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是娥受到朱端钧的一次教益

2018-10-22 10:43李涵
上海采风月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沪剧罗汉上场

李涵

上世纪50年代,为提高上海戏曲剧目的总体质量,沪剧团请了上海戏剧学院的朱端钧先生来担任大型沪剧《罗汉钱》的导演。朱先生精湛的艺术手法,使这部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演员丁是娥在导演的指引下,塑造了小飞娥这个富有光彩的艺术形象,同时也使她由此开阔了眼界,在艺术见解上有了长进。

在这个过程中,朱端钧曾向丁是娥提出了一个问题,而从这个问题的提出,到演员进行思考,之后又使后者感到获益匪浅,我认为都是值得记叙的。

排练《罗汉钱》时丁是娥26岁,却已是个演了不少角色的名演员。小飞娥这个人物读者恐怕都熟悉,是个吃了包办婚姻苦头、挺身出来为女儿争取婚姻自由的农村女子。在作者笔下,人物的思想并不单一,而是有着一定的丰富性。丁是娥在导演的指导下,将小飞娥这个人物塑造得很有光彩;尤其是人物思想的转折,在表演上有层次也有变化,这使导演感到满意。

但是观看作品时朱先生又不免略感疑惑,因为他看到,在戏剧进行中,小飞娥要不断地上场和下场,但人物在多种环节中每次上场戏总是显得很连贯,而在这种时候,演员又似乎十分从容,那么,演员是怎么能做到的呢?一次,朱端钧终于正式向丁是娥提出了这个问题。

以往,丁是娥虽然演了不少戏,但是对这个问题,确实没有认真思考过。当时,她就凭自己的实际想法,回答了先生提出的问题。看得出来,老师并不满意。然后,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丁是娥一直没有停止对这个问题的探求。在友人的帮助下,她逐步对此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沪剧的进程与话剧有相似之处。话剧从洪深1928年排演《少奶奶的扇子》在艺术格局上正式定形;而沪剧差不多也在这一时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形态。而这两个剧种从剧目到表演又大抵具有现代意识,而且特别看重对艺术形象的刻画。沪剧《罗汉钱》中的小飞娥,从剧本到演出,都为演员和观众所认可,这是一个完整的形象。因此,演员就必定会在造型和表演上,将她加以相对的确定。这种效果促成了:小飞娥一旦出现,观众就会对这个人物深信不疑。而人物的多次上场及下场,观众往往会觉得十分自然。

当然,作为演员,在舞台上与在舞台下,心理上的感觉不可能完全相似。有时候休息时间稍微长了一点,走到台上可能一下子进不了戏,这种情形也是常会有的。但是尽职的演员,自己会注意到这点,就是尽量使自己沉浸在角色之中,不仅如此,还要考虑到戏剧的连贯性,在台上,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和将要发生的事情,都需要演员以恰当的技巧,将它自然而恰当地表演出来。像丁是娥这样老练的演员,只要注意力集中,解决这些问题是可以不露痕迹的。朱端钧先生是相当有学问的导演,他眼见丁是娥这些演员在台上无拘无束地行动而并未显露出什么破绽,内心也许会觉得惊讶甚至欣赏的。

实在地说,像丁是娥这样的演员,他们实践机会多,又肯用功,老师稍一点拨就能领会,这样的人才也属难得。在演剧界有一些人,对演出满不在乎,在演出间隙说笑,做与演出无关的事情,这样的演员,也是有的。比较起来,他们理应感到惭愧。其实要当一个称职的演员是要付出大量心血的。

朱端钧先生那次同丁是娥谈话之后,丁是娥十分重视,她好几次讲到这次谈话,而且由此及彼,考虑了不少问题。1987年她患病期間,有一回她又同我说起这件事情。所以今天我把这段有关“教益”的“小事”写出来,恐怕对某些演员不无教益,也算是对丁是娥和对朱端钧先生的一种怀念。

猜你喜欢
沪剧罗汉上场
光影视界
除夕赴年夜饭
李宏禹作品
少林秘传小罗汉拳(中)
新时代,沪剧该往哪儿走?
“上海的声音”沪剧如何与时代同频
愁罗汉
上场之前
沪剧《雷雨》海报
沪剧《魂断蓝桥》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