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原始时期到现代社会,我们老百姓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烧饭做饭,吃饭补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保障,是一切活动的前提,只有填饱肚子才能从事其他活动,所以,人类早在原始社会钻木取火就用到柴了,毫无疑问砍柴、烧柴是人类必须的劳动。
关键词:柴;熟语研究;释义;文化内蕴
作者简介:刘婧(1993-),女,汉族,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汉语。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1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是人们“民以食为天”的第一要事。
从柴的字的根源上开,柴为形声字,从木,此声。本义是捆束的细木小柴。《礼记·月令》曰:“注大者可析谓之薪,小者合束谓之柴。”柴通常泛指作燃料的木柴,即柴禾、柴草、柴火。《说文》曰:“柴,小木散材也。”柴是百姓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生活资料,许多含柴谚语都包含着人们对烹调火源重要意义的认识,比如,千日打柴一日烧、砍千日砍柴一日、千日捉柴一日烧、千日斫柴一日烧、烧倒大树有柴烧、若要冬天暖,需得早打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等。
由于古代打柴的地方比较偏远,交通极其不便利,不像现代这么物流便捷,所以家家户户都会提前一天或几天准备好未来几日要用的柴火,多做准备,这样省去不少麻烦,遇到需要点灯烧饭时候不会因为缺少食材而手忙脚乱,以备不时之需。这样就衍生出许多反映这一具体事物现象的抽象道理的谚语,如千日打柴一日烧一类的谚语。
“千日打柴一日烧”最初源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十二卷:“曰:如何是学人着力处?师曰:干日斫柴一日烧。”也有另一种说法“千日砍柴一日烧”,比喻长期准备是为一时的需要。这也是人民群众的经验之谈。
此时的“千日砍柴一日烧”和“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在说什么事都要赶在前面做好准备,准备到位,到了关键的地方,不会手足无措,细水长流的积累总比狂风骤雨的暴躁要安全平稳。“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出自唐代史学家李延寿的《南史·陈暄传》:“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这是从小事到大事寓意的延伸,军队是国家的长城,强大的军队具有震慑国内外敌人的力量,宁可拥兵千日不用,不可一日无备,以免遭受外敌的突然入侵或爆发内乱时猝不及防。
“千日打柴一日烧”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意思也是相得益彰,背后一定要努力勤奋,别怕麻烦,花点时间做好准备工作,或事先充分做好准备,不但不会影响工作,而且可以加快工作进程,我们需要把准备工作做到前面,准备工作相当重要,充分的准备会提高办事效率。
夜以继日的人们用多日时间的积累拼命砍柴,相比一天打完够明天用的材量,这样会十分辛苦和疲惫,但是如果某一天家中用柴紧张,急用木柴,或者打算砍柴的当天遭遇狂风暴雪等恶劣天气,亦或是路途遇到风险,物流很慢等等意外偶有发生,如果没有准备完全,没留下多余的柴火,那么真遇到不测之事,该如何解决,没有柴火,就无法烧柴做饭,无法点灯作业,会遇到很多麻烦合不便。如果我们提前把事情做好,做到位,考虑问题长远一些,早日把柴火这种生活必需品准备齐全,虽然打柴很费劲,消耗时间和体力,但一旦急需时,手头是充裕的就如同我们储蓄一般,不能每月当“月光族”,工资积蓄总是入不敷出,相形见绌,不懂得攒钱,只是用今天的账单预支明天的幸福,不停地透支顶账还贷,对生活没有长远具体的规划,只为一时享受,今天你是享受了,明天乃至往后就会后悔昨天草率的决定,真到了需要钱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身无分文,没有长期的积累消化,关键时刻需要到位时,就会一场空。
“千日砍柴一日烧”还有另一种解读,主张要勤俭。此外,还有“一日打柴一日烧”、“千日斫柴一日烧”、“千日打柴一日烧,一朝又回解放前”的说法,多日用的柴火一天就烧完了,这样的做法就是使用无度,家家户户辛辛苦苦耗费多日打好柴火,没想一天就用完了够多日用的柴火,之后就没得用了,烧水做饭点灯怎么办。不懂得节省都喻平时积攒,一朝花费,收入刚刚够用,没有富余。我们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攒的积蓄或者建立的丰功伟绩,却不懂得珍惜,坐吃山空,只为享受,一下子就浪费挥霍了,由于现在日子越过越好,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摆阔奢侈、铺张浪费,过紧日子的观念已经淡化,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浪费的现象有所抬头或已严重显现出来。 所以“千日砍柴一日烧”启迪我们勤俭节约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参考文献:
[1]李树新. 开门七件事文化熟语探析[J].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39(2).
[2]李祥林. 也談“柴米油盐酱醋茶”[J]. 农业考古, 1996(2).
[3]王建. 释柴——“开门七件事”文化札记之一[J]. 文史杂志, 1993(1).
[4]地图编辑部. 生活这些事儿 柴米油盐酱醋茶[J]. 地图, 2011, 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