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叶恭绰

2018-10-23 03:13邹典飞
艺术品 2018年9期
关键词:书法

文/邹典飞

叶恭绰像.

叶恭绰(1881—1968),字誉虎,又字裕甫、玉甫,号遐庵,晚号遐翁,别署矩园,祖籍浙江余姚,先世迁居广东番禺,生于北京。光绪二十八年(1902)入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三十二年(1906)创设邮传部,充文案处文案,历任湖北农业学堂教习,两湖总师范学堂教习,邮传部承政厅副厅长、厅长,铁路总局提调、铁路总局代局长等职,民国成立后,曾任北京政府交通部次长、总长兼交通银行经理,成为北洋政府“旧交通系”要员。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海陆军元帅大本营,即召叶氏委以财政部长之职,旋兼署建设部长,兼任税务督办。后追随孙中山,1931年,出任国民政府铁道部长,后退出政坛,定居上海,致力于文化活动,抗战期间,拒受伪职,避门谢客。1949年后,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北京中国画院院长、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著有《遐庵清秘录》《遐庵谈艺录》《矩园馀墨》《遐庵汇稿》《遐庵诗》《遐庵词》等,辑有《广箧中词》《全清词钞》等。

叶恭绰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曾为北洋交通系骨干,又长期追随孙中山参与政治活动。同时,他也是民国时期的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收藏家、鉴赏家。叶恭绰出身书香世家,其曾祖叶英华,工诗词,擅花卉、人物,著有《斜月杏花书屋诗抄》《花影吹笙词录》等。其祖叶衍兰,咸丰六年(1856)进士,官军机章京,晚年主讲广州越华书院(冒广生、潘飞声等均从叶衍兰受业),曾竭四十年致力撰《清代学者像传》及《秋梦庵词钞》《海云阁诗钞》等。其父叶佩玱,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以积劳保举至候选知府,司榷江西,精诗文、书法、历算等。叶恭绰是在祖父京邸米市胡同长大的,幼年极聪颖,承继家学,五岁时祖父教授四书五经,十四岁时诗咏牡丹,为名士文廷式赏识,继而被张冶秋、江景吾、梁鼎芬所称誉,十五岁时谒陈三立,很早即与诸多文坛前辈交往。南方学人称叶恭绰为“小北仔”“捕属仔”1。家学的渊源和早年的经历,使叶恭绰对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和较高的造诣,即使他后来投身政界,公务之余,依然致力于“专门人才的培养、民族文化的宣传;搜求、调查、编集与流布文化典籍;调查、维护与重修重要文物古迹;诗词的研究、编集与刊印;金石、书画、骨董的收藏与研究”2等,这才是其一生志趣所在。叶恭绰富收藏,精鉴赏,藏品宏富,包罗万象,内容涉及古籍、香炉、古墨、古尺、印章、砚台、笺纸、书法、绘画、碑帖等,藏品中以书画和古墨最精,用学者郑逸梅的话讲“他的书画收藏,不亚于昔之项子京(项元汴),今之庞莱臣虚斋”3。其藏品中最著名者,有晋王献之《鸭头丸帖》,唐褚遂良《大字阴符经》,五代石恪《春宵透漏图》,北宋文彦博三札卷、米芾的《多景楼诗帖册》、王安石诗卷、宋徽宗画《祥龙石幅》,黄庭坚《伏波神祠帖》,元赵孟《胆巴碑》,明祝枝山手抄《夷坚子册》、黄道周写《孝经》卷等,件件堪称稀世之珍。而他所藏古墨,也多属罕见之物,与湖北张子高、浙江张伯、北京尹润生并称“藏墨四大家”,合辑有《四家藏墨图录》一书。叶恭绰抱着“玩物而不丧志”的心态,进行文玩书画的购藏和研究,以此等经历和学识,为其书法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叶恭绰一生居京时间最久,又生于此地,可谓名重京华。他的书画俱佳,写字喜用一种朝鲜所制之笔,名“崩浪”,很是奇特。他的书法精湛绝伦,“气魄沉雄,风姿挺劲,一扫三百年来的呆滞衰弱风气”4。与之交往甚深的后辈启功评其书云,“天骨开张,盈寸之字,有寻丈之势。谓非出于异禀,不可得也”5。据时人称,他的书法置众作之中,明眼者一眼即可辨出,可见其书法面貌之独特。

谈到取法,叶恭绰早年“在家庭的熏陶和自己努力下,青年时代就奠下了良好的书法基本功”6,最初以颜、柳为宗,先后临习了《多宝塔碑》《勤礼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进行过正统的唐楷训练,后对家藏《胆巴碑》真迹临摹甚勤,笔法取赵孟,却剥去了赵书之柔媚甜俗,一变而成挺拔刚劲。其书结体取自褚遂良《大字阴符经》,在谨严中求变化,并掺入些许险笔。后来,他还受康有为碑学思想启发,精研《广艺舟双楫》,一度转宗碑学,对先秦两汉刻石到六朝墓志均有涉猎,提出了“书法应当以篆、隶为根本。他认为学书应以出土木简,汉、魏、南北朝石刻和晋、唐人写经为基础”7。这一时期,“他主张写碑,而不赞成临帖”8,并重视从最新的考古发现和时人书法创作风格中加以借鉴,尤对近代名士书风有客观的认识。闲居时,他与张善孖、张大千、吴湖帆、陈巨来、郑孝胥、傅增湘、张伯驹等来往密切,通过各类雅集活动,切磋技艺,交流心得,见到了众藏家私人收藏的历代书画名迹,进而提升了自身的审美层次。

题《秋斋遗墨》

为陈师曾绘《北京风俗图》题跋

叶恭绰画兰

中年以后,随着视野的开阔,叶恭绰逐渐认识到帖学书法必成复兴之势,将注意力再次转向帖学,作书多以行草面目示人。这一时期,他钟情于宋黄庭坚草法,并以此为根基确立了自家面貌。由于深厚文化之积淀和学养之浸润,使其草书发生了质的飞跃。叶恭绰草书在继承“二王”传统之上,将褚遂良、赵孟与北朝碑刻相结合,以山谷体势加以舒展,最终形成了一种体势雄肆、碑帖兼容的行草书风。此书风既有碑之稳健,兼得帖之灵动,于厚实凝重中充满了放纵的自信,书作中时现碑派之险笔,并辅之以清新隽永的书卷气,使其书格远超于常人之上,一派古典新生之风采。画家黄苗子曾回忆道,叶恭绰在“六七十岁以后,更是得心应手,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特别是二尺以上的大字,写得神采飞扬,气势饱满;一直到八十多岁,写小字还是手不发抖,通篇精力充沛,结构浑成”9。

题《林长民遗墨》

行草书札

叶恭绰对于书法理论亦有很深的研究。1940年,他在香港广州大学讲演,题目为《写字学纲要》,从“技艺、工具、传习、修养”等方面,结合自己的多年习书心得对书法加以阐释,其中不乏具有新发见者。其中“修养”方面谈出了一些精辟的观点,如“有志于写字学及欲成书家者,单恃技艺尚不足也。其重要者,还在修养。盖我国艺术向重个性,要把整个人的人生观念、学问、胸襟,流露出来。此乃我国艺术特殊之点。亦写字的艺术例所应尔也。故欲其作品得艺术之精神,必须注重修养”“夫艺术之成就,与但求实用者不同。若求急功,何不以打字机为之?今之谈书法者,如制啤酒,即制即饮,隔年则失味矣”“修养之道,第一为学问。学问,包括一切学问、知识。学识丰富的学者,其态度自别于人。其言动、举止,皆可于字里行间觇之”“第二为志趣。志趣卑下,贪财好色,影响于修养极巨。盖见解低下、思想低下,实际上已谈不到修养”“第三为品格。人品高尚,而又有相当写字修养者,不特其人令人钦仰,其片纸只字亦令人敬重”“总而言之,无精神之修养者,非真正的书法艺术”10。从叶恭绰的演讲中可知,他虽非以职业书家自居,却是用理性的眼光和视野来审视书法,强调书学者的“修养”“志趣”“品格”的重要性。据笔者来看,此篇演讲之价值可与1926年梁启超为北京清华教职员书法研究会作的演讲《书法指导》相媲美。

从叶恭绰书论看,他对“馆阁体”深恶痛绝,认为“书法以韵趣气势为主,清代白折大卷盛而书法亡,必须脱出羁绊,不为近三百年八股性之字学所笼罩,方可以言书法”11。他重视碑学,在《论书法》一文开篇即谈到,“书法应根本于篆、隶,而取法则碑胜于帖,此一定不易之理”12。随后还说“遂有李文田、康有为、沈曾植、曾熙等书家之出现,始脱去大卷白折之桎梏。然嗣后无能发扬光大之者,则时代为之也”13。但他对帖学书法的学习,亦体现在作品的形神之中,有很深的造诣。他还有一个奇妙的理论,“昔年,有友人以其儿童初学之字求教。余曰:‘应以大纸、大笔,尽他乱写,愈大愈好。不管笔画对不对,结构像样不像样。令其放胆、放手,但不许用手指来动作。’结果七八岁小孩写出字,皆雄丽异常,见者不信其为儿童所写。此其确证”14。可见叶恭绰作书主张放胆,即其书论中所提倡的“气势”和“骨力”的重要性。

民国时期,叶恭绰因其在书法上的卓著贡献而成为书法复兴的重要人物。他出身书香世家,后投身政界,富收藏,善交友,勤著述,诸多身份和优势把他的书法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和同时期书家相比,叶恭绰书法格调高、气势大,骨力强,称雄于书坛,难怪民国时期当遗老书法郑孝胥投向伪满后,论书者遂有将其推为“当世第一”的说法。

行楷八言联

注释:

猜你喜欢
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书法欣赏
我爱书法
书法鉴赏
书法
书法十佳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