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君涵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网友不再心平气和地讲道理,而是以各种奇怪的理由实施道德绑架,只要谁发出不同的声音,就可能引发一场口水大战。于是我们常常可以看见,某一条新闻的众多评论,普遍“一边倒”。久而久之,关于同一件事的两种声音,一种“有话”到了泛滥,另一种“无话”成了寂寥。个性,在寂寥的沉默之中,被消磨殆尽。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有一句话:“属于沉默的事用话讲了出来,总是这么怪怪的。”这无疑成了当代很大一部分中国人所认同的“准则”,恰如“沉默是金”这句流传千年、深入人心的箴言。于是,一些曾经敢于发言的人,也在沉默的大多数之下常常“无话则短”,甚至“无话则沉默”,成为了大多数人中的一员。
那么在“无话”之下,究竟该“长”该“短”?还是干脆选择“无”,免得成了大多数之外的异类,遭人肆意评判?
有一位孤独的先生,在“无话”之中诉尽了心中所想。一番“長谈”之后,历史记住了他。他就是鲁迅。鲁迅爱夜,也爱夜的孤独。他在漫长而黑暗的夜晚,声音很少,沉默很多。所以他的“长”话世事显得尤为突兀和尖锐,尤为铿锵有力。“无话”之下,鲁迅敢于“长”言,敢于彰显不屈之志。因此,他于历史而言,不只是过客。同样,也有很多人曾“长”言,不过他们都是相对于“有话”而言。老生“长”谈之下,缺失个性与创新的见解,又怎能得到历史的垂青?
所以,对于“有话”之物,多说多余,少说无失。而对于“无话”之物,也无需铆足了劲地非要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只要恰好有一份奇思,便大胆地表达出来,做个时代的弄潮儿就足矣。在“无话”之中“长言”,只要你想说,只要你敢说。
原本属于沉默的事,说出来也许总有些怪怪的,但不一定是错的。倘若永远藏起个性,永远拒绝创新,那我们注定只能一生平庸。自由的时代里,我们当做自己,而不做沉默的大多数。
【作者系江苏省镇江中学学生】
点评
当今社会,发声还是沉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又一个焦点。该生身为一名中学生,能表达出自己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其关注社会的态度是值得鼓励的。整篇作文,该生都在从自己的角度去写自己的思考,虽然,有一些想法不够成熟,但是提出的一些问题的确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作文文笔优美,不失自我思考。
(指导并置评:陈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