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梅
摘 要:好的体艺“2+1”活动,不仅仅是整齐划一,也是个性多元;不仅仅是技能训练,也是品性纯化;不仅仅是理论灌输,也是情境育人。但愿教师能够引领孩子们在体艺“2+1”的多轨道上,感悟力、体会美,享受更多,当然也收获更多。
关键词:个性多元;人文滋养;情境育人
常常激动于这样的体艺“2+1”情境:孩子们能够按照自己的天性和意愿去习得体育技能和艺术技能,自主、合作、探究的涓涓细流充盈在运动场,流淌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微处,孩子们或在体育活动中大显身手,或在艺术训练中崭露头角,呈现在孩子们面前的不仅仅是技能技法的单行道,而是技能、情感和心灵锻造的多轨道。的确,好的体艺“2+1”活动,不仅仅是整齐划一,也是个性多元;不仅仅是技能训练,也是品性纯化;不仅仅是理论灌输,也是情境育人,以此让孩子们在“多轨道”上收获沉甸甸的体育和艺术的双重果实。
一、不仅仅是整齐划一,也是个性多元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应高度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所谓“区别对待”其实就是对个体差异高度关注,特别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更应注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身体素质和艺术潜能。对此,教师应该少一点“整齐划一”,而多一点个性多元,为学生“创设支持性的课堂环境”[1],以此打造符合学生实际的体艺新时空。
例如,部分学校在体艺“2+1”活动中,硬性规定“2”必须是“小足球”和“乒乓球”,这样的规定其实不符合“区别对待”的原则,不符合个体发展的原则。事实上,这里的“2”可以是跳绳和乒乓球,可以是足球和国际象棋,可以是投沙包和短跑,也可以是乒乓球和篮球,还可以是立定跳远和踢毽子。不论是哪一种体育技能,一定要符合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发展要求,一定要量体裁衣、因人而异。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更应降低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拥有体育技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上上镜”,都能“爬上树摘到果子”。
同样的,“2+1”活动中的“1”也应该让孩子们自主选择,而不是硬性规定,不是强迫接受,比如,会唱一首歌、能用口琴演奏曲子、会素描、会健美操、会朗诵、能简单地创造硬笔书法作品、板报设计、美工制作……“育人要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弦有粗细、长短之分。不能要求所有孩子以同一节奏、同一方式齐步走。”[2]尽可能让每一个孩子根据自身实际“量体裁衣”,应该成为低年级体艺“2+1”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视点。
二、不仅仅是技能训练,也是品性纯化
新课改背景下,体艺“2+1”活动不仅仅是技能技法的纯熟与提高,更是情感的熏陶、心灵的滋养和品性的纯化。比如,让孩子们在体艺“2+1”中,体会公平、学会合作、善于分享、懂得责任、坚持不懈……同时远离“虚假、黑哨、轻易放弃、投机取巧”等负能量,让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心灵纯洁。
比如,在美工制作活动中,熟练程度也许不是最重要的,孩子之间的合作、耐心、坚持、勇气等精神层面的滋养才是最重要的。相对于孩子们某一项技能的掌握而言,活动过程中合作经验的积累、方法的建构、诸多心理品质的锻造,以及不服输、不气馁、为大局着想等精神的淬炼,才是体艺“2+1”活动更加需要实现的目标。
再比如,在低年级“2+1”中的“1”,可以通过“讲故事”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而这锻炼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的口才,不仅仅是言语生命的丰富,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眼界的开阔、情感的熏陶、心灵的滋养。实际上,在体艺“2+1”活动中,不仅仅是比技能、比技法、比速度、比熟练度,更重要的是比品性的高下、情感的升华和道德的成长。
三、不仅仅是机械灌注,也是情境育人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单一的、机械的、陈旧的灌输方式肯定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如何让体艺“2+1”活动在乐学、善学、会学的氛围中,成为孩子们心驰神往的乐园呢?窃以为,教师应该拒绝纯理论说教,而构建新颖、摇曳生姿的情境化课堂生态,以此打造生机盎然、轻松活泼、多彩多姿的体艺“2+1”新时空。
比如,板报设计、绘画活动、硬笔书法、美工制作等等,都不是单一的活动,而是具体情境中发现更美的风景,在多样化的氛围中向前挺进。再比如,在古筝、合唱、声乐方面,可以借助多媒体的“神来之笔”创设新颖、活泼、声光色俱全的场域,伴随着感应笔的上下挥舞,孩子们走进“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新天地,很多孩子都在此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磁力场”,以此发现自己、创造自己、提升自己。
说到底,新的时代背景和新课改理念下,体艺“2+1”活动应该是新颖的、活泼的、和谐的,应该是厚重的、坚实的、有弹性的、生机勃勃的,应该在体育技能中融入活泼的艺术因子、情感因子和人文因子,应该让艺术和体育达到完美的结合,让身体健康成长,心灵端庄纯洁。但愿教师能够引领孩子们在体艺“2+1”的多轨道上,感悟力、体会美,享受更多,当然也收获更多。
參考文献:
[1]蔡宝来,车伟艳.课堂有效教学: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J].教育科学研究,2013(1).
[2]徐志伟.育人,需要“心灵弦”[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7(6):1.