也重提了建造新式炮台的重要性。“所有沿海旧式炮台,酌量改筑”[10]即要求用西式建筑方法改筑炮台。光绪元年(1875年)时任福建水师提督的彭楚汉上奏皇帝望恩准修建屿仔尾、白石头炮台并以此为试点筑成能安放克伯虏大炮的新式炮台。光绪二年(1876年),屿仔尾炮台建成。不久,彭楚汉又修建了磐石炮台和白石头炮台。这三大炮台是以胡里山炮台为指挥炮台的福建海防的前头兵。三大炮台的建成皆由战争背景下对旧式炮台的重筑与更新,这就反映出胡里山炮台的重筑与更新也具有战争刺激下的被动应激性的特点。如果说林则徐和魏源于战争背景下的被动应激行为和思想是点式爆发,那此时洋务派就是面式爆发。一个庞大的、可以主导当时国家发展的群体开始将国家化、军事化、正规化的海防提上议事日程。洋务派海防思想被动式应激性的特点“初露端倪”。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粤洋(福建)水师在马尾海战中几乎全军覆没。海防炮台亦首当其冲地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亟须重筑。时间跨度不过十年,又一场战争的爆发,又一次的战败,“旧伤未复又增新伤”迫使王朝统治者和积极的洋务派下定决心将海防置于“当前之第一要务”。于是1885年,清政府发动第二次海防大筹议。在这次大筹议中,海防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11]外来侵略者以战争为手段,依靠海军军备的强大,海洋为主战场,攻以先进之炮舰,克清军之短,如不筑西式炮台,购新式船舰,建海军军制,根本无法与之进行有对抗性的战争,亦无法保海疆之完备。因福建扼海防重要地理位置,海防任务之重,不仅仅守东南海疆,更要兼顾台湾及其周围岛屿,常理思之,福建定有强大的海防实力和坚固的基础建设。然则屡次战败,炮台被毁,海防崩溃,这不可避免地就要求海防炮台的西式筑建,不得不需要一个拥有强大攻击力和统率防御的主力指挥炮台,因此,胡里山炮台被推向历史前沿。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闽浙总督卞宝第启奏皇帝建议在闽江口及厦门口岸建造新式炮台,获得皇帝恩准。但由于“经费无绌”[12]没有动工。不久,卞宝第病死于任上。光绪十七年(1891年),继任闽浙总督的谭钟麟也因筑造经费不足而使筑台购炮延期。光绪十九年(1893),谭钟麟获皇帝恩准,一面发动厦门地方绅商集捐,一面向上海德华(德国)银行贷款,终于凑齐所需经费。在开始筑建炮台之前,清廷多次派人前往德国学习,最终采用德国陆军上尉汉纳根的设计方案,令杨岐珍督建胡里山炮台。1894年三月初八正式开始动工兴建,经过两年八个月的修建,终于在1896年十一月初八竣工。

从上述的论述中,胡里山炮台的重筑与更新都毫无例外与战争有关。从鸦片战争到中法战争,每一次战争的失败都不自觉地推动着近代海防思想和海防建设的发展,这是一种应激性,被动式反应的典型特点。洋务派海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海防建设的更新都是在受到外部战争的刺激后一步一步形成的,而且是亦步亦趋的。这种应激性、被动式的特点不乏进步意义,但亦有明显的局限性。

其进步意义体现在:首先,直接推动了中国近代海防的诞生和发展。这是很直观的可以从上述论述中得出的。海防思想的萌芽与发展,海防炮台和武器装备的更新,近代海军军制的诞生都是于战争刺激下的应激行为和思想的结果。其次,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洋务派海防思想的应激性不仅仅促进的是海防建设的大变革,而且还促进了军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民用工业的前进。战争失败而学西方购船舰武器、筑新式炮台、设船厂兵厂,这一系列的军事工业的创办改变了晚清海防格局,又改变了晚清的产业格局,从而促进民用工业依势发展,也对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再次,促进开放的社会风气和思想的形成。应激性的特点促使统治者和洋務派广泛地学习西方,这就引起民众和部分有志之士对西方探索的渴求,因此形成了从上到下,从闭关到开放的社会风气和思想体系,隐隐地铺垫了后来的思想变革和制度变革。

而应激性特点的局限性显而易见,主要有:首先,丧失主动性,完全以被动的姿态接受。海防思想和海防建设皆因战争激发,无战而无防,无战而无建。在海战中时时强调自守,不主动去争夺海洋的主导控制权。拥有先进武器装备和强大水师而不与侵略者进行“扬我国威”的海战,使广大近海完全游弋侵略者的船舰。其次,过于重视武器和船舰的先进,理论实践不能同步。洋务派在海防建设中就大量购买先进的战舰和火炮,理论学习虽说有但微乎其微,而且理论的实践不尽符合当时的实际状况,这样就造成强大水师偏于自守的军事战略。

三、洋务派海防思想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和启示

(一)重视国防教育

纵观洋务派的整个洋务运动的进程和内容,虽说洋务派官员创造了一些带有西方色彩的水师学堂,船政学堂等,但都只是为了应付一时的危机,未做过深远的设想。抱固守“中体西用”宗旨的洋务派为“以夷制夷”同时期也派遣一批留学生去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这种单纯地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对抗西方国家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尽管在军事对抗上有可能胜利,但从社会演变,国家发展,世界潮流等方面来看,这无疑是清王朝自己编织美梦罢了。历史前进的结果让我们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而当下,我国的社会发展已经步入合理轨道,紧密联系实际,积极融入世界潮流。相对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清王朝,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已经醒了,但仍然受到他国在海洋权益上的挑衅。因此,我们还必须加强国防教育的普及力度。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这样一个问题的答案:中国的领土面积是多少?但我们须知960万平方公里只是我国实际控制的陆地面积,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领土面积也是我国的领土面积的一部分。海洋领土面积是神圣不可分割的。现如今,国民对领海的意识比较薄弱。国防教育突出领海、海洋权益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应该重视国防教育,从小抓好国防教育建设,培养每个公民的国防意识,特别是以后会变得更加激烈的领海问题。除此,还应该强调领空的重要性,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很大程度集中在对这两个方面的开发。国防教育不应只在军队或者军校,或者相关部门,而更应扩大到更多的单位和公民,乃至全体国民,使之成为全民意识,全民参与的一种全民国防体系。

(二)培養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意识,当然是立足于现在来反思的。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从开始到结束,从发起,推动到高潮,只是一味地向西方学习,拿来和仿效。无技术创新亦无理论创新。当然,在那个时代环境下要求创新未免过于苛刻。现如今,我们处在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下,国内经济发展快速和平稳,这就给我们提供了相当好的自主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在现今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政府,社会,个人都应认识到自我创新的重要性和亟须性,从这几个方面培养创新意识。从国家层面来讲,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对外交流,通过对外交流来扩大国人的视野,拓展思维,使创新紧随时代潮流;积极发展经济,吸引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进入我国,在我国创业发展,为我国带来新鲜的高科技技术,带动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政府层面来讲,政府需要实施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有想法创业的人才;投入一定的经费,激励企业的自主创新;逐步放开对企业的管理,使企业具有更加自由的经营性,这样,企业需要去为自己的生存而不断创新。从社会层面来讲,社会是易于引导主流价值观的。既然如此,社会就应担负起责任,引导人们形成创新的价值观。而且,社会更应为创新者建造一个相对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不致使创新流于夭折。从个人层面来讲,个人应积极响应社会或者说自我要求形成一种创新的价值观。从教育上,积极树立自我创新的意识,在教育阶段中,培养自我创新能力。除此,我们也应该将理论创新摆在和科技创新对等的位置,使两者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立足科技,创新理论是现世国家与个人最必须要完成的使命。

四、结语

胡里山炮台是洋务运动的产物,也是战争刺激下的产物。从开始筹建到最后竣工,胡里山炮台都没能摆脱战争的影响。从胡里山炮台建设过程中反映出的洋务派海防思想的主要特点,就是应激性被动式。战争成为直接推动海防建设和思想的因素,这是极其可悲的,泱泱大国,国防还需他国侵略者用战争方式来促使认识海防的重要性。洋务派只重视对西方器物的学习,而不重视也不可能重视对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学习,也是其思想及行为的巨大缺陷。

参考文献:

[1]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24[M].南京:清光绪末年金陵刻本,1905:12.

[2]齐思和.筹办夷物始末(道光朝):卷13[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4:412.

[3]翁飞.从两次海防大筹议看李鸿章的海防思想与海军建设[J].江淮文史,2014(6).

[4]杨东梁.左宗棠卷:奏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64.

[5]胡汉辉.胡里山炮台与洋务运动[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43.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珠批奏折:第58辑;第59辑;第64辑[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838,631,756.

[7]曾振宇.海防要塞:厦门胡里山炮台[J].轻兵器,2015(10).

[8]魏源.海国图志·筹海篇:卷一(议守上)[M].湖南:岳麓书社,1998:08.

[9]兰岚.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萌芽与发展[J].人民论坛,2011(5).

[10]张侠.清末海军史料[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2:61.

[11]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24[M].南京:清光绪末年金陵刻本,1905:19.

[1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珠批奏折:第59辑[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